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山与日本人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日本青弓社编辑部,藤原新也,竹谷靭负,山下善也,阿部一,小泉武荣,镰田东二,宫崎文子,青柳周一,大谷俊太,和田律子,堀切直人,川村湊,竹村功  页数:216  译者:周以量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对于中国人来说,富士山并不陌生,它作为观光胜地闻名遐迩。但是富土山对于日本人来说仅仅就是一个供人观赏和攀登的对象吗?绝非如此。在不同的历史年代,富士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在绘画中,日本画家赋予它不同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日本作家借此抒发复杂的感情;在教科书中,日本政府将它作为统合日本精神的象征本书详细描述了富士山在绘画、宗教、文学、文化、教育、社会等各个领域中的形象,具体阐释了富士山与日本人的关系,深入剖析了日本民族的特性。这是一本围绕富土山,全方位、多角度地介绍日本文化的读物。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俗界富士第二章 “富士山”的图像学与日本人的心性 (竹谷负) 前言 1 “富士山”的图像学  2 近现代的富士山观 第三章 富士山的绘画,其发展与形态 (山下善也) 前言 1 古代、中世  2 近世  3 主题的变奏  结语第四章 近代日本的教科书与富士山 (阿部一) 前言 1 作为教育原理的国体  2《日本风景论》的影响  3 收录富士山内容的教材的变迁  4 教科书中富士山的象征性  结语第五章 登山史上的富士山 (小泉武荣) 1 喷发的富士山  2 富士山登山活动的起源  3 末代上人攀登富士山  4 室町时代攀登富士山  5 江户时代攀登富士山  6 明治时代之后的攀登富士山 第六章 富士信仰与日本的灵性 (镰田东二) 1 作为精神地标中心的富士山  2 富士信仰:粟与虫的反朝廷文化  3《万叶集》中的富士山  4 富士的各种形态与宇宙论  5 富士山的神秘 第七章 向富士山祈祷:江户富士讲中救济观的发展 (宫崎文子) 前言 1 富士信仰的发展  2 身禄教义中救济观的发展  3 救济众生与社会变革  结语第八章 禁止女性登山制度考:从富士参拜者与当地居民关系的视角考察 (青柳周一) 前言 1 参拜者、信仰登山部落、山麓地区的村庄  2 当地居民的“参拜者”形象:“尽是粪便的山”  3 围绕女性参拜者的对立图式  结语第九章 时尚吟咏富士山:近世诗歌中的富士山 (大谷俊太) 前 言 1 细川幽斋的挫折  2 大雪积晴空:写实的风景  3 欲忘更向富士山:实际感受的真诚吐露  4 情意岂通达:“时尚”吟咏的方法  结 语第十章 平安时代的富士山:在憧憬与恐惧之间 (和田律子) 前言 1 平安时代文学作品中的富士山  2 平安时代的富士山画  3 《富士山记》和《竹取物语》  4 《更级日记》中的富士山  结语第十一章 富岳五景 (堀切直人) 1 第一景  2 第二景  3 第三景  4 第四景  5 第五景 第十二章 月见草最适合富士山:近现代文学与富士山 (川村湊) 1 透视法的眼镜  2 “游女”与富士  3 火山的变化  4 富士的远景 第十三章 外国人眼中的富士山 (竹村功) 前言 1 日本的外国人  2 江户参府旅行  3 开国谈判时来访的人们  4 明治时代的外国人  5 昭和初期的外国人  结语作者简介译后记

编辑推荐

  《富士山与日本人》是大型“阅读日本书系”第二本,描述绘画、宗教、文学、文化、教育、社会等各个领域中富士山的形象,分析富士山与日本人的关系,进一步剖析了日本人的国民性。是一本通过富士山,进一步了解日本、日本国民的文化类读物。   《富士山与日本人》适合文艺学、比较文学等专业学者、研究者,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对日本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参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富士山与日本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依然炙热的秋日下午,我和朋友惬意地在麦克多纳德凉爽的快餐店里躲避着秋老虎。原本安安静静就餐的食客们忽然躁动了起来,不知谁还惊呼了一句:快、快、快看,外面在游行!

    “游行”?这个和现下和平年代、平静生活根本不搭调的词儿,一时之间有点懵,还真的没有反应过来,就发现周围的人都纷纷放下餐具跑了出来。引颈观看,果然,远处的十字路口人潮传动,许多人举着长长的条幅,隐隐听到齐声雷动的口号:打到小日本!

    站在被防暴警察隔离开来的游行队伍外,看着面前一一展示的横幅和资料面板,大致了解了游行的目的,原来又是日本右翼挑起事端,所以我国才会有这样相抗衡的游行事件。晚上,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翻看刚刚收到的《富士山与日本人》,真的有股“别样心情上心头”的感觉。

    或许这个世上再没有比中国人更了解日本和日本人,而对于富士山,即使没有亲历过日本的中国人,也早已通过各种图像或影像对这座神秘的、享誉全球、象征日本的圣山知之颇多了!至今无法忘怀第一次在某本摄影图册上见到这座优美的圆锥形山体的惊叹,感慨造物主的神力,与之强烈对比的是无法相信这座空中鸟瞰如盛开的圣洁莲花般的所在,竟然在猥琐日本的郁闷。那么且看看十三位日本作家是如何通过洋洋洒洒的文字把“富士山与日本人”扭在一起的吧!

    不难想象,富士山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恰如自由女神之美国人、埃菲尔铁塔之法国人甚至长城之中国人一样神圣的吧!《富士山与日本人》作为大型“阅读日本书系”的第二本,通过绘画、宗教、文学、文化、教育、社会等各个领域描述富士山的形象,分析富士山与日本人的关系,进一步剖析了日本人的国民性。十三位作者从各自的领域出发,提纲挈领样的围绕富士山,全方位、多角度地介绍日本文化,让我们更深一步了解日本、了解日本国民。

    正如富士山给所有观者的第一印象,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富士山是绝美圣洁的化身,让人升起感慨时会有一种词穷的无力感,更因为如此,对比日本人在历史上对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所为,以及刚刚经历的游行事件,让人总会有种无法把它们连在一起的违和感。

    是造物主的讽刺,还是其它,那么静谧的美景下竟然是随时有可能喷发的活火山,水与火,静与动,就那么貌似和谐的存在着,如果万事真的有因有果,那是一种怎样的预示?静静的富士山,让人遥想!
  •   日本人始终是一个令很多中国人包括我心理非常矛盾的民族。一方面,中日交流源远流长,日本的建筑、服饰、乃至文字、语音都无不浸润着汉唐宋的精神,我们从日本能够找到曾经华夏的身影,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那么惊喜又那么心痛,忽然有些疑惑究竟谁是“华”谁是“夷”。现代日本又反过来深刻的影响着中国人,日本的汽车、电子产品、歌曲、漫画遍布华夏的经济与生活的深处。另一方面,从甲午战争(1894)到二战(1945)半个世纪的硝烟,失败与屈辱深深的烙印在中国人心中,至今不能释怀。
    日本人聪明勤劳勇敢但又残酷,始终是我们需要敬佩和警惕的民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座山也代表了一群人。富士山始终是美丽的,日本人也还是精明而狡黠的。我们从这本书里更加深刻的了解富士山在日本人心目中地位与形象的变迁。本书共十三章,每章一个作者,除了第一章是图片集,其余十二章就是十二篇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富士山文化的论文。从中也可以看到日本学者们对于学术研究的执着与广泛,本书涉及到了富士山在日本绘画、宗教、文化、教育、社会、历史各个领域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形象。是我们了解富士山对于日本人影响非常好的书籍,值得各位读者去读一读,了解日本人的内心。
    能够体现日本民族特征的载体很多,富士山、和服、樱花、菊花、军刀……,富士山只是其中之一。能够体现华夏民族的物体更多,长城、大运河、中国龙、泰山、天安门、天坛、牡丹……,可惜还有所谓的唐装—旗袍或许还有辫子。
    富士山还是富士山,日本人还是大和民族。
    长城还在绵延、大运河还是流淌、泰山还可以一览众山小,中国人还是华夏族吗?
    国耻不能忘,但不能迷失眼睛,扰乱心态,“师夷长技以制夷”向日本致敬,向日本学习,真心的,从阅读这本书做起。
    富士山有这本论文集,泰山呢?提醒各位读者,这本书不是游记。
  •   能写出此书,可见日本人对于富士山有着中种别样的情怀,在外人看来似乎仅仅只是一座山而已,而对于日本人来说具有极大的意义,此书间无时不透露着日本人的心性以及精神信仰。而在他们看来,富士山是具有很大的灵性的。
  •   从文化视角将日本人对于富士山的神化描绘得淋漓尽致
  •   《富士山与日本人》同早前读过的《战后日本大众文化》隶属同一书系,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阅读日本书系,而两本书也呈现出风格上的统一性,具体体现在清浅易读,畅达顺滑的文风上,都是力求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对日本的方方面面进行解读。比较而言,我更喜欢这本《富士山与日本人》,也许因为我对富士山本来就心生兴趣,又或者本书围绕着富士山这一个聚点,从各种角度进行了诠释,即延续了《战后日本大众文化》一书平易近人的文风,又规避了分散性过广后浮光掠影般的弊端。

    富士山在日本人心目中如同神山,自小学开始受到的教育就会提及,到了长大成人已然成为了一种司空见惯的存在,更因为其独特性,某种程度上被日本人自我界定为物化的日本形象的体现,同样,在外国人眼中,虽然富士山不是最高的山峰,但是因为其长年积雪,造型独特,又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火山,诸多因素构成的富士山也算是独一无二,所以很多人也把富士山当作日本的象征,今日之旅行,除了城市的景观之外,日本的地理环境中,富士山自然是人所共知的,又因为它得天独厚的天然成因,很是让日本人引以为豪,究其原因,在于富士山除了给攀登者带来非凡的体验,更重要的在于其观赏性。

    中国有句古诗谓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写的于山中所见,我们中国可谓地大物博,山川河流众多,自来也不乏文人骚客,但是对于崇山峻岭的描写多如前面所言,只缘此山中,而富士山的魅力恐怕很多的就在于远观,角度,气候各不同,就有了不同的富士山印象,这一点本书中也多次提及,更言及真正登入山中时,反而没有远眺时的瑰丽奇幻,这也正是富士山最特别的地方。

    《富士山与日本人》一书分为13个章节,作者各自不同,实则是一本编著的作品,因为隶属于不同领域,所以也从了不同角度对富士山进行了阐述,绘画,文学,教育,宗教,人文等方面不一而足,也互有交叉,不过根基始终没有离开对日本人的国民精神的解读,其实在涉及文学与富士山的篇章里,对以富士山为载体的代表作品太宰治《富岳百景》的分析,无论是技术上的,还是思想上的,都体现出了强烈的民族的矛盾性,而这一点从地理角度也有说明,水与火的双重存在正是富士山的写实特征,富士山又是日本国人的象征,所以不免从中把极度矛盾的日本国民性联结在了一起。

    富士山之于日本人即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又是一份精神的启迪,前者体现在大量流行下来的文学艺术品上,比如很多知名的浮世绘作品,比之于文字,图像在人们心目中的投影更为深刻,也是使富士山走出日本,面向世人的关键。当然,稍微有学识的日本人都不得不承认汉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这点之于富士山,不只停步于文化,更加涉及到宗教,我们的神仙论还有佛学都相继左右过以富士山为主体的日本宗教信仰。

    其实去读“近代日本的教科书与富士山”一章,就不难窥探到日本高涨的爱国情结与极度自我膨胀的自尊心的成因是如何以富士山的实体形象体现出来的,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读懂了富士山与日本人的关系,就不难体味出日本的一些民族特性产生的原因。当然我始终还有一种观点,像韩国,日本这样的国家,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爱国向心力,就在于他们都是小国寡民,我们不只有五岳,而日本只有富士山,所以富士山可以凝聚整个国民的精神引力,然后就有了滴水穿石的力量,反观中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地界儿上都有着自己的精神导向,于是我们有了最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但是永远难于达到精神的合体,这就是悖论的体现。
  •   众所周知,富士山之于日本人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这本《富士山与日本人》是社科出版社阅读书系中的第二本。全书由十三位日本学者的文章组成,共十三章节,以求
    从摄影,艺术,地理,文学等不同角度全面地阐述诸多不同身份的群体眼中的富士山。
    在日本人眼中,富士山是理想化了的日本人的姿态,是品格高尚的神的容貌,富士山和日本的樱花一起,组成日本国民性的象征。
    开卷有益,只是一打开来的第一位作者提出了一个“俗界富士”的概念,意图通过在富士山的摄影镜头中加入人世事物,以从另一个角度观照现代的富士山的形象。只是照片才三张,文字两行就结束了全章,让人刚拿到手时稍有点困惑。关于富士山的摄影,经常在挂历上看到出名的两幅:一幅是富士山与樱花,题为“一花一富士,相看两不厌”;另一幅是富士山倒映水中,题为“山水两相忘”。可以说看到富士山便知道是日本,富士山已完全是日本的象征。文字作者称“中国的山水形象是不特定的胸中丘壑的精神世界,而富士山是特定的实体化的”,日本人将“假想现实的富士山纳入日常生活当中,通过置身于其中,获得具有人格的、自然的富士山的共鸣”,“通过吸纳富士山风景的文学、绘画、宗教、历史以及科学方面的积累的共同感受,从而日本人的心性得以磨练”。----我想这也是相比中国,日本人的国民性为什么更为突出的原因之一。
    提起中国,或者提起展示中国形象,老是故宫,长城,京剧这些。但是故宫是过去帝王的形象,老百姓并没有感同身受的亲近感,相反他们的巍峨耸立更是因为统冶的需要做出庄严肃穆,高人一等的调子。这个形象没有日本人对于富士山那种无论贫富贵贱均有种精神寄托的表征。长城最初也是为了驱除鞑锊,保家卫国。这也属于非和平时代的精神激发。京剧作为国戏也有着曲高和寡的问题,总之,细细考究都算不上是每个中国人国民心中那种与个人与家国相关的象征物。却找不到一个朴实无华的国民象征,真让人汗颜。我想这也是中国人虽然人多,但内里上“一盘散沙”的一个表象吧:没有共性,没有。从历史上看,似乎也只有在抵御天灾和外来侵犯两件事上,中国人显得比别国更团结。
    另一个加强日本国民性的手段是教育,从小在教科书灌输国民精神。很显然,这种方式一方面让儿童通于教材中的富士山形象,潜移默化地从精神理念方面了解什么是国民精神(日本的优越感),让日本国民从儿童时代就“开始共同拥有国体的概念”,另一方面这种模式化,也更方便统治者管理国民的精神状态。这也是日本民族化的自然观以及从富士山寻求精神性倍受重视的原因之一。
    日本人善于读图,他们对图表的分析远比中国人强。书中第二章分析了富士山的图像学,尤其是三峰造型的由来。第三章是艺术史中的富士山。第六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章,是文学视角的富士山。个人认为艺术和文学两部分的内容也非常有参考价值。除此,还讲述了日本的富士山的登山史、女性与富士山的关系、外国人眼中的富富士山等等。
    十三个日本人诠释富士山,简简单单便组成了这部书,并再一次向全世界宣传了自己引以为豪的国民精神。中国的学者才子何其多,而中国的国民共鸣性挖掘还很漫长。
  •   本书是社科院阅读日本书系的第二本

    第一次有印象对“富士山”这三个字儿,还是中学时期学得一篇鲁迅的文章《藤野先生》中,形容中国学生的“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那时只是能想象的出来,将辫子盘在头上是个什么样子。而接下来的时间中,富士山总是出现在了我的眼中——喜欢看日剧或者动漫的人都应该知道,比如名侦探柯南中很多在坐新干线的时候,总是会给出富士山的画面,那时在心里便知道,只要看到了富士山就会想到了日本、新干线。就好比我们一提到我们国家就能想到长城、故宫、兵马俑等等,这座山已经成为了一个标志。日本人称之为“圣岳”,是日本民族引以为傲的象征,富士山山体高耸入云,山巅白雪皑皑,放眼望去,好似一把悬空倒挂的扇子,因此也有“玉扇”之称。

    其实大家都知道,作为一个国家的标志或者说是代表性的风景名胜,一定会有他的独特之处,那么富士山到底是什么特色呢?究竟赋予了日本这个国家、这里的人民怎样的民族特性,为了他们的文化形成繁衍当中有着怎样的作用呢?这本《富士山与日本人》便在其中逐一为我们讲述。

    书中收录了数十篇关于“富士山”的论文——的确是论文,有着一定的学术性和资料性:从文学、绘画、宗教、社会、文化等等领域不同的角度去诉说富士山,当然还包括不同的年限在描述者、记录者中关于其形象的变化。虽然是一篇篇的论文,但是从第一篇开始,便将富士山拉到了一个非学术的角度,名曰“俗界富士山”——从这个命名其实能让我感觉到,在日本人的眼中,富士山是一个“只可天上有”的山,当然,这里的俗界是指在镜头下的富士山。我们喜欢将某物神话然后崇拜。这里的内容为“富士山”对于“日本人”的发展文化、精神内涵的影响。日本人对他的感觉,就像经常出现在我们词句里的泰山一样。而登上富士山的人们也被人称为英雄,让我们能联想到中国的“不到长城非好汉”等等。

    说句外话,我们总是喜欢将我们的精神赋予某种物体,然后引人来崇拜。无疑富士山就是这个样子。当然,前提是他的形象符合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富士山或者泰山等等也不外乎是如此。
  •    《富士山与日本人》是我读过的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阅读日本书系”的第二本。第一本是《战后日本大众文化》,是一本以亚洲太平洋战争结束为研究起始点,以日本的大众文化为研究载体,研究二战对一个国家特别是战败国文化影响的书籍。《富士山与日本人》则选择另一个日本文化形象——富士山,作为研究对象和载体,全面阐释富士山自身的历史沿革以及在日本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提到富士山,别说日本人,就算是中国老百姓也是耳熟能详。记得小时候家里墙上风景挂历里面少不了就有富士山的全景照片,与它并列的经常是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埃及的金字塔、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当然还有中国的长城。那个时候我就在想,其他国家的标志性景色基本都是人为建造的,而日本的富士山却是真真正正的自然景观,望着那被白雪覆盖的山顶和近镜头处的樱花,实在是有些憧憬。
      
      《富士山与日本人》几乎是一本关于富士山的百科全书,书里不仅收录了关于富士山的图像、绘画、诗歌和文学等艺术层面成就,还介绍了有关富士山的登山史、参拜史等方面的知识,另外关于富士山信仰的发展和日本人救济观的形成,也有详尽的描述。本书的最后一章是“外国人眼中的富士山”内容也很翔实生动,就像作者写的那样,对于每天生活都可以眺望到富士山的日本人来说,富士山没有多少特殊的魅力可言,但阅读下到日本旅行的外国人对于富士山的记录和体会,就可以让日本国民发现平日无法想象的富士山的无穷魅力。
      
      除了全方位的解读富士山之外,本书还提供了大量的图像资料,我们可以在书中尽情的欣赏富士山的各个角度。我也终于有机会看到除了儿时挂历景象之外,多面孔的富士山。这其中有昭和天皇幼年稚嫩的铅笔画,也有狩野永德、野吕介石及司马江汉等知名日本画家的作品,此外还有大量摄影作品可供欣赏,真让人大饱眼福。
      
      相对于《战后日本大众文化》,我更喜欢这本《富士山与日本人》,可能是因为内容更为贴近生活,也可能是因为揭示了很多神秘,更可能是因为本书圆了我儿时的一个梦,一个关于皑皑白雪与巍峨高山的梦。
  •   我不是哈日族,也不是盲目抵制日货的伪爱国者,对于和中国有着几十年友好邻邦关系,却又侵略中国领土屠杀中国人的日本,对其有着复杂的情感,然而,这主观情感却不能成为我们理性看待一个国家极其民族精神的障碍。一个国家或民族最可怕的是什么,是落后与封闭,了解对方,强大自己,没有什么比这更令对方敬畏。

    我对日本进行了解的第一本书是《菊与刀》,透过那本书,充分了解和理解了日本民族、日本人的矛盾性,日本人既谦卑又好战,既礼貌又粗鲁,既忠诚又叛逆,既勇敢又怯懦,整个一矛盾的统一体。

    手中的这本书《富士山与日本人》,是我通过文字了解日本的第二本书,兼具文字性与图像性,学术性与通俗性,专著性与论文性的一本书。全书13章,除了第一章外,是由12篇独立的论文组成,每一个论文主题几乎涉及不同的专业范围,哲学的、图像学的、教育学的、历史学的、文学的……,但这12篇论文又紧紧围绕着“富士山与日本人”这个主题加以叙述。

    在行文中翻译者添加了大量的注释,通过这些注释,使得我阅读这本书变得较为容易,同时也更多地了解到日本文化方面的内容。

    富士山,相信即便没到过日本,很多人也一定对这座世界名山有所耳闻,它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无数人想一睹其风貌,我也是其中之一。在未来的赴日游中,一定会有游览富士山这一行程。

    在亲眼目睹富士山之前,用这本书提前做功课对其进行初步的了解。富士山,日本最高山峰,海拔3776米,山峰高耸入云,山巅白雪皑皑覆盖。富士山,除了是物化的山之外,它更是象征着日本大和民族的精神图腾,是日本人的神仙山。富士山,除了以实物伫立于世,更经常出现在绘画作品中,不同时代的富士画呈现出不同形态,典型的便是“三峰”形象。在近代诗歌中,富士山又呈现出另一种形象,它作为绝对权威性的存在,人们只能在仰望的情况下吟咏,人们为富士山的气势所压倒而感到失语。透过本书12个主题的介绍,富士山变得丰富而立体,有全景式呈现,更有人文背景解读,不失为了解日本人与富士山的一本好书。
  •   《日本沉没》里多次出现富士山,危机的顶点就是富士山面临爆炸的边缘,而最后化险为夷也用富士山归于常态来直观的体现。一座山的存亡等用于一国的存亡,对于富士山来说,这个象征恰如其分。

    隋唐之前,日本是弹丸小国,荒蛮之地。在飞鸟时代的晚期,由于国力的悬殊,日本理智地放弃对中国的敌对态度,全盘接受中国文化的洗礼。借助了中华的昌盛文明,直接跨越千年的磨砺,进化出较为先进的社会形态,并由此产生了民族意识。于是形成了野性的勇武与理性的精致相结合的民族性格。

    日本仿照长安的格局建立平城京,并定都于此,开始了全新的奈良时代,这也正是唐朝逐渐步入鼎盛的时期。恰恰此时,富士山进入了活跃的喷发期,天摇地动,气象万千,在古人看来,堪称神迹。全新的日本对富士山从敬畏转向崇拜,赋予了它神化的性格。于是日本民族意识形成的过程中,富士山就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这是日本的神山,而日本人则因此自称神的子民,对于刚刚兴起的民族,这个信念使他们充满了自豪感与向心力。富士山从此之后,不但是日本地理的中心,更是精神的中心。

    在之后的日本历史中,只要国家一陷入低谷或危机,立刻有志贺重昂这样的号召者,借助宣扬富士山精神,来激励民众共赴国难。

    而中国的泰山由于皇家祭祀的缘故,在历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然后这仅限于上层社会,民间对泰山并没有形成崇拜或向往的情感。富士山在中国更贴切的类比,应该是昆仑山或是蓬莱山。他们都象征了超越世俗的仙境的存在。然而富士山是真实存在的,而昆仑山(神话中的)、蓬莱山却是虚幻的,这直接影响了日本人的心性。他们平民阶层的优越感远较中国人来得强烈,他们对中国的感情也远没有其他附属国来得亲近。

    一座山被赋予了如此之多的精神内涵,在全世界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它所承载的性格反过来影响了日本人的民族性,如同中国的儒家思想,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延伸出新的内涵。因此想深入了解日本,并先了解不同时期富士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这种变迁正是日本文化史的主线。

    《富士山与日本人》一书,收集了不同时期的学者,从民俗、艺术、历史与政治等不同角度客观表述对富士山文化的解读。不失为一本让外国人了解日本的窗口。这套阅读日本书系每个切入日本的视角都相当独到,是至今为止对日研究的最专业书籍,非常适合每位愿意深入了解日本的中国读者。

    知己知彼,盛衰无惧,亦敌亦友,进退两安。
  •   我是在对日本不尽的怨责中长大的,我曾经一度很愤青地排斥跟日本有关的任何东西,甚至拒绝学日语,可是在不断的发现中,我常常惊异于这个弹丸之地的岛国竟然有那么多能量,不断带给世人越来越多的惊奇,我也不得不改变初衷,而开始有了一个想深入探究的愿望。也因为女儿是日本迷又是半个日本通,受其感染并期待有更多的话题与兴趣爱好与成长中的女儿进行沟通和交流,也让我开始对日本的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更加关注起来。

    这是“阅读日本”书系之一读本。我在读过《战后日本文化》,享受了一次充分的文化之旅之后又选择了此次富士山之旅的。

    “我心人不知,常思富士山”这是日本文学上用以形容日本民众对富士山“燃烧的激情”式热爱的真实写照,其实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个或几个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与生俱来的山脉和河流,亦如我们国家的三山五岳、长江、黄河……一样,我就想,富士山之于日本也像喜马拉雅山之于我们中华民族吧,那是民族精神的自然象征,更是一个让血液沸腾让强者走向更强的终极朝圣。

    在关于日本的图片与影像资料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富士山雄伟高峻的英姿。甚至我赴日留学的一位朋友在他的在日期间,每一次发给我的邮件中都不厌其烦地附带几张他游览富士山时的照片,其中远景近景都有,其实我更喜欢那些全景式的拍摄角度,因为远远地眺望朦胧中它带给人不尽的神秘和想象……这些很像它的民族。

    在本书中我看到了这个“喷烟”的富士山清晰明了的谱系:发祥地的地理、地况、地貌,历史文化的发源、传承、吟咏,民族特质的缘引、象征、精神……更多的时候,在一个相对距离很远的人来讲,富士山只是一片被冠以美好的风景,可是在这本书中我却看到了更多之前所不知道的东西,就是它之于日本民族的精神指引,我不敢说是富士山雄起了大和民族,但却想说在一个民族的血脉里一定是有着一种只属于自己的特定的厚重与坚毅的。

    后来,我在一些诗歌中读到“高山飞尘积,富士山高何世堆?白雪皑皑山更伟。”“山烟曾随风,富士山顶今不见,我心依旧思行踪。”……勿须多言,这些吟咏足以照见日本历史和民众对富士山的炙热在之怀。有可能的话,我也会去把近距离地赏与观富士山变成现实。
  •   富士山 总有一天我会去看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