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和宝堂 页数:240
Tag标签:无
前言
京剧是什么?您会说京剧是皮黄,是国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而我亲眼看到,在远离中国千山万水的悉尼,一位京剧荀派旦角演员孙毓敏的到来,竟然惊动了当地数百名华侨。当皮黄声起,这些在异国他乡生活的炎黄子孙,脸上立刻呈现出激动的神情,很多人流下了热泪。有的找孙毓敏签字,并送上自己的名片;有的对孙毓敏说,我原来也在北京住过,那时我的家离您家很近呢……其实,这些人在祖国居住的时候未必喜欢京剧,也未必认识孙毓敏,但是在异国他乡听到京剧的声音,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觉得特别亲切。 当孙毓敏来到墨尔本演出时,京剧大师荀慧生的孙子荀迎率领当地华侨,票友浩浩荡荡前来迎接。更有意思的是中国驻墨尔本的总领事也来唱戏,原来她还是中国外交部业余京剧俱乐部的当家青衣呢!她在北京经常演唱的是张派的《状元媒》,可是在墨尔本,她唱的是梅派的《西施》,难度大了很多,水平也提高不少。通过京剧,她与当地华侨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她说:“这里的许多华侨不知道我的名字,但是他们有事情.总爱到领事馆找我,就说请找那位会唱京戏的领事。会唱京戏的领事’几乎成了我的另一个头衔。”您说,这京剧像不像联系中国人情感的纽带?像不像潜伏在中国人头脑中的一根神经?只要连起这根神经,就会感到我们同是中国人,相逢何必问名姓。 有个京剧演员在美国办起了京剧学院,很多华侨都带着孩子来学习京剧,学院办得非常红火。但是学生家长说,学习京剧不为演唱,只为让孩子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因为京剧里面融汇了中国人的历史、文化、生活和特有的情感。办学院的人还说,她所以要在美国办学,是因为她遇到一位老华侨。老人告诉她,有一次他迷路了,在高耸的洋楼中寻找自己的家,找了很长时间,还是没有找到;突然,他听到从路边的一个窗口中传出了拉京胡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亲切,老华侨的眼泪夺眶而出:啊!我到家了!其实他没有到家,但是他的感情找到了归宿,他找到了亲人,因为只有这个声音才是最纯正的乡音。 京剧有这么大的作用吗?是不是太夸张了呢?我们再来讲下面一个故事。 那是1993年,海峡两岸同胞在暌违多年后,北京京剧院作为大陆第一个艺术团体登陆宝岛台湾。政治、地理的差异,四十多年的隔绝,见面之后该是多么陌生和仇视!但是京剧就像溶剂,很快就融化了这四十多年的隔绝,融化了政治和地理的差异,使他们很快就找到了共同语言,找到了最理想的契合点。作为国民党”四大家族”成员之一的陈立夫,见到年轻的老旦演员王树芳,主动打招呼说:“王小姐,我认识你,因为我最爱看你的戏,你的演出音像资料我家都有,我今年94岁了,可我是你的戏迷呀!”张学良将军请北京来的琴师给他操琴,他唱了一段老戏《战太平》,不用对腔,不用看曲谱,竟然也是一拍即合。蒋纬国先生宴请北京京剧团的“名门之后”,其中有梅兰芳、谭富英、马连良等人的后人。蒋纬国说,他从欧洲留学回来后.父亲见他喜爱西洋古典音乐,就多次对他说,中国人首先要喜欢京剧,不喜欢京剧就不是中国人。 北京京剧院的演出引发了台湾同胞强烈的思乡之情,最后临时增加了一场两岸京剧演员联袂演出的《四郎探母》,由于四十多年的隔绝,许多演员从来没有见过面.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对方,但是他们在舞台上却合作得非常默契而和谐,唱到杨四郎见母一场,台上是假哭,台下却是真哭,顿时哭声一片。演出结束后谢幕,观众却提出不要关闭大幕,要让大陆的演出永远不落幕,永远唱下去。由此可见,京剧确实是联系两岸同胞的情感纽带,凭借着京剧,中国人可以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找到自己的同胞。 据95岁高龄的著名生理学家刘曾复先生说,七十多年前,他在清华上学时,听说谭派亲传弟子余叔岩要在长安戏院演出《打棍出箱》。他非常想去看戏,可是那天偏偏是他最喜欢的德文课,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才决定坚持上课。可是等他走到教室,却发现学校的通知上写着“德文教授因病请假”,他赶紧扭头赶到长安戏院看戏。在迈进长安戏院的大门时,他发现前面有一个熟悉的身影,竟然是他非常尊敬的德文教授。原来,老师比他更戏迷。
内容概要
在中国三百多种地方戏曲中,京剧堪称国粹经典。从1799年徽班进京开始,京剧,融合着楚调,借鉴着昆曲,南北荟萃,木秀于林,最终发展成为中国的国剧。三鼎甲、三大贤、四大名旦、三大名净……构筑了京剧的一个个鼎盛年华。高潮迭起之后,是短暂的低谷。休养生息之后,我们期待着它的再次复兴。 本书用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一幅神奇的京剧艺术画卷:那些湮没在历史中的人物,以及人物背后的故事,妙趣横生;五彩缤纷、浓墨重彩的脸谱让你欲罢不能;优雅的唱腔,迷人的乐队,让你徜徉在戏曲音乐的海洋中;长安大戏院的后台,服装、道具一应俱全,不可错过;千百年的故事,千百年的传说,化作一个个经典剧目,在京剧舞台上色彩斑斓地演绎着,生生不息,那些经典背后的秘密,全都细细地藏在这本书里,请您慢慢找寻……
作者简介
和宝堂:1947年生于北京。1959年就学于北京市戏曲学校,学习京剧老生。启蒙老师是喜连成科班头科名须生陈喜星,又得余派须生杨菊芬、王少楼、胡盛岩等以及武生教师王德禄、诸连顺、安晓峰等教授。中专毕业后向北京梨园公会会长沈玉斌学习京剧史,向戏曲理论教师刘建华、范钧宏、吴祖光学习京剧表演理论。
长期担任北京市戏曲学校专业教学研究室主任和教学督导,负责编写京剧剧目教材,同时兼自由撰稿人三十余年,著作有《松柏庵往事》、《为京剧号脉——和宝堂戏曲杂文集》、《谭门七代》、《荀慧生》、《谭富英》、《赵燕侠》、《张学津》等,长期为《北京晚报》、《梨园周刊》和原《中国京剧》等各报刊撰稿。
作为京剧人,力主京剧恢复主演中心制和自由挑班演出的体制,支持艺术个性的张扬、流派的复苏,反对京剧的“话剧化”。
书籍目录
一 京剧的始末根由 从“戏曲的活化石”到“百戏之祖” 徽班进京 高潮迭起 鼎盛年华 低谷与复兴二 生旦净丑 从高亢走向委婉俏丽的老生 扮相俊美的小生 骁勇敏捷的武生 青衣、花旦、刀马旦和武旦 历经变革改进的老旦 粗犷威武的花脸 无“丑”不成戏 威风凛凛的龙套三 名家与流派 老三派:沉雄古朴的须生三鼎甲 老谭派:四海一人谭鑫培 陈派:旦角泰斗陈德霖 杨派:国剧宗师杨小楼 桃李满园的王瑶卿 梅派:伶界大王梅兰芳 尚派:文戏武唱的尚小云 荀派:“十旦九荀”荀慧生 程派:唱腔独具一格的程砚秋 小派:与四大名旦分庭抗礼的小翠花 余派:新谭派领袖余叔岩 言派:旧谭派领袖言菊朋 高派:高亢奔放的高庆奎 马派:飘逸潇洒的马连良 新谭派:浑然天成的谭富英 杨派:平中见奇的杨宝森 李派:技艺全面的李盛藻 奚派:“洞箫之美”奚啸伯 郝派:“架子花脸铜锤唱”之郝寿臣 侯派:“活孟德”侯喜瑞 金派:“金霸王”金少山 新四派之裘派:气势磅礴的裘盛戎 新四派之李派:文武双全的李少春 新四派之赵派:洒脱婉转的赵燕侠 新四派之张派:清新典雅的张君秋 四 追本溯源话唱腔 京剧曲调知多少 中州韵•湖广音 细说皮黄五 浓墨重彩说脸谱 分门别类大花脸 幽默滑稽小花脸六 京剧后台有乾坤 话说长安大戏院 贴片勾脸上彩妆 名角的赶场轶事 服装穿戴讲究多 道具一样不能少 后台秩序大过天七 神奇的京剧乐队 六场通透 奇妙的锣经八 剧目经典 吉祥喜庆的大戏《龙凤呈祥》 成人之美的《红娘》 雍容华贵的《贵妃醉酒》 程派经典《锁麟囊》 千古悲风《霸王别姬》 风靡万千的《望江亭》 悲喜交集《四郎探母》 唱功精湛的传奇故事《玉堂春》 考验功底的大武生戏《挑滑车》 一战成功《定军山》 名家荟萃《群英会•借东风》 谭鑫培的临终绝唱《洪羊洞》 水上行舟看《秋江》 京剧舞台上的真正哑剧《雁荡山》 亦文亦武之《野猪林》 正工老生的必演剧目《失空斩》 黑暗中的大写意《三岔口》 告不倒的老先生《宋世杰》 十年磨一剑的《红灯记》 家喻户晓的《沙家浜》 无人不识《杜鹃山》 现代武侠传《智取威虎山》附录1 来戏校看看吧附录2 《京剧名家•经典精粹》(DVD)简介致谢《京剧名家•经典精粹》光盘目录: 1.《望江亭》片段 2.《宋士杰》片段 3. 《玉堂春》片段 4. 《三岔口》片段 5.《群英会•草船借箭》片段 6.《群英会•横槊赋诗》片段 7.《借东风》片段 8.《霸王别姬》片段 9.《贵妃醉酒》片段
章节摘录
老人告诉她,有一次他迷路了,在高耸的洋楼中寻找自己的家,找了很长时间,还是没有找到,突然,他听到从路边的一个窗口中传出了拉京胡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亲切,老华侨的眼泪夺眶而出:啊!我到家了!其实他没有到家,但是他的感情找到了归宿,他找到了亲人,因为只有这个声音才是最纯正的乡音。 (摘自《序:京剧的奇遇》) 戏班中常说,真正出名的人是把头衔、名字都混没有了的人,例如谭鑫培人称“老谭”,花脸何桂山人称“何九”,黄润甫人称“黄三”有姓无名,俞菊笙人称“俞毛包”,程长庚则无名无姓,一说“大老板”便无人不知了。(摘自《二 生旦净丑》) 许多观众最先认识的大花脸,一般就是包公,也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宋朝的龙图阁大学士、开封府尹包拯。关于他的传说家喻户晓,由于他“铁面无私”,所以是个黑脸庞,传说他能“日断阳,夜断阴”,所以在他的脑门上画了一个月亮,这两个特征都明显地画在他的脸谱上,因此很多少年观众一看到包拯的脸谱就会抢着说:“看,这就是包公!”(摘自《五 浓墨重彩说脸谱》) 为什么大家如此看重《定军山》呢?这要归功于全剧的三大特色:一是黄忠两次讨令唱的西皮二六转快板是很有名的唱段;二是在“趟马”一场边唱快板边跑圆场,展现出一幅急行军的画卷,又显示出演员唱快板的功力;三是在最后迎战夏侯渊前有一段“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唱腔,是非常别致的西皮流水板,特别是“头通鼓,战饭造;二通鼓,紧战袍;三通鼓,刀出鞘;四通鼓,把兵交”三字句的唱法是其他剧中没有的。 说起这出戏,不能不提到马连良的一段往事。当年,他刚刚出道挑班唱戏,北京的经励科邀请他与余叔岩在《定军山》以及紧接的《阳平关》中分别扮演前后黄忠。马连良一听就知道这是有人在故意为难他,因为余叔岩是谭鑫培的入室弟子,又与杨小楼、梅兰芳同称“三大贤”,当时的他还热衷于向余叔岩“偷戏”呢。现在与余叔岩同台,观众必然有个比较,不要说出什么差错,就是有丝毫的不足,也会被看出来,从此就无法在北京立足了。为避免相形见绌,他对经励科的人说,要考虑三天再答复是否演出。然后,他把自己关在家中,比照余叔岩的演法,仔细琢磨《定军山》的每个唱腔、每个动作,直到认为自己有能力与余叔岩同台演出时才答复经励科,足见艺术上的竞争是何等激烈。多年之后回首往事,马连良感叹,这场演出是他艺术生涯中最为严峻的考验,也是他人生中最为得意的一笔。(摘自《八 剧目经典》) 艺术的好坏不用说教,让您一看就上瘾,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我们编辑这张光盘的目的就在于此,看了这张光盘,等于到剧场欣赏了一台最精美的好戏。 您看,一开场就是张君秋的《望江亭》,这是他彰显自己艺术个性的第一出戏,与他的老师梅尚程荀截然不同,却又有着他们的从容与智慧,清新而不失传统。 第二出是周信芳的《宋士杰》中头公堂的对白,全剧三次公堂审案,头公堂就这么精彩,后面的两次公堂又该如何?看了这出戏,您是否有了到剧场看全剧的欲望? 第三出是张君秋的《玉堂春》,百看不厌的好戏,风华正茂的演员,甜美的嗓音,让你听不够。 第四出是李少春和谷春章的《三岔口》,这是李少春的撒手锏,能连演一个月,场场爆满,多么精湛!明明是如同白昼一般明亮的舞台,却伸手不见五指,京剧就是如此神奇。 第五、六、七出《草船借箭》、《横槊赋诗》和《借风》,来自于马连良、谭富英两位须生大家和花脸名家袁世海合演的《群英会?借东风》。《草船借箭》是一出纯正的老生戏,马连良与谭富英的唱念表演浑然一体,炉火纯青。《横槊赋诗》一场由袁世海表演,把一代枭雄兼诗人的曹操演活了,这也要归功于他的老师郝寿臣与萧长华的创造。《借风》的二黄成套唱腔曾经倾倒了无数马迷,让您听了就想学,学了就想唱,魅力何在?看看原著,您就会豁然开朗。在《借风》前,我们特意安排了赵云的起霸,虽然很短,但是作为国剧宗师杨小楼的最佳传人孙毓堃能留下这一杰作,使我们得窥杨派艺术之一斑,已是大幸。 第八出、第九出是梅兰芳大师表演艺术的华彩篇章《霸王别姬》和《贵妃醉酒》的片断,尽管电影没有舞台演出时与观众直接交流的真实意境,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大师那深邃而凝练的艺术造诣,也就可以明白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区都能听到“海岛冰轮初转腾”那梅腔梅韵的原因了。 最后要说明一点,由于年代久远,音像效果或许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作为历史资料留存,却是弥足珍贵。(摘自《附录2 〈京剧名家?经典精粹〉(DVD)简介》)
编辑推荐
《画说京剧》一书的主要特色如下: (1)作者 本书的作者和宝堂先生,被称为“京城京剧第一写家”,为京剧业内资深人士,“京剧沙龙”特约主持人,长期为《梨园周刊》、《中国京剧》、《戏剧电影报》、《中国戏剧》和《北京晚报》等报刊杂志的专栏撰文,出版有《为京剧号脉》、《松柏庵往事》等戏曲杂文集以及艺术家传记若干。本书是约请和宝堂先生专门为京剧普及而写,大家小书,值得一读。 (2)内容 本书内容全面,历史、行当、名家流派、经典剧目等一应俱,同时收录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名家轶事,故事性强,每每令读者会心一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京剧后台、乐队的描述是其他同类书籍中少有的,还在附录中增加了关于戏校学戏的文字,帮助圈外人了解圈内事。 剧目部分不是简单的剧情介绍,对于每出戏的精彩之处作者都一一指出,使读者不仅了解京剧,还可以学会欣赏。 (3) 精美图片与珍贵影像资料 本书配有300余张珍贵图片,如历史图片、名家绘制的脸谱、后台化妆的图片等,精彩纷呈。随书附赠的110分钟DVD光盘,收录了梅兰芳、马连良、张君秋、李少春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经典作品片段,如《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玉堂春》、《群英会?借东风》、《望江亭》等,弥足珍贵,与剧目的内容相呼应,读者可以从中一窥名家的风采。 (4)版式设计 本书的版式设计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封面采用牛皮纸,其质地配以霸王的脸谱,古色古香,原汁原味,与京剧以及中国传统气质相契合;内文简洁、明朗,文字与图片的搭配相得益彰;随书附赠的藏书票可供热爱读书的读者欣赏、收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