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魅”与“返魅”

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炎冰  页数:428  
Tag标签:无  

前言

在历史上,扬州、泰州地区曾是蜚声遐迩的东南重镇.具有襟带淮泗、控引江南的地理优势,利尽四海、民生所系的经济地位,磅礴郁积、精光勃发的文化积淀。以扬州、泰州为中心的苏中、江淮地区,也是全国的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津。山川形胜,人文氤氲,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在商业文化、政治文化、管理文化、伦理文化、宗教文化、法制文化、学术文化、审美文化、语言文化、科技文化等方面都有辉煌的建树,对于当地及周边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力赓续至今而经久不衰。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江苏省肩负着“两个率先”的神圣使命。在2003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和江泽民同志先后到江苏代表团作了重要讲话,要求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全国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两个率先”,这是党中央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战略部署的高度对江苏做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根据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的构想对江苏提出的殷切希望。而扬州、泰州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在江苏全省实现“两个率先”的整体目标中起着纽带和传导的关键作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终究需要上升到文化的层面,同时也必须得到文化的凝聚和引领。

内容概要

本书从词源学的视角研究了现代性、后现代、现代性科学和后现代科学等概念的本真语义和众多大师的注解,并参照这种历史性思想提出了独特的诠释;透过科学巨匠们的思想过程,挖掘其中的形上基础、方法准则和价值指向,以说明现代性科学的特质与弊端,进而为科学的后现代转向寻求合法性辩护。

作者简介

炎冰,熊登榜(笔名炎冰),1958年10月生,江苏泰兴市人,哲学博士。扬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员,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史和科学社会学。先后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委宣传部重点项目、江苏省重点高校建设项目各1项。出版个人文集《追思科学——历史与哲学视域中的科学话语》,主编与参编专著、教材10部。在《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学研究》、《哲学动态》等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

书籍目录

序导语第一章  “现代性”、“后现代”及其科学之概念疏正  第一节  “现代性”之语义学辨正  第二节  “后现代”之概念谱系考辨  第三节  “现代性科学”与“后现代科学”之概念勘元第二章  现代性科学的学脉渊承  第一节  终极实在与逻各斯  第二节  数理模型与理性之维  第三节  亚里士多德及其古代科学的终结第三章  科学现代性的历史建构路径(上)  第一节  “知识权力”与科学方法  第二节  心血运动与脏腑机械  第三节  “心身二元”论与科学之科学第四章  科学现代性的历史建构路径(下)  第一节  数学的“天上人间”  第二节  实验逻辑与力学宇宙  第三节  牛顿的科学纲领及其背后第五章  “科学的后现代转向”之辩护  第一节  语用分析与“后现代科学”  第二节  “有机整体论”与“返魅”的科学  第三节  质朴实在论、科学主义与学术霸权附录1  启蒙的本态与悖结——康德的《何谓启蒙》之解读附录2  伪自由、异化劳动与拜物教——马克思与“现代性”批判结语参考文献后记出版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现代性”、“后现代”及其科学之概念疏正言说“现代性”、“后现代”及其科学问题,首要的一项基础性作业就是辨识其语义所指及其隐性逻辑。否则,人们在不同的语境下对话,就难免会造成对思者的误读,从而阻隔问题讨论的深入。同时,笔者在本书中所要着力讨论的“科学现代性的历史建构及其后现代转向”问题,也首先需要一种概念性的思想依凭。因此,本章的主旨便在于从有关“现代性”、“后现代”及其科学的词源人手,对众多思想家所标举的相关概念进行一种“文本式视域融合”,并在与大师对话的过程中彰明笔者有关“现代性”、“后现代”、“现代性科学”和“后现代科学”等概念寓意的理路构架及其言说空间。第一节“现代性”之语义学辨正有关“现代性”的概念寓意,似乎从其产生之日起就一直歧异纷呈。这里,我们首先从有关现代性的词源本态出发,考察其在诸学科中的多重意蕴。然后,再就康德、马克思、韦伯和吉登斯等人的相关指认加以辨识与具体剖析,进而提出笔者自己有关现代性寓意的不同意见。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原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扩展而成的。从博士毕业到今天脱稿杀青,前后断断续续已有四个年头了,花四年时间来修改一篇论文,在现如今这个“学术大跃进”的年代,倘若不是作者愚笨之极的话,也必定是他迂腐到家了。其实,于我而言,对于学问上的粗陋与笨拙早就有过自知之明。自从1981年由植物保护专业毕业而转到自然辩证法专业的学习与研究以后,我就一直处在为自己的生存境遇苦苦抗争以及对自己的“学术边界”反复界划与不断摸索之中了。在当代中国,可能有不少学人都曾经切身体验过这种因生存而不断“转向”的尴尬与无奈,只不过是自己往往会因为思想的过度放纵和行为的太多过界而冷不丁地招来一阵明枪暗箭,从而让我叉多了一份疲惫、伤感与苦痛。毕竟吾辈凡人,若能像圣贤大哲那样真正切实做到“毁誉无动于衷,荣辱在所不计”,又是何其难噢!好在这世间的好人毕竟还是远远多于坏人——这可能是所有柔弱的中国学人对自己的生存境遇的愤然,或因种种外在的强力作用而百般无奈后所生发出的一种自我安慰与伦理操守吧。加之自认为自己的“定力”还行,“阿Q精神胜利法”也常常让我心安理得了许多,更何况中国传统学人的为学态度和治学精神,犹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又总是在时时警示着我当“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呢?所以,在繁重的教学工作和不得不去应对现实中的种种“形而下”的“生存哲学问题”之余。

编辑推荐

《“祛魅”与“返魅”》是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在历史上,扬州、泰州地区曾是蜚声遐迩的东南重镇,具有襟带淮泗、控引江南的地理优势,利尽四海、民生所系的经济地位,磅礴郁积、精光勃发的文化积淀。以扬州、泰州为中心的苏中、江淮地区,也是全国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津。山川形胜,人文氤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其影响力赓续至今而经久不衰。《扬泰文库》是扬州大学“扬、泰文化与‘两个率先’”重点学科的标志性成果,包括审美文化、扬州学派、经济管理、社会文化4个系列,80余种学术专著,共计2000余万字。文库汇集了众多学者的智慧和学识,体现了将扬、泰地区优秀的古代文化与灿烂的现代文明有机交融,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发扬光大的理念。文库规模宏大,影响深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祛魅”与“返魅”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