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徐长福 页数:291
Tag标签:无
前言
马克思本人已经沉默120年了,并且还会一直沉默下去,但马克思的思想却从未停止过说话,相信永远不会停止。这120年,是一个“唯有马克思”与“没有马克思”相冲突的时代。社会主义世界致力于把马克思的旗帜插遍全球,而资本主义世界则恨不得将马克思的影响消除干净。如今,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这应是一个既非“唯有马克思”也非“没有马克思”的时代。“唯有马克思”是指这样一种状态。首先,马克思的学说是唯一的真理体系。由于这一真理体系的建立,先前人类的所有理论体系都终结了,或者说都不能以活的形态存在了,更不能跟马克思的理论平起平坐了。它们的合理之处已作为营养成分被马克思的学说所吸收,因而不再有单独存在的价值。并且,由于已经有了马克思的学说,任何与之不同的新学说都不再必要,即使制造出来,也注定是谬误。因此,马克思的学说必须“空前绝后”。其次,马克思学说的真理体系具有无限开放性。马克思无疑没有穷尽真理,他的一些论断也可能会被时间所淘汰,但作为真理体系,它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因此,后人只须将马克思的学说不断发展,就能使它足以在任何时代都是唯一的真理体系。再次,马克思的学说是全部人类知识的总纲领。马克思尽管不是一个自然科学家,也没有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全部研究过,但他的学说是人类既往所有知识的最高概括和获取新知识的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因此,不管人类知识领域出现何种新的局面,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仍会是其中当然的统帅。最后,马克思的学说是人类实践的唯一指南。马克思断言了人类历史的唯一走向和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这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所以,不管历史的风云如何变幻,社会的运动如何曲折,方向和终点是确定无疑的。马克思主义真理体系的无限发展必将保证人类实践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得到正确而有效的指引。跟上述看法相对应的还有一系列做法,我们对之并不陌生。
内容概要
本书是以“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化”为主题,收录了作者十多年来已公开发表的18篇相关学术论文。在中国新时期学术事业渐趋正常化的大背景下,作者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探索并推动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化,以期通过意识形态取向和学术取向的相对分离,使马克思主义研究变成一门奉行学术自由、遵守学术规范的真正学问。
书籍目录
作者说明唯有马克思与没有马克思——马克思逝世120周年感言(代前言) 专题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性 本文与解释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的学术规范 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向何处去? 以马克思的学术精神研究马克思主义 ——致汉语马克思的第二个世纪专题二 关于马克思的人论 重新理解马克思人论的四个命题 ——一种反思性的探讨 “旧人”的终结和“新人”的诞生 ——论马克思对人的价值形象的设计 本质主义的反叛与复归 ——论马克思人论的思维方式专题三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宗教观与意识形态观 论恩格斯关于哲学终结的思想 求解“柯尔施问题” ——论马克思学说跟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马克思的宗教观及其当代省思 ——为2005年两岸宗教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而作 认知先于修辞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观的核心原则专题四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张力 马克思主义:从建构性理想到调节性理想 ——借康德的视角来看 先验的自由与经验的自由 ——为“文革”爆发40周年、结束30周年而作 论劳动的全球化 ——从马克思主义暨中国的视角来看专题五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演进态势 关于实践的哲学与作为实践的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范式的危机刍议 改革哲学分科体制,解放民族理论思维 ——从《大同书》的原创性看现行哲学分科的弊端 马克思与康有为对中国社会进程的预见及其启示 ——为改革开放30年而作
章节摘录
1.理论语境在我看来,康德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在于对现象和物自身的区分,以及相应地对自然和自由、科学知识和道德原则等所作的一系列区分。现象是必须借由我们的感官才能被意识到的一个领域,科学知识是我们用主观的先验范畴整理经验直观材料的结果,这个领域表现为各种现象之间的永无尽头的相互关联和接续,是一个外在必然性起作用的领域,在此意义上叫作自然的领域。物自身是现象所由显现的那个本体,凡是进入感知的都是现象,所以本体一定在感知之外,从而也就在经验知识之外。本体既然是现象后面的支撑,所以一定是起作用的,但由于其起作用的方式不由感官来表象,亦即不表象为现象间的无休止的环环相连,因而它得以被悬设为一个以自己为开端的原因,这就是自由的根据。自由从自己开始,不由在先的现象引起,因此需要自己给自己提供一个据以行动的原则,这就是道德律。由于上述区分,自然规律和道德法则分别得以可能。在人类思维中有三种不同的概念。第一种是经验概念,如三角形、金属、人之类。这种概念有感官经验的内容,通过直观对应着一定的经验对象,是思维加工经验材料的结果。第二种是知性概念,如单一性、多数性、全体性、实在性、否定性、因果性、可能性、必然性等。这种概念不对应于也不依赖于任何感官经验的对象,相反,正是由于它们在经验材料中的应用,经验性概念才被制造出来。在此意义上,它们属于纯粹概念,又叫先验范畴。如,全体性概念被应用于特定的眼、耳、口、鼻和肢体构造等直观的单元,以及若干这样的单元的共同特征,人的概念才得以产生。“人”既对应着特定的可以直观到的对象,又包含着多个对象的共同性。第三种概念是纯粹理性的概念,如心灵、宇宙、上帝。这种概念似乎对应着某种经验对象,其实不然。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化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文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化探索》不仅具有深刻的学术性,而且行文流畅、规范、严谨,文字功底深厚。作者治学严谨,论文不枝不蔓,用词确切、恰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