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毛振华 编 页数:258
前言
社会学总是与不同时代社会发展的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随着社会发展主题的变化,社会学的某些领域以及相应的分支学科就会受到重视。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迫切需要加强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①,努力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这使得社会福利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现实问题,以研究社会福利为对象的福利社会学的地位也就凸显出来了。 社会福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构成要素,它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种因素,直接表现为福利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从历史上看,人们对于福利与社会的关系有两个非常明显的倾向:一个是以福利国家为代表的福利主义,追求福利最大化,认为福利待遇越高越好,这是一个主要倾向;另外一个倾向就是发展主义,认为发展是至上的,包括社会福利在内的一切民生建设都得给发展让路。这两种倾向在现实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都遇到了难以克服的矛盾:福利主义导致社会活力下降,发展主义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这就需要我们专门研究福利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两者的良性发展。也就是说,我们要想找到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福利发展模式,既需要吸取福利国家的经验教训,同时也要研究一些非福利国家的模式,如新加坡、智利等国的福利制度,探索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与生长点。
内容概要
《社会福利与社会建设》为第三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2008)的成果,围绕“改革开往30年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建设”这个主题,一大批年轻的社会学博士后报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有的着眼于探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福利思想,有的着重探讨社会福利的分析视角以及中国特色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也有的结合社会福利项目探讨中国社会福利的建设问题,还有的探讨慈善救助、社区志愿服务、城中村住房改造等社会福利问题,体现了年轻一代社会学博士后宽广的理论视野?勇于开拓创新的学术抱负。
书籍目录
序言社会需要路径下的中国社会福利发展框架研究中国农村医疗保障的理论问题研究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中国社会保障与福利:从制度排斥逐渐走向社会整合国之幸哉抑或民之祸哉——关于国内“社会福利社会化”讨论的讨论走出社会福利政治经济分析视角误区论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目标我国民间组织工作人员社会保障的现状与政策建议——对青岛的个案调查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养老问题及其对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农村社会福利建设从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看改革开放30年社会建设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理论与践行之路莫地的变迁:棚户区改造与社区治理区域性社会政策的整合研究——A市的社会救助制度案例分析清代慈善组织救助对象的甄别制度复合型社团参与社会建设的实践和思考——以共青团为例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反思——从深圳舞王门事件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弊端转型期城市社区组织的内源性发展改革开放30年教育环境的改革与创新县域现代化的文化解读:以福建晋江为例浅论中国边疆安全与边疆治理问题
章节摘录
在埃费的方法中,可以找到社会需要的内容,看到社会服务、社会政策制定、社会福利资源的提供方式等要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埃费从社会福利的提供者和社会福利的受益者的双重角度发展出来的社会需要概念,在理念上和需要概念是有一定差别的。这里的主要问题是埃费没有深入讨论需要的本质。 如果从需要的本质来看,社会福利视角下的社会需要是社会中生活的人在其生命过程中的一种缺乏的状态。人的基本需要如果不能满足,这种缺乏状态将损害人的生命意义。与此相关,需求是对某一具体需要满足物的指向。需要是客观性的,需求是主观性的(Flew,1977)。需要是长久的,需求是暂时的。需要具有普遍的意义,需求更多的是个体指向具体需要物品的意义。在个体社会成员的需要聚集成为一种在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群体成员都具有的需要时,个体的需要就变成了社会需要。从个体需要的不满足状态发展成的社会需要,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就成为一种影响社会发展的社会问题。由于这种社会事实的存在,需要从个人的内在心理活动不断外化为一个相对独立于个人意志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过程,这就形成了社会需要。由此,需要具有意义更为丰富的客观性。 在微观层面的需要研究中,学者们借鉴实验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指出,形成需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个体对某种外在客体的缺乏状态;二是个体获得期望(巴普洛夫,1957)。在这两个条件下形成了需要这种状态。人的一生是不断产生需要,满足需要,再产生需要再满足需要的过程。需要和动机有极其紧密的关联。需要是人作为行动个体的积极性基础,动机是推动人行动的直接原因。当人们的需要有了某种特定目标时,需要才会转化为动机,推动人去进行某种活动(Maslow,1970)。 社会需要满足与制度提供需要满足物的数量和质量密切相关。对需要满足与需要满足物的分配原则贡献最大的学者之一是马克思。他提出了需要满足物分配的两个基本原则: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马克思的社会产品分配流程把满足需要的社会福利分配原则纳人分配体系,即按照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原则,在二次分配中分配资源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马克思,1972:637~638)。在这个体系中,需要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范畴。马克思对需要的论述并不集中和系统,主要见于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哥达纲领批判》两部著作中。拉费步尔(Lefebvre)在研究了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以后指出,马克思认为人们因为有需要而进行劳动,而劳动的目在于消费享有。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