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金观涛 页数:171
Tag标签:无
前言
博源基金会是由秦晓与何迪两位先生倡议成立的一个学术性团体,着眼于当代问题的研究,秉持开放、理性、包容的精神,志在建立一个学术的平台。秦晓在《当代中国问题研究:使命、宗旨和方法论》一文中说:“‘当代中国问题’可以表述为中国的社会转型,即从一个前现代性(传统)社会转变为一个现代性社会。这一转型自晚清始已经历了100多年的历程……到今天它依然是一个‘未完成的方案’(哈贝马斯语)。重新提出这一问题,有序地推进这一进程,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是对政治家、社会精英和民众社会历史责任感的呼唤。”
内容概要
《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共讲述了有十四节的内容,分别是从马克思到韦伯、现代性的两大要素;工具理性和个人权利、现代性的第三要素;立足于个人的民族认同、系统论的综合;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追溯西方现代价值的起源、价值和社会的互动;系统演化论的史观等内容。
作者简介
金观涛
浙江义乌人,1947年生于杭州。1970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曾任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走向未来》丛书、杂志主编.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讲座教授,现任台湾政治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杭州)。代表作有《系统的哲学》,《兴盛与危机》(与刘青峰合著),《开放中的变迁》(与刘青峰合著)《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与刘青峰合著),《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与刘青峰合著)等。
书籍目录
序一 从马克思到韦伯二 现代性的两大要素:工具理性和个人权利三 现代性的第三要素:立足于个人的民族认同四 系统论的综合: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五 追溯西方现代价值的起源六 价值和社会的互动:系统演化论的史观七 现代社会第二个层面的建立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八 传统社会的现代转型:学习、立宪与内部整合九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十 在俄国革命的背后十一 现代价值的危机和第一次全球化的终结十二 否定个人权利以及种族主义的畸形发展:法西斯主义十三 现代社会结构的自我修正十四 告别二十世纪:轴心文明与大历史观后记
章节摘录
建立政治的契约组织需要所有人一起立约。那么,何为“所有人”?它是指全人类吗?当然不是。在此,暂时撇开让全人类一起商议建立统一契约共同体的可能性,先讨论如何处理以下问题:契约共同体建立的前提是立约的个人自愿,而在个人权利至上的社会中,并非所有人郁愿意走到一起建立统一政治共同体。也就是说,建立政治共同体先必须解决一个问题,这就是哪些人同意,芒活在同一政治共同体内,并让渡部分个人权利给该共同体呢?显然,工具理性和个人权利这两种价值没有包含该答案。简而言之,现代社会组织蓝图虽然把国家视为个人间契约的产物,但其中存在着一个逻辑的缺环,这就是如何规定政治共同体的规模,即哪些人属于同一国家。显然,这一问题不解决,现代价值为经济无限增长提供前提只不过是纸上谈兵。
后记
2008年2月10日,我完成《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的初稿,既无往日做完一件重要工作时的如释重负,亦无即将开始新研究的喜悦。差不多快二十年了,我没有写过这样宏观的作品。在宏大历史消失、专业越分越细的时代,我已经习惯了写只有几十个读者的论文。著作也越来越专门,文章则在匿名审稿期刊上发表;其全部意义或许仅仅在于学术考核上多一个记录,当然还有写作时那种用知识填充生命空虚带来的充实感。三年前我与老朋友严搏非商量我们1980年代写的书在国内再版时,就开始着手构思《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2007年6月动笔写作,作为《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一书再版的导读。我最大的困惑是为何写作,为谁写作。当心目中没有读者只是自言自语时,写作无非是把二十年前困惑自己的问题作一番清理。本来,这些思想或许是没有必要表达的,既然要将其写出来,那就每天必须硬着头皮写下去。因没有卷入情感,有时感到自己在解数学题,离开了“因为”、“所以”就没法继续往下走。语言太枯燥,始终觉得是在挤一个已榨干的柠檬。这十几万字的导读断断续续,从构思到完成差不多用了几年时间。
编辑推荐
《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是博源文库·现代性与中国社会转型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