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童星 页数:416
内容概要
《交往、适应与融合:一项关于流动农民和失地农民的比较研究》以南京市郊区和上海市区为研究样本,按照“社会交往一社会适应一社区融合”的思路,对流动进城农民和郊区失地农民两大群体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他们进入城市社会后各自的社会网络资本特征,分析他们对于城市社会的适应状况,探究他们与城市社区的融合程度及其前景,并针对他们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提出了构建相关社会政策和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现有研究文献回顾第二章 流动进城农民与郊区失地农民的社会网络资本研究 第一节 理论背景与研究设计 第二节 流动农民社会网络资本 第三节 失地农民社会网络资本 第四节 流动农民与失地农民两群体的社会网络资本比较第三章 流动进城农民与郊区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研究 第一节 研究设计 第二节 流动农民的社会适应 第三节 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 第四节 流动农民与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比较及其社会政策框架第四章 流动进城农民与郊区失地农民的城市社区融合研究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关于社区和社会网的含义 第三节 调查分析之一:南京市流动农民与失地农民的社会网比较 第四节 调查分析之二:上海市新移民与社区的融合和隔膜第五章 流动进城农民与郊区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农民失地引发的问题分析 第二节 民工进城引发的问题分析 第三节 建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政策附录 一 流动农民和失地农民日常生活调查问卷 二 访谈对象基本资料 三 个案访谈记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农民工从其社会属性看已经成为一个阶层,具有阶层流动性强、职业低质性、社会网络复制性、生活方式疏隔化等阶层特性。其社会地位总体上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是城市社会中的“佣人”阶层、“沉默”阶层、“无根”阶层和“边缘”阶层。阻碍农民工在城市生存与发展的主要问题源于社会制度与社会政策的障碍,因此,制度的改革、创新便成为新的问题被提了出来,而市场与政府是冲击陈旧制度与过时政策的两股最重要的力量。农民工进城后与城市居民的融合,是城市秩序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市民在与农民工的互动交往中,存在着对农民工的偏见与歧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磨擦性互动,制度性歧视是主要的原因,但也有因农民工的活动条件与自身素质的限制而引起的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基于此,朱力指出逐步地削弱制度性歧视的政策,使农民工成为一个既有保护又有约束的社会群体,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李强分析了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底层地位的表现:(1)次属劳动力市场的低价格;(2)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中的非规范现象;(3)城市农民工被排斥在主流社会关系网络之外;(4)农民工中数量颇多的非正规或违规职业者。针对农民工在城市受剥夺的情况,李强将那种既剥夺现在的劳动力、也剥夺未来的劳动力的现象,称作“多阶剥夺”或“剥夺链”。之所以提出“多阶剥夺”的问题,是探讨如何维护农民工的劳动能力,如何使农民工的劳动能力不至于受到过多的损失,以及关注农民工未来的养老问题,探讨现在的劳动力与将来的劳动力的关系。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