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的逻辑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刘森林  页数:255  
Tag标签:无  

前言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这既是在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如果说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用枪炮使中华民族第一次直面他们所输出的“文明”——一种扭曲的和以野蛮的形式表现出的现代文明的话,那么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则是中国人自觉地进行自己的现代化运动的尝试。这些尝试不论涉及的是新的物质文明生产方式还是社会制度层面上的变革,都先后以失败告终。在深重的历史灾难和民族危机面前,中国共产党人作为民族的先锋队和无产阶级的先锋队自觉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从文化层面上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人民才真正地开始自己气势磅礴、创造历史的现代化进程。马克思主义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现代化运动的指导思想,而且成为主导中国现代化运动的文化基础的核心和理论支柱。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是与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这一指导思想的选择分不开的。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由此开创了中华民族迅猛地迈向现代文明的崭新历史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革命和建设,应该从中华民族走向现代文明的历史高度来理解。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也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现代化的实践结合起来的历史。

内容概要

“实践”常被崇拜为孕育一切力量、奠基一切真理、打开一切命门钥匙的自明性存在,这迫切需要“祛魅”。它是理念、计划的贯彻,还是复杂“习性”左右的结果?行动者所处的情境,及其作为诠释者所理解的情境,非施动者的诠释者所理解的情境,是不同的。遗憾的是,常见的解释恰是第三种情境的产物。以“劳动”和“制作”替代“实践”,“实践”的科学化,理论与实践的二分法,近代主体性解释模式的日益伸张,尤其值得反思。以“劳动”作为主体性根基解释“实践”,仍是从“自然”而非“社会”出发,把“实践”自然化,视之为先验的自然性事实(而非社会性事实),故未超出政治经济学意识形态的解释模式。“自然化”必导致“浪漫化”的反拨。马克思继承黑格尔试图使两者和解,这必然把实践与辩证法融为一体。告别自然性模式,真正走向辩证论模式,在检思“实践”观念当代变迁的基础上,凸现实践内含的复杂、异质、多元、自悖谬性,区分不同层次,把“劳动”逻辑提升到“实践”逻辑,尤其关注和约束其中日趋加重的外推逻辑的延展,合理释解和规范“实践”,构成本书的基本指归。

作者简介

刘森林,1965年生,山东昌乐人,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教授,系副主任、副所长,兼任《现代哲学》副主编。主要代表作:《发展哲学引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辩证法的社会空间》(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追寻主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曾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研究类),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等。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去魅“实践” 第一章 去魅及方法    一 去魅    二 方法论的反思 第二章 实践解释模式的症结:“劳动”的替代与科学化    一 症结之一:以“制作”和“劳动”替代“实践”    二 症结之二:实践及实践世界的科学化 第三章 实践解释模式的症结(三):理论-实践二分法(从哲学写作的角度看)    一 三种模式    二 大众社会的哲学写作    三 马克思的写作模式    四 进一步的讨论 第四章 实践的主休性解释模式批判    一 视角的转变:从个体到群体    二 从主体性模式到生活世界模式    三  自悖性的凸现    四  总结:走向一种新的主体性第二部分 实践的近代逻辑及其突破 第五章 从主体性到社会性 第六章 整合“实践”的“劳动”:迈向自然化    一  出发点:“自然”还是文化(意识形态)    二 物质与文化,自然与社会的不可分性    三  “劳动”是政治经济学的意识形态概念?      四 从“劳动”的自然化到唯物史观的自然化 第七章  “实践”的自然化:从“发展”的视角看    一  (超历史的)一般对(历史的)特殊    二  “历史”的现代化=普遍化?    三 发展主义与三种“情境”   第八章   自然化与浪漫化及其统    一 实践的自然化及其后果    二 实践的浪漫化    三 和解与统一是否可能 第九章 实践、和解与现代辩证法    一 现代启蒙辩证法:范围与根基的拓宽  ……第三部分 实践的逻辑 第十章 解释的递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 第十一章 从“劳动”到“实践” 第十二章 实践的逻辑  第十三章 自悖谬、外推与实践逻辑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去魅及方法一 去魅1.实践必须去魅作为哲学范畴,“实践”构成了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异常醒目和突出的概念。在“实践”是“最根本的根基”、“最基本的标准”、“最根本的归宿”等众多命题中,聚合成一种不折不扣的“实践”崇拜。被崇拜的“实践”中凝聚着一切本根的、源始的、自我纠偏性的力量和关系。真理的检验,暂且无法解决的问题尔后的解决,国家的强盛,社会的发展,及其所需的动力和程序,都可以在“实践”中直接获得或逐渐孕育。一切无法解决的理论问题,都被设想交给“实践”来解决;一切无法奠基的东西,都可以“实践”为根基,甚至一切目的、方向、意义,也都可以在“实践”中被发现、确定和完善。“实践”成了万能之筐,可以盛装一切;“实践”成了万能钥匙,可以打开一切难题的命门;“实践”也成了万能的基石,可以为所有缺乏根基的东西奠定基础。一切东西都可以在这个万能之筐中运作一番后解决自己的问题,完善和弥补自己的不足。古典的与现代的,中国的与西方的,经济学与哲学及伦理学的,学理的与日常生活的,等等,一切这个概念在众多维度上差异的棱角都被磨平,被圆滑而浑然一体的“实践”统一起来。进一步地说,“实践”与“生产劳动”概念的交叉与混同,从“实践”崇拜走向“生产力”崇拜,再到“生产力”崇拜,从下面将要论述的“实践”的解释被“制作”范式蚕食。

媒体关注与评论

第一章 去魅及方法  一 去魅  1.实践必须去魅  作为哲学范畴,“实践”构成了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异常醒目和突出的概念。在“实践”是“最根本的根基”、“最基本的标准”、“最根本的归宿”等众多命题中,聚合成一种不折不扣的“实践”崇拜。被崇拜的“实践”中凝聚着一切本根的、源始的、自我纠偏性的力量和关系。真理的检验,暂且无法解决的问题尔后的解决,国家的强盛,社会的发展,及其所需的动力和程序,都可以在“实践”中直接获得或逐渐孕育。一切无法解决的理论问题,都被设想交给“实践”来解决;一切无法奠基的东西,都可以“实践”为根基,甚至一切目的、方向、意义,也都可以在“实践”中被发现、确定和完善。“实践”成了万能之筐,可以盛装一切;“实践”成了万能钥匙,可以打开一切难题的命门;“实践”也成了万能的基石,可以为所有缺乏根基的东西奠定基础。一切东西都可以在这个万能之筐中运作一番后解决自己的问题,完善和弥补自己的不足。古典的与现代的,中国的与西方的,经济学与哲学及伦理学的,学理的与日常生活的,等等,一切这个概念在众多维度上差异的棱角都被磨平,被圆滑而浑然一体的“实践”统一起来。  ……

编辑推荐

《实践的逻辑》由刘森林著,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实践的逻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