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董昭礼 主编 页数:470
前言
2008年对安徽来说,是很不平常、很不平凡的一年。尤其是在胡锦涛总书记年初视察安徽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泛长三角区域”概念和“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以后,安徽加速崛起的信心、科学发展的动力全面激发。2008年对安徽来说,是奋力拼搏的一年。在经历了突如其来的多重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经受了历史罕见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挑战之后,安徽省国民经济依然呈现出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回稳、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省会经济圈的发展和全省一样,态势良好、前景广阔。两年来,不仅合肥、六安、巢湖的联系更加紧密,省会经济圈还吸纳了更多的周边城市(比如淮南、桐城)的主动融入,逐步成长为安徽省基础设施完善、交通联系便捷、专业化功能区遍布、生态环境良好、分工协作有序、空间管制得力、经济运行高效的经济区域。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是安徽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是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之必需,也是实现安徽加速崛起的必然要求。2007年以来,省会经济圈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逐步迈上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发展轨道,成长为安徽三大经济板块的中心和增长极。在安徽省深入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的背景下,省会经济圈要努力成为“省会经济圈建设的发动机、全省加速崛起的增长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的先行区”①;成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优势明显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生态旅游度假基地,国家区域性交通枢纽。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中国省会经济圈蓝皮书系列的第二本研究成果。本书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记述和预测了以合肥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在2008~2009年的发展情况及未来前景。并结合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初在安徽调研的讲话,重点分析了泛长三角背景下省会经济圈积极发挥主体地位,率先参与泛长三角分工的意义和可操作措施。及时把对省会经济圈发展的研究放到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的大背景下,有效凸显了本蓝皮书研究的持续性、时效性。 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情况下.本书论述了合肥逆势上扬的发展速度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城乡一体化中的六安县域经济发展、环巢湖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同时,在省会经济圈范围逐步扩大的过程中,介绍了合淮同城化、桐城突破行政区划积极融入省会经济圈的最新发展态势。省会经济圈的构建是一个开放联动的过程,本书在记录这个过程的同时总结经验,预测分析,集学术性与实用性为一体。
作者简介
董昭礼,男,汉族,1953年8月出生,安徽庐江人,研究生学历。历任安徽省军区教导大队政治处主任,安徽省教导大队政委,安徽省委组织部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安徽省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助理巡视员,安徽省合肥市市委副书记、安徽省合肥市委党校校长。现任合肥市政协主席、合肥之友联谊会会长、中国省会经济圈蓝皮书主编。
先后在《人民日报》、《理论动态》、《党建研究》、《中国共产党》等多种核心理论刊物及其他理论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主要有《领导干部要全面把握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试论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组织工作全局》、《干部作风建设要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坚持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 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依法推进工会工作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紧密围绕第一要务解放思想》、《适应新要求 实现新作为》等。
书籍目录
总报告 泛长三角背景下的省会经济圈发展路径研究理论研究篇 在融人长三角中推进省会经济圈建设 抓住新机遇打造新平台实现新发展 承接产业转移奋力跨越崛起 实施合淮同城化战略加快融入省会经济圈 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提升安徽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几个问题 推进省会经济圈社会组织的全面发展 合淮同城化与省会经济圈的扩容 2008年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六安市参与泛长三角区域产业对接的思考 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的重要切人点 实施“T”型战略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合作 泛长三角背景下省会经济圈发展战略思考 参与区域大合作促进六安新发展 加快建设省会经济圈的思考与建议 实施合淮同城化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 从“省会经济圈”到“江淮城市群” 构建省会经济圈是一个开放动态的实践过程 推进省会经济圈民生工程的制度化建设 城市经济圈理论概述与省会经济圈打造路径 泛长三角的形成与安徽城市群的东向发展专题分析篇 安徽省会经济圈产业发展分析和建议 推进合淮同城化战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争创合淮同城化先行区加快对接省会经济圈 拓展区域经济合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营造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的良好制度环境 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培育皖江北岸经济增长极 关于开展合淮工业走廊规划建设的调研报告 发挥资源优势优化发展环境在对接中促进城乡一体化 从合肥“两车”上牌看城市管理体制创新 省会经济圈的“地域亲缘” 对六安市融入省会经济圈及泛长三角经济区的人文思考资源产业篇 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加快省会经济圈建设步伐 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加快淮南工业经济发展 ……应对危机篇
章节摘录
从实际情况看,省会经济圈以合肥为核心主动承接长三角产业及资本转移,参与分工合作的领域和层次不断拓展。合肥与南京签订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与镇江、扬州和泰州等城市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实施四大战略,努力在汽车产业上与上海形成分工配套,在家电产业上与苏浙形成战略结盟,在其他各领域与长三角形成合作双赢的局面。巢湖按照“发挥优势、错位发展、打造品牌、促进崛起”的要求,以融入南京“l小时都市圈”为起点,发展关联产业,建设面向长三角的重化工业、建材及新材料、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和品牌劳务等基地。2.省会经济圈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具备现实基础第一,省会经济圈和长三角历史渊源深厚。历史上的安徽和长三角同属一个经济区。在更早期的路、府、州行政区设置中,安徽的很多地区与长三角的一些县、市相互交叉,成为一体。在明代,安徽与江苏同属江南省,清康熙六年拆分为两省。省会经济圈作为与长三角联系最为密切的地区之一,历来就是上海、浙江等省市的农产品和能源原材料供应地,省会经济圈圈内的很多市、县都与上海、江苏等省市有着紧密的联系。第二,省会经济圈地理区位优越,与长三角交通联系紧密。安徽位于华东腹地,与浙江、江苏等东部省份接壤线长达2000多公里,省内马鞍山、巢湖、滁州、黄山、宣城等7市23县与苏浙鲁相接,省会合肥距南京仅150公里左右,马鞍山市距南京还不到50公里。省会经济圈居皖之中,多条高速公路汇集,合宁、合武高速铁路贯穿其中,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域优势。合六巢三市空间距离近,交通快速便利,六安、巢湖两市城区及其县域地区分别在合肥市的1小时和2小时经济圈范围内。随着宁西铁路、合武高速铁路和合铜黄、合六叶、合淮阜高速公路的建成,以及新桥机场的迁建,省会经济圈区位交通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与长三角城市群间的交通也将更加便捷。
后记
把构建省会经济圈作为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是适应安徽经济发展的大局,走出的一条符合经济运行规律,良性发展的新路径。2007年9月,第一本中国省会经济圈蓝皮书《合肥·六安·巢湖发展报告No.1 2007》出版以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书中很多论点、见解得到了安徽省乃至全国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深度报道。更重要的是,书中提出的很多可操作性的措施被安徽省委、省政府决策部门采纳并产生了实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其中,书中提出的“综合生态补偿机制”得到了王三运省长的批示;书中关于“由分属合肥、巢湖、六安三市的肥西县三河镇、庐江县的同大镇、舒城县的杭埠镇组成‘金三角’试验区”的建议引起合肥市规划局的注意,他们在与周边地区协调新的规划中将充分吸纳。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安徽的讲话中提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泛长三角背景下的省会经济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省会经济圈内部分工协作更加紧密,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也逐步增强。省会经济圈的范围由合肥、六安、巢湖三市扩大到了合肥、六安、巢湖、淮南、桐城五市。安徽省合肥市政协、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省会经济圈蓝皮书课题组”继续跟踪调研省会经济圈发展态势,并出版了第二本中国省会经济圈蓝皮书:《合肥·六安·巢湖·淮南及桐城发展报告No.2 2008-2009——泛长三角背景下的省会经济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合肥、六安、巢湖、淮南及桐城发展报告No.2 2008~2009 PDF格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