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李观鼎 编 页数:394
Tag标签:无
前言
我总觉得,最难做的文章,大概莫过于为别人的著述写序了。好的序文,对他者之撰是一种高屋建瓴的审视,对读者所期是一种深入浅出的导读,要求实在很高。而限于时间,主要是限于识见和水平,我自感弗能。也曾想到另请高明,却又不忍心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将细读这几十万字的“包袱”推给师友。于是我只好硬着头皮来做这一篇未知可否称得上“序”的文字。这里无意评价卷内具体篇什,而只是依照自己选择的角度,略述对澳门文学与澳门文学批评的一点看法,就算是参加与作者诸公座谈吧。 我始终认为,澳门文学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它的非商品化。为数众多的诗人、作家并未因金钱而喑哑了自己的歌吟,糟蹋了手中的笔墨。澳门文学于物欲喧嚣的重重包围下保持了自我,终未在物质和金钱面前自惭形秽。而保持了自我,也就保持了“个人话语”的纯洁性和自由度。如是,“自我”成为澳门文学“言说”的起结点:述录自己的经历,表达自己的体验,展露自己的良心,抒发自己的性情。而在说给别人听之前,先要说给自己听,过了“自我”这一关。在许多人眼里文学已经相当普遍地被边缘化的今天,澳门文学却走向了自己的中心,守住了文学的本真,这是何其难能可贵的事。
内容概要
《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选:文学卷》是对过去30年澳门研究学术成果的系统梳理和总结。《文选》分社会卷、行政卷、政治卷、法律卷、基本法卷、经济卷、教育卷、语言翻译卷、文学卷、文化艺术卷、历史卷和综合卷,共12卷,每卷一册或多册。 文学卷是目前已知的对澳门文学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的一部著作。该书内容涉及澳门文学的各个方面,既有总结概括性的宏观论述,也有具体而微的微观阐述。 《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选:文学卷》将带领我们了解独具特色的澳门文学,进而加深内地读者对澳门文学的认识,适合文学理论研究者和爱好者以及对澳门研究有兴趣的研究人员和普通读者阅读和收藏。
作者简介
李观鼎,原籍四川长寿,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1980年代中期定居澳门。现职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顾问、政府文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澳门笔会理事长、澳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曾任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教学与研究活动,尤擅长于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主要著作有《论澳门文学批评》、《文苑春雨》、《诗歌美学》、《古典文学作品选》、《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边鼓集》等。2004年获颁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功绩勋章。
书籍目录
建立“澳门文学”的形象香港·澳门·中国现代文学——在“澳门文学座谈会”上的讲话澳门文学的过去、现在及将来——在澳门文学座谈会上的专题发言澳门文学概貌澳门文学现状窥探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澳门华文文学80年代澳门新诗的文化透视后现代的足迹——从新生代诗作看澳门后现代主义诗歌的实践概况90年代澳门戏剧状况澳门小说的未来——一个小说作者的观察传统文化精神在澳门世情生态小说中的展示论澳门现代女性文学论澳门土生文学及其文化价值澳门的小说批评胡悦胡阅——兼论澳门文学与报纸副刊之关系澳门文学边缘人的絮语——写于“澳门文学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后澳门作家的人文精神——以李鹏翥《磨盘拾翠》为例澳门文学研究的现状与学术建构的进路文学的澳门与澳门的文学文化视野中的澳门文学澳门文化与文学精神给澳门文学一颗奔腾的心——在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演拨开迷雾窥真景——过渡期的澳门文学初探迅速崛起的澳门文学新诗·现代诗·新现代诗——论澳门新诗的发展轨迹感觉澳门——澳门散文阅读札记走向多样化格局的澳门小说创作澳门华文小说的“教化关注”澳门文学批评概况“根”的追寻——澳门土生文学中一个难解的情结从依附“离岸”到包容与审美——关于20世纪台港澳文学中澳门文学的研究述评澳门文学源流与含义的辨析
章节摘录
许地山,福建龙溪人,生于台湾,笔名落华生。许地山曾留学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宗教,后又转入伦敦牛津大学,研究梵文、民俗学和印度哲学。他是“五四”后著名的“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和主要成员。他早期的代表作《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和《命名鸟》等,颇受宗教哲学的熏陶。1935年,他应邀到香港主持香港大学中国语文学院,把文学院革新为文学、史学和哲学三个系,废除原来四书五经的课程,仅讲授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古文。他每周担任的课程达20小时,开授的科目也很多,课余还教一些学生学普通话和梵文,真正做到了“诲人不倦”。除教学外,他还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新文学学会理事等职,并曾一度主持抗敌协会香港分会,走出书斋,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他在文协主办《文艺周刊》的稿酬,全数拨入文协作经费。那时文协属下的刊物不下十余种,周围的青年团体组织有好几个。 许地山在群众集会上当主席,经常发表讲话。他还为画家徐悲鸿、林风眠等筹备展览,积极赞助粤语片电影红星李绮年把自己的照片展览义卖,将筹得的款项捐献抗战。许地山的最后一本著作《国粹与国学》,以精辟独到的见解,批驳当时一些所谓的“学者”做学问的浮夸之风,也对当时的迷信和复古论予以迎头痛击。他不幸因心脏病于1941年8月4日逝世于香港,终年48岁。 萧红,女,黑龙江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她幼年丧母,后来在哈尔滨市立第一女中念书,阅读了不少文艺作品,开始爱好文学。20岁时,她为了反对父亲包办的婚姻,逃离家庭,开始过流浪生活。1932年秋,她与萧军同居。1933年她写了《两个集》、《跋涉》、《看风筝》、《旋风》等短篇,次年10月与萧军一起到上海,同鲁迅相识,可以说是鲁迅的人室弟子。1935年底,她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出版。《生死场》是文学界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这一作品的出版轰动文坛,显示了她的创作才华,奠定了她文学生涯的基础。《生死场》曾收入鲁迅编的《奴隶丛书》。鲁迅亲自给小说写的序言中指出:“北方人民的对于生活的坚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