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美) 李榭熙 页数:317 译者:雷春芳
Tag标签:无
前言
纂修清史是我国新世纪标志性的文化工程,它包括3000余万字的清史主体工程及文献、档案整理和编译工作。广大史学工作者正以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努力做好清史编纂工作,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世界各国从分散发展到趋于一体,大抵从15世纪、16世纪开始,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和世界体系。清朝从1644~1911年共延续了268年,这是世界历史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清王朝却依然以“天朝大国”自居,闭关自守,使封建社会的中国越来越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洋枪洋炮面前不堪一击;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在18世纪世界历史的大变局中,康乾盛世不过是中国封建社会“落日的辉煌”,而到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清朝日益衰颓,已奏起了“落日的挽歌”。因此,研究清史,确定它的基本内容,以及确定研究它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时,不能脱离清王朝社会发展过程中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 在编纂清史时要有世界眼光,这已是广大史学工作者的共识。不仅要把清史放到世界历史的范畴中去分析、研究和评价,既要着眼中国历史的发展,又要联系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而且还要放眼世界,博采众长,搜集和积累世界各国人士关于清代中国的大量记载,汲取外国清史研究的有益成果,为我所用。正是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决定编辑出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以下简称“编译丛刊”)。
内容概要
本书是近年海外研究基督教在华传播历史的力作之一,其研究所选取的地理范围是华南潮州一带,时间跨度为1860-1900年。作者从乡村社会的视角,对基督教在华南潮州地区的传播情况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对基督教是如何向中国内地渗透的、中国的乡村居民对基督教这个新生事物有什么反应、基督教对中国乡村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目前国内外有关传教士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是专门研究基督教与乡村社会关系的著作并不多见,而这样另辟蹊径的分析方法,也恰恰是本书的独到之处。作者的视角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近代基督教传教运动的新思路。本书提出了一些新观点,证据翔实,论证充分,值得向国内学界推荐。
书籍目录
英文版序中文版序名物缩略英汉对照导言第一章 19世纪晚期的潮州社会第二章 海外华人基督徒的返乡之旅第三章 基督教传人中国内地第四章 潮州地区的基督教人口第五章 潮州地区的教会网络第六章 第一起命案?抑或是殉道?第七章 天主教徒与基督教徒之间的争执第八章 基督教内的宗派冲突第九章 风俗之争与村内械斗第十章 结论附录参考文献译后记
章节摘录
本书需要界定一些学术用语的定义,例如集体暴力(collectiveviolence)、资源(resources)、归信(conversion)、入教者(conveys)和基督教群体(Christian communities)等。“集体暴力”是指敌对群体之间所采取的互相攻击的行为,在提及教案的时候,必须分清反传教士(anti-missionary)和反基督徒(anti-Christian)的暴力冲突之间对象的不同。前者针对西方传教士,而后者则是针对中国基督徒及其家庭成员。“资源”一词除了指一切赖以为生的物质,比如土地、水源、谷物等之外,同时也指政治权力,比如参加文武科举考试而取得的官阶、对宗族和寺庙的控制权以及与地方官员结成的紧密关系等可用来服务于自己目的的一切力量因素。 在当代的西方术语中,归信(conversion)一词对19世纪的基督教传教士和中国信徒都是很新奇的。甚至在今天的教会史学家和神学家看来,对在晚清期间什么样的情况才称得上是“归信”的问题都存在意见分歧。由于“归信”的含义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因此在19世纪晚期传教士和中国社会的语境中讨论“归信”的问题尤为重要。由于18和19世纪欧美地区发生了宗教复兴运动,归信基督教对欧洲和美国的教会就变得十分重要。归信意味着公开宣告对圣子——耶稣基督——的信仰。根据基督教的传统,大部分欧美传教士在到海外帮助“罪人”(sinners)和“世俗的人”(heathens)悔罪归信基督之前,他们自己首先要确认曾经经历过这种认信的经验。从这一点上看,归信是个人的一种宗教体验,包括个人在认信之后信仰上和行为上的完全转化。在浸信会和长老会传教士的往来书信之中,该词意味着人们从过去对基督教的完全不信,到彻底相信和实践基督教的改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