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丁韶彬 页数:302
Tag标签:无
前言
21世纪的东亚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革新之中。环顾全球,东亚无疑是最具发展活力、最引人注目的地区之一。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东亚地区经济年均增长率超过了8%,远远高于全球不足3.5%的年均增长率,这使得东亚在全球经济、政治中所占的权势份额大幅上升。自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大多数东亚国家痛定思痛,大幅调整产业结构,刺激对外贸易增长,加大金融监管力度,成功地摆脱了危机,实现了本地区经济稳健增长。世界银行2006年底发表的《东亚经济报告》认为,东亚经济奇迹仍在延续,并已成长为全球经济新的强大引擎,有力带动了全球经贸发展。东亚经济的成功,离不开这一地区的政治发展,尤其是东亚地区合作的深入推进。东亚地区合作以1967年东盟的成立为标志,开创了地区合作“小车拉动大车”的新模式。1997年的金融危机为东亚地区合作注入了强大动力,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东亚一体化的雏形架构日益明晰,形成了以东盟为圆心,向外依次是“10+1”、“10+3”和东亚峰会等多轨并存的合作机制。这些地区合作机制,尽管其一体化程度远不能与欧盟相媲美,但它们催生了东亚意识,巩固了东亚合作的既有成果,展现了东亚地区合作机制的灵活性,为继续深化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内容概要
对外援助是二战后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援助规模呈不断扩大趋势。或者作为援助者,或者作为受援者,或者兼事援助与受援,几乎所有的主权国家和重要的国际组织均涉及国际援助。作为经济治国方略的一种形式和实现国家对外目标的重要手段,对外援助模糊了“高政治”和“低政治”的分界线,进入了国际关系学界的视野,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题域。 援助的动机和实质问题是对外援助的国际关系理论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形成了两种相互竞争的解释模式,即“援助国利益”模式和“受援国需求”模式。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的假定,即由于总体权力的差距,在援助问题领域,援助国居于主导地位,而受援国居于被动地位。但是这种观点常常与对外援助的内在逻辑和援助的实践相抵触。就援助中的利益关系而言,援助毕竟不同于武力侵犯和征服,而是以资源的让与性转移为特征,援助行为不可能在援助国单方受益的情况下发生;就权力关系而言,在具体的援助问题上,受援国往往拥有与其总体实力不成比例的优势。因此,应当有新的理论视角来解释援助一受援关系,这种理论应当能够说明援助一受援关系在利益上的互惠性,以及在援助问题领域权力结构的大致对等性。 社会交换论就具备这样的理论优势。本项研究引入社会交换论作为立论依据,提出了研究假设:援助一受援关系是一种互惠互利的交换关系,受援国在援助问题领域拥有一定的可供讨价还价的权力资源。进而,我们分别把“互惠”和受援国“问题领域权力”两个关键变量做了操作化处理。我们对互惠关系做了由强到弱的区分,把援助国的利益区分为战略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人道援助等几个连续而又相互分离的变量。关于权力,本书发展出由自然性权力、制度性权力和派生性权力构成的、对具体问题领域权力结构的一种分析框架,并以此对受援国在援助问题领域的权力进行了操作化。在最后三章,我们以此作为理论框架,观察和分析美国、日本和中国等几个大国的对外援助。在结语中,本书对理论假设及其分析框架和解释模式做出总结评估,提出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并就对外援助之于中国的意义作粗略的评判。
作者简介
丁韶彬,1969年生于安徽省定远县,200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法学(国际政治)博士学位。现为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政治学、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政治学研究方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国际援助、中国与国际体系关系、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在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10篇,译有《(比较政府与政治导论》(第二译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课题“冷战后美国对外援助研究。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度一般项目立项资助。
书籍目录
绪论 一 研究问题及其意义 二 本书主要内容及基本结构第1章 对外援助:从实践到理论 一 对外援助之界定 二 对外援助的历史演进与价值之维 三 国际关系理论传统中的对外援助 四 对外援助的研究方法第2章 社会交换论与国际关系研究 一 社会交换论概述 二 交换理论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运用 三 国际关系中的权力与交换第3章 交换理论视角下的对外援助 一 理论假定 二 研究假设和解释模式 三 援助国对外政策目标及其实现 四 受援国获取援助的权力资源第4章 美国对外援助中的利益与权力 一 美国对外援助的历史之维 二 美国对外援助的结构之维 三 以色列何以成为美国首要的援助对象 四 美国对华限制性援助第5章 日本对外援助中的利益与权力 一 日本对外援助政策的演进 二 新ODA大纲与日本对外援助的新方向 三 日本对华经济援助第6章 中国的对外援助 一 发展中的援助大国:新中国对外援助的演变 二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目标:国际主义与国家利益 三 中国对外援助模式分析结语 一 对外援助中的利益与权力 二 本项研究的理论价值 三 大国与对外援助:中国对外援助展望参考文献中文部分英文部分附录一 国际援助机制的变迁(1944-2007)附录二 DAC官方发展援助受援国列表(从2006年实施)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到1960年代,如今依然有效运转的国际援助机制已经基本形成。一方面,主要的援助机构已相继建立,主要的发达国家也大都加入到援助国行列中来。在“马歇尔计划”的推动下,1948年,为了有效管理和利用援助资金,该计划的受援国成立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并于1960年成立了发展援助集团(DAG);1961年9月,欧洲经济合作组织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取代,发展援助集团也被发展援助委员会(DAC)所取代。发展援助委员会界定官方发展援助的参量,规定援助转移的质量标准,确立报告和监督官方发展援助的指导方针,并且把各国的相关数据整理归并到年表中。这为对外援助的跨国比较提供了基本的统计数据。而此时的经合组织成员国已经都成为援助国,不再是受援国。1957年,欧洲煤钢联营六个成员国签订《罗马条约》,设立了欧洲海外国家和领地开发基金(European Development Fund for Overseas Countries andTerritor4es),此即欧洲发展基金(EDI)的前身。此外,1960年和1965年,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分别设立国际开发协会(IDA)和开发计划署(UNDP),专事发展援助事宜。主要的地区开发银行也相继建立,主要包括1959年成立的泛美开发银行(Inter-American Deve lopment Bank,IDB),1964年成立的非洲开发银行(AfDB),以及1966年成立的亚洲开发银行(AsDB)。1961年,主要的援助国美国、日本、法国都加强了对外援助及其管理。美国通过《对外援助法》(Foreign Assistance Act),成立国际开发署(USAID),创立和平队(PeaceCorps),总统肯尼迪宣布实施进步联盟(Alliance for Progress)计划。日本设立海外经济合作基金。同年,法国最先设立了一个政府行政部门——合作部,专门负责对独立国家的援助事宜。
后记
不知不觉中,与对外援助研究结缘已近五年。2005年春,查道炯教授邀请我参与了一项关于中国对外援助的商务部“十一五”规划课题的研究工作。课题当年就结项了,但是,通过参与这一课题的研究,我感觉到对于当今的世界和中国而言,对外援助的重要性都在不断增强,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题域。也正是在这时,我初步决定把对外援助作为自己博士论文的选题领域。当时大致设想以某一国家或国际组织的对外援助为主题,但是,随着对相关文献越来越多的接触和了解,我发现不同的援助实践背后,是援助方不同的政策目标和理念,这就使得从“是什么”的研究转向“为什么”的研究成为必要。这促使我关注对外援助的国际政治理论,在对相关文献有了基本把握后,我把讨论对外援助的援助与受援双方的权力和利益关系作为博士论文的主题,确立了《社会交换论视角下的对外援助》这一题目,于2007年暮春完成论文的写作,并通过匿名评审和答辩。本书正是在本人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我想借此机会对论文写作及书稿修改和出版给予关心、帮助和支持的师长、亲友表达真诚的谢意。
编辑推荐
《大国对外援助:社会交换论的视角》以二战后大国的对外援助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援助与受援关系中的权力结构和利益结构问题。作者引入社会交换论作为理论分析工具,并以美国、日本和中国为例,进行了个案透视。《大国对外援助:社会交换论的视角》认为,大国对外援助的利益动机有战略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人道动机,而受援国获取援助的权力资源包括自然性权力、制度性权力和派生性权力,援助国与受援国之间权力对等性和利益互惠性越强,援助规模越大,援助关系越稳定。这对于中国在新形势下开展对外援助工作乃至和谐世界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