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社科文献 作者:吴黎熙 页数:301 译者:李雪涛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的现代精神,从本质上来讲应当归功于翻译。自近百年以来,整个西方的知识都被"翻译"到了中国。今天如果谁要是走进中国的书店的话.他一定惊讶不已:西方的每一部著作,无论是对中国持批评的态度,还是一些保守的意见,都会在原著出版没有多久就被译成中文。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文化或日常生活.政治或宗教,中国读者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了解到西方以往的思想以及那里的新近出版物。这一翻译的激情由来已久。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近两千年前佛教传入中国的时代。从那时起,中国不仅翻译了佛经,同时也把佛像"翻译"了过来。中国并不只为自己的文化和文明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同样也为整个人类做出了更大的贡献。因为如果没有中国在翻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的话,那今天的佛教.确切地讲,这一从中国传到朝鲜、日本进而对世界产生影响的佛教,也就不复存在了。在这里,中国的贡献显然不只在翻译。中国不仅仅翻译了佛教.也在宗教、哲学以及美学诸多方面发展了佛教。吴黎熙在生前总是不遗余力地向人们介绍亚洲的艺术。他已经习惯于在座无虚席的房间里作他的报告了.并向他的听众展示幻灯片以及他所收藏的艺术品。这部堪称经典之作的论著.所涉及的内容可以说是吴黎熙的专长:印度和中国西藏的佛陀造像。至于真正的东亚佛像,它是如何在早期由中国内地对朝鲜和日本产生影响的.在这里并没有作为主要内容来予以讨论。这一点我们是没有理由来责怪作者的。因为印度和中国的文化内涵太丰富了.如果要同时兼顾两者的话,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一点上.我想明白人是很容易谅解作者的.并很乐意去了解这位在这方面的专家所能向我们提供的知识。我们感谢中国的读者,同时也还希望他们能做进一步的探索,从而使得完整的佛陀造像艺术能够问世。
内容概要
全彩印刷,全书装袋,便于保存。作者吴黎熙是德国的民族学、艺术史专家。他在书中论述了佛像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佛像艺术的种类、艺术流派和艺术风格、佛像的铸造及绘画的制作工艺和所用材料的分析,以及古代印度、西方罗马和中国的艺术风格对佛像艺术的影响。 本书中印有作者从西方博物馆和私人收藏中甄选的152 件佛像作品,并在图像解说中提示了这些佛像的教义内涵、艺术特点、流派风格及产生的时代和特点。 本书被德国学者誉为佛像研究的“经典之作的论著”。 •佛陀,其生平、教义和传说 •千余年来佛教造像和绘画中的佛陀形象 •从印度到中亚、尼泊尔、中国西藏、柬埔寨和瓜哇
作者简介
吴黎熙(Helmut Uhlig, 1922-1997):20 世纪70~90 年代德语世界有关亚洲文化著作最重要的作者之一,研究领域主要涉及文化史、人类文化学以及亚洲的宗教诸多方面。他曾用20 多年的时间专门研究佛教的宗派及佛教艺术,并形成本著作。主要著作还包括《探寻佛陀的足迹》《神座之上》《西藏——开放的神秘之地》《佛陀——通往智慧之路》等。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 顾彬(Wolfgang Kubin)教授序 赫尔伯特·海特尔(HerbertH/irtel)教授佛陀及其造像 吴黎熙(Helmut Uhlig)题记地图一览六烁迦罗阿提佛陀(本初佛)及如来的各种形式导论佛陀——其生平、教义及传说舍利、率堵波及其象征意义犍陀罗、马士腊及阿默拉沃蒂——有形体的佛陀造像之形成笈多王朝及佛教的古典时期波罗时代及佛教艺术在印度的终结佛像传遍亚洲本初佛及五如来喇嘛塔及曼茶罗——佛陀的象征性造像唐卡的世界佛陀造像中的傲慢与僵化第一批佛陀造像——从西藏的角度所作的阐述察雅‘洛丹喜饶(Loden Sherap Dagyab)另外一个有关佛像的传说恩斯特·瓦德施密特(Ernst Waldschmidt)教授佛教青铜像和绘画制作的技艺鸟里希·冯·施略德(Ulrich von Schroeder)小型铸像之金属分析约瑟夫·黎得乐(JosefRiederer)博士图像及详尽的解说 图001 佛陀头像 图002 夜叉像 图003 佛陀或菩萨像 图004 佛陀坐像 图005 佛陀头像 ……索引参考文献译后记第二版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其起因可能是这样的,在迦湿弥罗和印度北部,由于伊斯兰教的入侵,不仅促使许多佛教僧人,同样也有佛教艺术家逃往尼泊尔、喜马拉雅地区以及中国西藏。在某一过渡时期,如我们在马土腊所遇到的,当时的情景是这样,雕刻家们为所有的宗教派别服务。但到了笈多时代,特别是在这之后的几个世纪里,这种情形彻底改变了。穆斯林们最终带来了他们自己的艺术家,那些铸造佛像的工匠们反正是派不上用场的。正如我们在大乘经典中所知道的那样,制作佛像——塑像、青铜像、雕刻作品以及绘画作品——被认为是做功德以改善自己的业力——人们行为的总和,它在往生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不仅仅改变了艺术家们在信众组织或僧伽——僧团——中的地位(许多艺术家属于僧伽集团),同时也影响到了他们对教义的认识态度。其结果是,大约是从十三、十四世纪以来,在佛教徒避难的拉达克、尼泊尔和西藏地区,佛像数量急遮增加,而从佛教艺术角度来看,其间的质量则参差不齐。一眼看到出自这些年代以及其后的青铜像,人们就会清楚地感觉得到艺术家们对作品所倾注的那份爱心和虔诚,以及奉献精神,这特别表现在浇铸完成后的细节加工上。那些可以断定并非是艺术大师天才灵感的作品本身,其上常常有经过精心制作而成的镶嵌品及雕镂图案。从十六、十七世纪以来,在这一时期,我们在拉达克和西藏西部地区仅仅发现了少量的有名之作,青铜造像的质量,在西藏其他地区以及尼泊尔也变得每况愈下。但也并不是没有个别杰作出现,特别是在尼泊尔。不过这时成批量生产的粗制滥造之作剧增。这一情况在已费尽辛劳的一个多世纪之久(1850~1950年间)的西藏学研究中,完全被忽略了,因为这些年来的研究所用的例子大都是受中国内地影响的西藏地区,根本没有追溯到中国的喇嘛教艺术上来。只有当人们大量了解了全西藏的青铜像和绘画作品,特别是这一地区的西、北和南部的情形,才可能比较清楚地通观整体。因为在西藏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像在大逃亡浪潮时代出现了这么多作品,直到现在,我们才逐渐了解到在几个世纪中佛教一喇嘛教青铜造像生产和传播的一个概貌。作为从迦湿弥罗来的艺术家避难的根据地的西藏西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里自12世纪起便在艺术上获得了重要的推动力。除这一地区之外,尼泊尔在印度传统的传承方面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吴黎熙在生前总是不遗余力地向人们介绍亚洲的艺术。他已经习惯于在座无虚席的房间里作他的报告了,并向他的听众展示幻灯片以及他所收藏到艺术品。这部堪称经典之作的论著,所涉及的内容可以说是吴黎熙的专长:印度和中国西藏的佛陀造像。 ——顾彬吴黎熙的见解特别值得赞同,他以自己缜密的治学态度给予了印度早期艺术流派中佛陀造像之肇始、发展以应有的位置……吴黎熙一再被证明他是亚洲文化的通才。我相信,他的这一部新书一定能够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 ——赫尔伯特•海特尔
编辑推荐
《佛像解说(第2版)(全彩)》是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