东北区域的科学发展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王雅林 等著  页数:589  
Tag标签:无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从东部优先的梯度发展战略逐步过渡到区域发展相互协调的“雁行群”战略,形成了“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的”整体战略布局。而在21世纪初提出振兴东北的区域发展战略的差不多同时,党中央还提出了统揽全局的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指导思想,这就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东北区域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指明东北区域的发展和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科学发展之路。我们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新发展观的学理基础与东北区域发展应用研究”正是在这一现实背景下立项的,应当说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和现实性。本项目的研究在总体思路和方法论上突出了以下几点。  1.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把握与对东北区城发展的应用研究有机结合  党中央向全党提出要“学习”和“实践”好科学发展观,本研究课题中包含的“新发展观的学理基础”和“东北区域发展应用研究”两部分对应的正是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学习”和“实践”这两个重要环节。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局性的战略指导思想必须贯彻落实到区域发展的方方面面之中,而东北区域的发展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实现振兴的目标,这两个方面理所当然地交汇和统一在东北区域现代化发展的实践活动之中。

内容概要

提要    东北区域这个“共和国的骄子”、“长门长子”曾经在黑土地上创造了许多“新中国第一”,但改革开放以来却落伍了。如何在全球文明新的时代背景下树立发展的新理念,走科学发展之路,实现东北区域的全面发展和振兴,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本书在这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可贵的探索。在理论层面本书的一大特色是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置于坚实、科学的社会理论基础上,创新性地阐释了诸多重要理论问题。本书用更多的篇幅研究了实现东北区域发展的一系列实践问题,特别是突出考察了东北区域发展的动力系统。这些问题包括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问题;区域整体系统的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问题;经济、政治、社会体制改革问题;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和人的素质提高问题;“四个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系统协调发展问题,以及社会公正和民生改善问题等。所有这些研究都以扎实的社会调查为基础,做到了宏观和微观的有机结合,可为东北区域发展的实践提供有益的理论借鉴。

作者简介

  王雅林,(王亚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人。1959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1964年8月至1970年10月为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人员,1970年10月至1978年12月在中共黑龙江省委组织部工作,任《党的生活》杂志社常务副主编1 978年12月至1995年6月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1995年6月至今为哈工大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哈工大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社会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并担任中国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研究会会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活方式研究和发展与现代化理论研究。主要专著性代表作有:《生活方式概论》、《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景》、《繁难的超越》、《闲暇社会学》、《信息化:生存与超越》、《东北区域的科学发展》等。发表《城市职工家务劳动研究》、《城市居民时间预算研究》、《改革、发展:整体性及评价尺度》、《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的理论维度》、《马克思“生活的生产”理论预设的当代意义》等大量论文与研究报告。三次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9年在黑龙江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评奖中获特别学术贡献奖。  李鹏雁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1984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期间于1992年6月在吉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6年4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1989年8月任讲师,1995年8月任副教授,1998年起担任硕士生导师,1999年作为国际访问学者对美国的房地产金融市场进行学术考察与交流,2004一年8月至今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经济系教授,并担任黑龙江省东北亚经济技术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投资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和房地产金融理论。主持和参加多项科研课题研究,并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主编和参编各种教材7部。获得黑龙江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获黑龙江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获黑龙江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佳作奖1项,获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  马涛男,博士,1979年生,山东东营人,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产业发展与产业规划、区域经济转轨与组织分工。在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Hydrogen,《新华文摘》、《管理世界》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参与或主持国家、省、市课题10余项。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章 科学发展观的学理探讨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社会理论基础 第二节 全球视阈下发展观的人本转向 第三节 新型现代化: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科学发展:风险社会的视角第二章 东北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 第一节 新型工业化道路下的产业升级理论分析 第二节 东北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能力评价 第三节 东北区域服务业发展与竞争力提升 第四节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战略思考 第五节 东北区域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路与对策第三章 东北区域发展中的技术进步与创新 第一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创新系统 第二节 东北区域技术创新的障碍与突破 第三节 东北区域企业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 第四节 企业创新的“网络观”实证分析第四章 东北区域发展中的制度创新 第一节 东北区域发展中的体制约束与制度“解锁” 第二节 基层政府行为中的隐喻及体制改革 第三节 农村民营企业发展滞后的制度分析 第四节 东北区域乡村治理模式的转型第五章 东北区域人力资源能力的提升 第一节 东北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人口因素 第二节 东北区域城镇非正规就业效应研究 第三节 东北区域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源能力提升 第四节 东北区域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战略选择第六章 东北区域发展中的文化资源 第一节 东北人的大众文化形象 第二节 城市发展中的文化资本 第三节 社会转型中农村社区的信任资源 第四节 农村家族文化“复兴”的现实社会与文化动因解析第七章 东北区域的民生与社会建设 第一节 东北区域城市贫困问题透析 第二节 城市化中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个案研究 第三节 农民看病难的体制性因素分析 第四节 东北区域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 第五节 东北区域农村公共产品的协同供给后记

章节摘录

  (三)基于生活本体论的科学发展,就要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特质出发。按照“美的规律”和“需要上升规律”实现社会生产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如前所述,人的生活和生命活动与动物的适应性生存不同。人不断从事创造与生成自身的活动,因而人的生活需要远远超出动物的“需要”,从而使生活领域不断扩大和日益具有全面性,由此也就决定了人的生产活动领域的不断扩大和具有全面性。当阿玛蒂亚·森将发展的实质界定为人们过自己真爱生活的可行能力扩大时,就包括从吃、穿、住、行到读书、看电视、社会参与等全部“功能活动”的各种组合。马克思强调,动物只在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①人的物质生产越发达,其产品越是超出满足直接生存需要;人对满足享受、发展的需要越强烈,对非物质的、社会的、精神的需要也就越多,同时人也越要求超越于直接满足个体需要日常生活领域而进入非日常的、公共生活的领域。人通过社会生产的全面性来实现自身的生活需要和自身发展的全面性。  马克思还特别强调:“人懂得按照任何一种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把内在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②这就是说,人的生产不仅是全面的,也应该是和谐的和“诗性”的,“美的规律”就是和谐。而这些正是人把“内在尺度”运用于对象的结果,也就是人的生活需要规定着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生产的持续性,生活赋予生产以全面性、诗性、协调性的价值导向。这就是科学发展观所确定的“以人为本”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不但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也要高度重视民族的精神生产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创建具有高魅力度的生产方式,“富而不强”、“福而不雅”是不会真正实现民族复兴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东北区域的科学发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有些学术的味道,有些理论,可以供参考,值得一买
  •   王老师 最新力作。值得一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