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卫绍生 页数:283
前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王国维称之为“一代之文学”的唐诗、宋词、元曲,都属于诗歌的范畴。先秦的《诗经》和楚辞,两汉乐府,以及其后各个朝代的乐府民歌,皆是有乐之诗,同样属于诗歌的范畴。中国古典诗歌既如此丰富,诗歌体式自然也是多种多样。自西晋挚虞开始根据每句字数的多少对诗歌体式作出划分之后,中国古代诗歌批评家对诗歌体式的研究,基本上就是按照挚虞的划分法,把古典诗歌分为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和杂言,把后起的词和曲视为诗歌中的长短句。两汉之前,古典诗歌是以四言为正体,两汉以后尤其是魏晋以后,则是以五言、七言为正体。正是因此,前人对古典诗歌的研究,就诗歌体式而言多集中在四言、五言和七言方面,钟嵘《诗品》专论五言,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四言、五言为主要论述对象。和钟嵘、刘勰约略同时期的任昉在《文章缘起》中虽然提到了六言诗,但仅留下一句“六言诗,汉大司农谷永作”。唐代以后的诗歌理论和诗歌批评,主要集中在五言诗和七言诗,至于六言,则少有论及。 诗家对三言、六言、九言少有论及,固然是因为这三种体式的诗歌和四言、五言、七言比起来,创作者较少,诗歌数量不多。但是,作为一种诗歌体式,它们能够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且能代代相传,绵延不绝,必定有其可以立身存世的理由,有一定的社会内容、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因此,对这些非主流诗歌体式进行深入研究,不论是从文化发展史和诗歌艺术发展史的角度而言,还是从某种非主流诗歌体式自身发展演进的角度而言,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正是出于这样一种考虑,作者选择了研究者较少给予关注的六言诗作为研究对象,着重从六言诗歌体式的形成,六言诗与五言、七言诗的比较,六言诗与辞赋、骈文、词曲的关系,以及六言诗的评价等方面,勾勒和描述六言诗发生、发展、演变的轨迹,探讨六言诗作为一种诗歌体式所具有的社会、文化、艺术价值,对六言诗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六言诗没能成为主流诗歌形式的深层文化原因,进而对六言诗作出整体评价。 六言诗从滥觞到各体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进程。从时间跨度上讲,大体是从春秋时期一直到初唐,前后1400余年;从诗歌体式演进历程方面讲,六言诗经历了从《诗经》、楚辞六言句的滥觞,到汉乐府中的六言句、汉赋中的六言段落及骚体六言,再到汉末完整的六言诗出现,最后才是六言各体的形成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六言诗在吸收和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种为人们接受和认可的诗歌形式,成为四言、五言、七言之外另一种较有影响的诗歌体式。这是一条纵向发展脉络,本书的“纵论篇”正是按照这一发展脉络设置的,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六言诗的滥觞,六言诗的发展,六言各体的形成,六言诗与唐声诗,宋以后的六言诗。为了理清六言诗的起源问题,在“纵论篇”之始,对六言诗起源诸说作了简要的介绍、辨析、厘正和评价。 如果说“纵论篇”是对六言诗的纵向研究,“比较篇”则是对六言诗的横向比较研究。在六言诗的发展演变进程中,六言诗和其他诗歌体式或文学样式之间必不可少地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对六言诗与其他诗歌体式或艺术形式进行比较研究,就成了对六言诗给予准确定位和评价的重要途径。古典诗歌体式和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如何确立六言诗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进行比较研究,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比较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哪里,都是“比较篇”所要回答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比较篇”重点从六言诗与五言、七言诗,六言诗与辞赋骈文,六言诗与词曲三个方面,对六言诗进行比较研究。六言诗与五言、七言诗的比较研究是古典诗歌体式的比较研究。五言、七言诗是两汉以后的主流诗歌体式,它们和六言诗相比,仅是少一字和多一字之别。为何少一字的五言诗和多一字的七言诗能够在中国诗坛上占据主导地位,而仅是比它们多一字或少一字的六言诗却一直比较落寞和沉寂?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六言诗与五言、七言诗的比较研究才能回答。六言诗与辞赋、骈文的比较研究,目的是探讨六言诗和辞赋、骈文的相互联系及影响,重点探讨辞赋和骈文的六言段落与六言诗的关系。六言诗与词曲的比较研究,重点探讨的是六言诗对以六言为主体句式的词曲的影响,或者说是以六言为主体句式的词曲对六言诗的借用。通过这些比较研究,力求对六言诗与其他诗歌体式或文学样式之间的关系作出较为准确的描述和定位。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除四言诗曾经居于主流地位外,五言诗和七言诗一直处于强势地位,六言诗从来没有成为真正的主流诗歌体式;同时,由于六言诗自身的特点所限,自完整的六言诗出现之时起一直到清末,从事六言诗创作的诗人虽然不在少数,六言诗的数量虽然也比三言、九言要多得多,但是却很少有人从诗歌理论和诗歌批评的角度对六言诗给予较多关注。偶尔有人留意到六言诗的存在,其批评也多是评点式的,留存下来的仅是只言片语。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挚虞、任昉、刘勰,唐代的皇甫冉,宋代的洪迈、严羽、刘克庄,明代的杨慎、谢榛、陆时雍、吴讷、徐师曾,清代的赵翼、冒春荣、潘德舆、董文焕,都曾对六言诗歌发表过各自的看法,但其中大多为不足百字的简短评点。较长一些的要算是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卷二十三中论六言诗的一段话。其文之所以较长,是因为赵翼在考察唐之前六言诗的基本情况,并对六言诗歌的特点发表了评论。不过,即使是把前人对六言诗的所有评论加在一起,也仅仅是很少一部分,与对五言、七言诗的评论根本无法相提并论。这种状况对六言诗的发展或许会有一定影响,但不会产生根本性影响。六言诗没能成为主流诗歌体式,有六言诗自身的问题,但更主要的是古典诗歌的发展规律使然,也是文学艺术的内在规律使然。
内容概要
六言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较有影响的一种体式,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六言诗体研究》在钩沉史籍、梳理文献的基础上,从六言诗的发展演变、六言各体的形成、六言诗与其他文学形式的比较、六言诗未能广为流行的原因及评价等方面,对六言诗进行了深入、系统、全面的研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作者精选的三百多首六言诗,为中国古典诗歌爱好者全面了解六言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读本。
作者简介
卫绍生,男,河南项城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现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研究员,主要从事汉魏六朝文学研究。兼任中国文选学研究会理事,郑州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论建安七子的处世态度》、《竹林七贤若干问题考辨》、《六言诗起源诸说辨》、《六言诗为何未能广为流行》,以及《从泛戏剧到戏剧的自觉》、《论(三国演义)的整体艺术结构》、 《评(三国演义)的天人观》等,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反响;出版《魏晋文学与中原文化》、《魏晋文学与政治的文化观照》、《神秘文化与中国人》、《神秘与迷惘》、《酒文化与艺术精神》(合著)等研究专著10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竹林七贤集)辑考及研究》、河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魏晋文学与中原文化》和《六言诗体研究》等多项。
书籍目录
前言纵论篇第一章 六言诗起源诸说一 六言诗起源于《诗经》说二 六言诗起源于《诗》、《骚》说三 六言诗起源于西汉谷永说四 六言诗起源于东方朔说五 以傅玄为六言诗之祖说六 六言诗起源诸说辨七 本章小结第二章 六言诗体之滥觞一 《诗经》:六言诗的萌芽二 《楚辞》:六言诗的曙光三 两汉乐府:易虚为实四 两汉抒情小赋中的六言连句五 两汉文人诗中的六言句六 本章小结第三章 六言诗体的发展一 孔融的六言诗二 曹丕的六言诗三 曹植的六言诗四 建安时期六言诗的评价问题第四章 六言各体的形成一 嵇康的六言诗二 傅玄和陆机的六言诗三 东晋时期的六言诗四 南朝时期的六言诗五 北朝时期的六言诗六 本章小结第五章 唐代六言格律诗一 初唐时期的六言诗二 盛唐时期的六言诗三 中唐时期的六言诗四 晚唐五代时期的六言诗五 本章小结第六章 六言诗与唐声诗一 六言四句唐声诗二 六言六句唐声诗三 六言八句唐声诗四 六言十句唐声诗五 本章小结第七章 宋以后的六言诗一 宋以后的六言诗概说二 六言绝句三 六言律诗四 六言乐府和长调五 本章小结比较篇第八章 六言诗和五七言诗之比较一 奇偶相生:字数要求二 自然和谐:韵律要求三 对仗与用典四 本章小结第九章 六言诗与辞赋骈文之比较一 六言诗与辞赋二 六言诗与骈文三 本章小结第十章 六言诗与词曲之比较一 词曲:合乐之诗二 六言诗与词三 六言诗与曲四 本章小结第十一章 关于六言诗的评价问题一 前人对六言诗的评价二 今人对六言诗的评价三 对六言诗评价的再评价四 对六言诗的几点认识撷萃篇一 编选赘语二 凡例三 六言诗撷萃(一)六言古诗、骚体、乐府、三韵和长调(二)六言绝句(三)六言律诗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在六言诗的发展成熟进程中,《楚辞》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但是,不论是《离骚》上七下六的基本句式,还是其他作品中大量出现的六言连句,都毫无例外地保留着“兮”字或其他用来起连接作用的虚词。这正是《楚辞》有别于《诗经》和两汉乐府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一特征不仅明确标示出《楚辞》中的六言连句与六言诗的区别,而且表明六言诗的成熟尚需时日。 进入两汉时期,乐府(包括民间乐府和文人乐府)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但不论是民间乐府、文人乐府,还是《古诗十九首》,都是以五言为主,四言诗逐渐退居次席。《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在两汉时期已经进入成熟期,而“建安之初,五言腾踊”①局面的出现,则使五言得以迅速取四言而代之,成为诗坛上的主流诗歌体式。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为五言诗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延缓了六言诗走向成熟的进程。所以,在两汉时期,六言诗仍处于艰难的蜕变过程中,六言诗句的易虚为实,就清楚地表明了这样一个蜕变过程。 两汉诗歌虽然是以五言为主,但六言句却已较为常见。郊庙歌辞中的《日出入》是一首以四言和六言为主的杂言诗,其中六言句有“时世不与人同”、“泊如四海之池,遍观是耶谓何”等三句;鼓吹曲辞中的《上陵》是一首以五言为主的诗歌,其中六言句有“山林乍开乍合,曾不知日月明”两句;清调曲《董逃行》是一首五言、六言、七言相杂的诗歌,其中六言句有“黄金为阙班磷”、“百鸟集来如烟”、“教敕凡吏受言”、“陛下长生老寿,四面肃肃稽首,天神护拥左右”等六句;杂曲歌辞《悲歌》是一首以四言为主的诗,但开篇两句“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却是六言句;杂曲歌辞《猛虎行》仅四句,首二句“饥不从猛虎食,暮不从野雀栖”为六言;杂曲歌辞《上留田行》是一首以六言为主的诗:“出是上独西门,三荆同一根生。一荆断绝不长,兄弟有两三人,块摧独贫。”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