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孟慧英 主编 页数:404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是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机构。从学科的设置和专业方向来看,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学、语言学、民族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经济学、宗教学、文献学、政治学、法学、国际关系、影视人类学、民俗学、古文字学等,还包括蒙古学、藏学、突厥学等专门的学科。这些学科和专业方向的多样化构成了研究所的多学科、综合性特点,而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则是人类社会民族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着重于对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含义的民族共同体(people、ethnos、nationality、nation、ethnic gmup)及其互动关系的研究,显示了研究所诸多学科的共同指向。研究所以民族学和人类学冠名的目的是为多学科建构一个共同的学术平台,在研究对象统一性的基础上实现多学科的互补与整合,在多学科的视野中建立综合性研究优势,增强中国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学科性发展。 人类社会的民族现象及其所伴生的民族问题,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复杂、最长久、也是最重要的话题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古代文明延续不断的东方国度,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多民族的互动关系不仅是历朝各代最突出的社会现象之一,而且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不断发展的重要动能。因此,中国几千年来的民族现象和各民族的互动关系,为我们解渎人类社会的民族现象及其规律性运动提供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古代模式。
内容概要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孟慧英主编,汇集该所多位学者就民族宗教信仰、民族文化和习俗等问题撰写的论文,以及国外同行学者相关著述的译文。内容涵盖原始宗教、现代民族的宗教信仰,阐述了它们与民族文化和习俗的关系.对人类学与民族学学者深入研究上述问题颇具学术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孟慧英,女,生于195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萨满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文学学士、民俗学硕士、哲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1991~1992)、美国印第安那大学访问学者(1992~1993)、韩国汉阳大学访问学者(2002)、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访问学者(2006)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妇女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妇女委员会委员。出版学术著作11部:《西方民俗学史》、《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寻找神秘的萨满世界》、《彝族毕摩文化研究》、《满族萨满教研究》(合作)、《尘封的偶像——萨满教观念研究》、《满族萨满文本研究》(合作)、《活态神话——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萨满英雄之歌_伊玛堪研究》等,并有译著和主编、合编著作出版。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
书籍目录
再论原始宗教原始思维与原始宗教原始宗教与社会习俗、道德鄂温克族神话蕴涵的萨满教文化满族石姓穆昆萨满教的信仰体系满族石姓穆昆的萨满克木人的信仰和仪式龙与中国文化克孜尔38窟探讨库木吐喇石窟新发现的龟兹语榜题——佛教誓愿故事印度喜马偕尔邦早期佛教木刻东北地区地仙信仰的人类学研究维吾尔族等突厥语族民族历史上家庭中的生命礼俗维吾尔人传统的初婚习俗部落社会权力的结构类型——以突厥语民族历史上的部落社会为例 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民族政策的新定位共同发展与共同富裕观光场域中历史与文化的再构——恢复赫图阿拉城中国的右与左赫尔兹与他的《死亡与右手》 英国“功能论”代表人物的历史观初探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的中国人类学研究
章节摘录
再论原始宗教 孟慧英 一 问题的提出 当代学术界关于“原始文化”和“原始宗教”概念提出了很多质疑和责难,指出诸多以往在认识方式、研究方法和具体材料中的不足和错误。虽然“原始宗教”概念仍然使用,但研究者们对它已经小心翼翼。 关于“原始宗教”概念的批评既有政治性的,也有文化性和学术性的。我们首先来看“原始宗教”中的“原始”概念。就知识体系和专业实践而言,“原始”概念及其相关的民族志是民族学、人类学发展中一个有价值、有生命力的部分。众所周知,关于原始文化的研究造就了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尽管“原始”概念对学科发展十分重要,但是这个概念至今仍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不但原先的“原始社会”和“原始宗教”研究成为反思的内容,“原始”一词也在各具特色的田野调查中遭遇批评和品头论足。就像某些学者认为的那样:“原始”这个术语很不雅,因为它含有落后社会的意思,或者是指处于进化线上后进的社会。有时人类学家会使用“无文字”这个术语,因为这些社会通常还没有自己的文字记载。我们已经发现,由于“原始的”一词表面上带有否定、贬损、偏见和“政治”的涵义,以及它所含的粗俗、落后、狭隘和缺乏进步的隐义,已日益迫切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19世纪的早期人类学者、宗教学者利用“原始”概念来探讨那些西方人不熟悉的特殊宗教传统中的经验材料,通过把“原始”作为一种文化类型来建立研究宗教史的一般化基础。原始宗教的许多理论,通过生物模式的进化论发展出各种说法,“进化的模式”成为宗教比较的形式基础。因此在一些学者看来,原始宗教研究的历史“从一开始也是一种理想的历史。一种神话叙事,它成为现实是西方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19世纪的人类进步的神话在20世纪之交粉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使西方人对自己的文明价值不那么坚信了。在普遍的怀疑和恐惧中出现了新原始主义的理论乡愁,人们希望通过古代原始状态回归来帮助现代人治疗他们失去的和谐人性,反对“科学进步”下掩盖的非人性观念和行为。此类的研究者把原始宗教精神技术的获得作为获取神圣信息、转向古代人类存在状态的突破口,由此人类回归到最自然的条件,从而获得“人的宗教”。 新原始主义要重建当代社会与土著传承的联系,进而培养现代人对当今非西方文化伦理、政治、历史事件的感受力。他们利用象征——民族神话、图腾动物,甚至利用巫师或萨满作为力量动力来唤醒民族意识。还有某些妇女原始运动,它们制造性别象征,提倡生物的性别文化。比如利用子宫作为部落的史前仪式象征,强调部落生活的自然秩序以及血液、土地的重要性。新原始主义喜欢咒语、占星术或炼金术的神秘,似乎表现出对文明的逃遁或解脱;但同时它也发展为一种政治性的思潮,它通过诱惑人的寻古梦,通过传统来清除人性的污点,实现人的反抗。 当代生活中的原始主义是应对当今社会各种弊端的一种反映。现代人要回归古代原始,寻求的不是复古而是再生,所以这种原始寻求是时尚的风潮。新原始主义在当代政治发展中表现出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和多元文化诉求。人们希望通过原始概念提供理解差异的方法,并由此在民族学和人类学中拓展原始宗教和原始文化的研究空间。在这种思潮中,我们不得不重新面对原始宗教概念,力求寻找它在后殖民主义时代解释各个国家、民族所面临的知识与政治方面的问题时发挥作用的可能性。 就原始宗教研究的发生来说,过去的学术成果更多地强调了它所包含的欧洲启蒙主义理念,而没有看重这种学术也深受殖民主义的影响。很多学者认为,就是在殖民地区,欧洲探险家、旅游者、传教士、殖民地管理者记录了他们发现的土著人的宗教,而这些记录成为认识原始宗教的重要基础。到了20世纪初期,研究者通过田野调查意识到,他们研究的对象并非生活在早期人类学者所描述的那种原始的“自然”状态之中。后来的人类学家,努力重构生活于殖民地“非自然”状态下的土著人的宗教。大量民族调查中呈现的原始宗教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了的民族志面前,“原始宗教”概念遭遇了挑战。后来的民族志资料要求学术界必须对变化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思考。由此,人们希望原始宗教知识体系更多地依赖地方性知识,而不是原始文化研究中那些殖民化色彩的话语霸权。研究者需要向土著居民学习,从而获得他们的知识。 近些年来,由于受到各种理论和实践的挑战,原始宗教术语中的“原始”问题遭到更多的质疑。在回应、回避、应对这种挑战中,原始宗教研究的经验性、相对性倾向更加明显。“尽管今天我们比过去拥有了更多的关于原始社会宗教的材料可供使用,但很明显,人类学家们极少敢于跨越对他们所选择的研究领域的狭隘区域所进行的纯粹描述。再没有任何更多的综合性材料的呈现,能像进化的比较方法那样给予我们一个概要的视野。” 那么,我们是否必须从各个社会自身的角度去理解每个社会特殊的原始宗教现象,而不是人类普遍的原始宗教?在原始宗教研究中,是否存在解释原始宗教现象的普遍规则?我们能否在一种科学研究的视野中,处理原始宗教题材下的各种宗教事实及其表现形式,使之适合于原始宗教研究的意图和学科范围,至今依然是原始宗教领域所面临的问题。 二 “原始宗教”的定义种种 原始宗教是一个有着深厚学术积累的领域。在探讨的人口处,我们首先面对的是来自不同思想流派、不同学者的“原始宗教”概念。我们的理解不能脱离已有的基础,否则将无法制约谈论的话题,约束讨论的范畴。那么以往的学者主要从哪些方面来认定“原始宗教”呢? (一)时间性的视角——最初的宗教现象 学者们一般认为宗教这种文化创造是历时性的,宗教历史作为一种一般性的时问过程,有它自身的序列。原始宗教是整个人类宗教的历史在过去某个时间点上的开始。如果原始宗教被看作整个宗教历史发生阶段的现象,那么在宗教作为整体的时间持续存在的过程中,原始宗教具有自身的限定性,即原始宗教代表了人类宗教文化的起点。 根据这种认识,人们关于原始宗教的定义主要表现为两种取向。 其一,“原始宗教”是人类一切宗教的发端,是宗教的起源点。它把共时性的原始宗教作为一种历史维度,强调宗教历史在起点上时间维度的一般性。埃文斯一普理查德(E.E.Evans。Pritchard)指出:“原始宗教是作为属概念的宗教里的一些种类。所有对宗教感兴趣的人都必须承认,对原始人形形色色的宗教观念与实践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获得关于一般宗教本质的某些结论,并且也有助于我们获得关于高级宗教或历史与实证宗教或启示宗教,包括我们自己的宗教本质的结论。它们为比较分析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材料,而比较分析的目的则在于确定宗教现象的根本特征,并对宗教现象作出一般的、可靠的和有意义的陈述。”中国大多数学者认为,原始宗教是整个宗教研究的最初出发点,是认识宗教的本质和特点的基本来源。“原始宗教包括前宗教现象是后世一切宗教的起源,包含了宗教的大部分本质和特点,是认识宗教的来龙去脉和发展逻辑的基本源头和线索。认识原始宗教的起因、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可以对认识宗教的演化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其二,原始宗教是某个文化群体、某个文化区域的宗教发端,它强调的是每一种宗教文化自身的历史。 这种研究主要来自提倡实证主义的学者,他们坚持奉行具体宗教文化历史和文化经验的研究。这些研究者密切关注原始宗教材料的实际来源和它们在经验中的意义,希望从现实材料中获得更为直接和准确的理论启示。为此,原始宗教研究呈现着多种不同的方法:“文献学家们致力于对涉及宗教事件的文本进行最为精确的诠释。人种学家致力于勾勒出某个原始人类的宗教活动和仪式的细节。社会学家致力于理解某个宗教社团的组织和结构以及它与世俗社会的关系。心理学家分析不同人的宗教体验。所有这些学者在他们自己学科的范围和界限内运用与他们的学科相适应的方法来研究宗教材料。” 在这种视角中有两种原始宗教定义值得特别关注。 第一,从史前考古发现的宗教遗迹认识原始宗教,称史前宗教为原始宗教。有学者指出,史前宗教指的是从第一个直立人到文字的出现这一漫长发展阶段的人类早期宗教形态。对史前宗教的研究,主要依靠考古学家对有文字记载之前的一些史前文化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来获得零碎的信息,包括兽骨崇拜、丧葬方式、带有巫术或宗教意图的岩画、壁画、宗教实物等。 第二,作为理解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发展初期宗教现象的原始宗教概念。它的前提是原始宗教不仅是一个文化模型而且是很多具体的存在,原始宗教是多个不是一个。原始社会是分散的,它的宗教必然呈现出不同的地域性、空间性和群体文化同质性。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采取的是一种灵活的文化相对主义立场。 从经验的观点看,这种原始宗教的研究属于文化人类学,它主要涉及的是土著民族宗教材料,研究者要掌握的是他们的宗教现象和他们对于这些现象的理解和解释。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Franz Boas)为此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博厄斯强调,探讨文化的起源需要的只是通过每种文化本身特有的历史过程来了解它。博厄斯坚持历史的、个别文化的深层研究必须先于比较研究,所以应该在一个文化历史脉络里和当下情境中理解它的原始宗教。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