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蔡俊生 页数:466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原是学哲学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人类学领域。那个时候,中国人类学各学科,除考古学外,均因“文革”中被定为“资产阶级学科”中断研究多年,正处于恢复,甚至部分重建过程中。但当时的学术环境,却是宽松又积极向上的。而我遇到的更是令人难忘的顺适条件:一方面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容并蓄的学术传统,各位学长的帮助指导,同事们的理解支持;另一方面,又有中国学术界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古人类学、灵长类动物学各学科相关专家的热忱相助和谆谆教诲。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连续参加了第一、二、三、四届全国民族学学术讨论会,以及全国人类学成立大会等,与学术界的专家们由相识到相知,到学术的切磋共勉,从而踏入了人类学领域。现在做这个集子,当时的情景犹如昨日。这个集子展现的是我学习、研究人类学,以及后来关注文化学的科研轨迹。《人类学论集》是按照时间顺序以及相近内容放在一起的原则编排的。前面两组文章中《人类从前存在过血缘家庭吗?》、《论群婚》、《关于血缘婚姻和血缘家庭问题的商榷》,首次在中国学术界提出了对摩尔根婚姻家庭发展模式的质疑,并根据20世纪后半叶大量增长起来的新的人类学资料进行了修正。《公社、氏族、家庭——三个相递出现的历史范畴》,对公社、氏族、家庭做了更严格的界定,按照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将公社摆在氏族之前,并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家庭放在公社与氏族的外延相错开的场合——家庭在公社之内,却在氏族与氏族之间——此时,已经到了原始社会的中、晚期;并且指出,家庭一开始就是个体家庭,从未有过所谓以群婚为基础的“家庭”。《摩尔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两个特征》,阐述了物质资料生产和人本身生产的社会结构,以及史前社会与文明社会不同的社会结构特点对于形成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摩尔根的唯物史观的不同的认识论意义。这些文章均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初。下面的文章,思维和语言的起源问题,中国神话,宗教问题,文字问题,哲学人类学研究方法等,均撰写于20世纪90年代。《中华大地上史前时代社会结构的形成和演变》可看做这些年来关于史前时代研究的一个凝缩本。
内容概要
这个《论集》作为哲学人类学成果,在国内比较少见。就人类学论著而言,文化人类学的著作很多,但从哲学角度研究文化人类学的著作很少;就文化学论著而言,从历史学角度、文学角度、哲学—人学角度、价值论角度谈文化的著作很多,而从哲学人类学角度研究文化的著作也很少。因而,此论著有其特定的视角和特定的学术意义。
作者简介
蔡俊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人类学学者。
书籍目录
序 言人类学论集 关于摩尔根婚姻家庭发展模式的讨论 人类从前存在过血缘家庭吗?——介绍一个论点,谈一点感想谈谈婚姻和爱情的关系 论群婚 一 摩尔根的群婚概念 二 两合氏族群婚 三 群婚及其现实形态 摩尔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两个特征 一 引言 二 摩尔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第一个特征 三 怎样认识人本身生产方面的社会物质关系 四 摩尔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第二个特征——自发性倾向 五 两种“掩盖” 六 两种生产关系的关系 公社、氏族、家庭——三个相递出现的历史范畴 公社 从公社到氏族 从氏族到家庭 关于血缘婚姻和血缘家庭问题的商榷 刘克甫教授对亲属制度的研究语言、思维、原始意识 关于思维和语言起源问题的对话 人类思维的发生和幻想思维形式 一 关于史前思维的几种说法 二 语言的发生和人类最初级的思维形式 三 幻想思维形式的形成 四 图腾公式的逻辑升华导致人本身的神化 五 结语 神话与现实——中国史前时代两性关系的投影 一 女娲和她的伙伴们 二 群婚时代的遗风 怎样认识宗教 一 宗教意识和宗教是怎样产生的 二 宗教长期存在的认识原因和社会根源 三 宗教的一般特性 四 世界史上的宗教 五 中国传统宗教的特点 简述文字的形成 汉字科学性小议中华大地上史前时代社会结构的形成和演变 小 序 前 言 第一篇 社会结构的形成 一 社会结构形成的生物学前提 二 社会结构形成的起点 三 物质资料生产的社会结构的形成 四 人本身生产的社会结构的形成 第二篇 氏族公社 一 由考古学证据看物质生产的发展 二 氏族公社时期的社会结构 三 群婚中的性结合方式和个体婚姻的发生 四 亲族 五 图腾意识的升华 第三篇 农、牧业生产发生以后的原始社会 一 新石器技术和农、牧业生产的发生 二 畜牧业地区的父系氏族和父系公社 三 农业地区的母系公社 四 农业地区母系制向父系制的转变 五 万物有灵和原始民主制研究对象和方法问题 浅谈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哲学人类学问答 文化学论集文化学理论系统试探 代序:也谈文化学学科建设 《文化论》节选 “节选”说明 文化概念 一 文化概念的历史沿革 二 社会信息 三 符号——社会信息的载荷形式文化学基本理论范畴作为科学体系的文化和作为价值、评价体系的文化文化模式与文化交往 一 文化模式概念 二 文化模式举例 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模式 日本传统文化的文化模式 印度传统文化的文化模式 美国传统文化的文化模式 三 文化交流和涵化理论附释:文化特殊性的生成机制——文化整合文化问题论述内容索引
章节摘录
插图:根据这一原理,摩尔根还把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亲属制度科学地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比较古老的叫做类别式的亲属制度,它所反映的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亲属关系,是群婚的产物;另一类属于现代类型的亲属制度,叫做叙述式的亲属制度,它所反映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亲属关系,是个体婚姻的产物。摩尔根的群婚概念就基本上是依据类别式亲属制度制定出来的。他把反映血缘婚姻和血缘家庭的亲属制度叫做马来亚式的(即夏威夷式的)亲属制度,把反映普那路亚婚姻和普那路亚家庭的亲属制度叫做图兰一加诺万尼亚式的亲属制度(易洛魁人的亲属制度是其典型代表)。这两种亲属制度,乃是类别式亲属制度的两个基本类型,都是群体与群体之间亲属关系的反映,因而都是群婚的历史见证。以上这些就是摩尔根的群婚理论和群婚概念。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出版,至今已有105年。在这段时期内,关于原始社会婚姻形态的研究又有了很大的发展。今天,回过头来重新认识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可以明显地看到,摩尔根研究群婚的理论与方法是正确的理论与科学的方法,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并一直指导着这一研究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但是,摩尔根的具体群婚概念则是有缺陷的。这位伟大的民族学家本人也说过,他所提出的婚姻家庭发展序列“有一部分是假设的”,“要使这个序列能完全确定,那必须等待将来人类学的研究工作取得新的成果”。①我们认为,摩尔根的具体群婚概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缺点。第一,由于摩尔根对波利尼西亚人,特别是夏威夷人社会发展程度的判断是不正确的,造成了他对夏威夷式亲属制度的论述也是不正确的。因此,摩尔根关于远古时代存在过血缘婚姻和血缘家庭这样一个历史阶段的基本论据是站不住脚的。摩尔根把波利尼西亚人,特别是夏威夷人看做世界上最落后的民族之一。可是摩尔根以后的民族学调查资料表明,在欧洲人到达以前,夏威夷群岛上的居民已进入阶级社会的初期,并且形成了国家。
编辑推荐
《追寻远古.释秘现代:人类学文化学论集》为哲学人类学论著,共两集。《人类学论集》考察史前时代社会结构,包括公社、氏族、婚姻、家庭等的形成和演变,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思维、语言、图腾、神话、宗教、文字等的生成和发展。《文化学论集》提出了系统的文化学理论,并将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统一的特殊性”展示为各自不同的文化模式。此外,还有关于当今文化发展前景等其他文化问题的论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