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

出版时间:2009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李恭忠  页数:403  
Tag标签:无  

前言

  在当前改革大潮中,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人民生活有较大提高,思想观念随之逐步改变,全国热气腾腾,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举国公认,世界瞩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展而尚待完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那就是在社会各个角落弥漫着“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止;深渊之下,无所不入”的浊流。出版界也难遗世而独立、不受影响,突出表现为迎合市民心理的读物汗牛充栋,而高品位的学术著作,由于印数少、赔本多,则寥若晨星。尚无一定知名度的中青年学者,往往求出书而无门,感受尤深。这种情况虽然不会永远如此,已使莘莘学子扼腕叹息。  历史科学的责任,是研究过去,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指导现实。我国历来有重视历史的传统,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数千年者,与此关系匪浅。中国是东方大国,探索东方社会本身的发展规律,能更加直接为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借鉴。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历史学科十分关心,但限于财力尚未充裕,资助项目难于面面俱到。我们是一群有志于东方史研究的中青年学人,有鉴于此,几年前自筹资金设立了一个民间研究机构,现为中国史学会东方历史研究中心。

内容概要

  中山陵可谓现代中国历史记忆的重要亮点,历经20世纪中国政治、社会的剧烈变迁,始终是公共生活领域中的一道独特风景。本书秉承中国史学的叙事传统,融会当代新文化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从陵墓、葬礼和纪念仪式等方面考察了孙中山身后形象的塑造过程,并将之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民革命和“党治国家”体制建立过程结合起来分析,在娓娓的叙事过程中,展现了现代中国政治文化变革进程当中一个相对隐晦的侧面。

作者简介

  李恭忠,1974年出生于江西省遂川县,1992~200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完成大学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业,先后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2年9月至今任教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已出版学术专著《中国引航史》(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译著《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三联书店,2004),发表《孙中山崇拜与民国政治文化》等学术论文20余篇。

书籍目录

序导 言 一 从生前到死后:孙中山研究的视角转换 二 事件:文化史研究的可能路径 三 政治史研究的“文化转向” 四 回到叙事:历史学的修辞 五 本书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第一章 再造民国:孙中山的革命遗产与国民党的政治策略 一 再造民国:晚年孙中山的革命遗产 二 盖棺论未定:歧异的“中山”形象 三 国葬还是党葬:另一个领域的斗争 四 从肉体的安葬到身后形象的塑造 五 小结第二章 内部整合:葬事筹备处的沿革与国民党阵营的权力重组(1925~1929) 一 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的结构与功能 二 葬事筹备处与国民党中枢当局关系的演变 三 小结第三章 工程与政治:中山陵的征地、设计和修建 一 陵墓征地:国家与民众,中央与地方 二 陵墓设计方案竞征:国民党政治形象的文化传播 三 陵墓的修建:国民党、专业人士与建筑商 四 小结第四章 开放的纪念性:中山陵的建筑精神与符号内涵 一 纪念与象征:墓址选择的政治文化内涵 二 开放的纪念性:建筑精神的构想 三 空间感和艺术风格:建筑精神的实现 四 小结第五章 “党治国家”、仪式和政治:1929年的孙中山奉安大典 一 奉安大典的组织支持:“党治”体制的缩影 二 奉安大典的宣传:“党治”权威的推广 三 奉安大典的礼仪和场面:“党治”秩序的象征性表达 四 “奉安”中的异音 五 小结第六章 从“总理”到“国父”:新式国家偶像的树立 一 “总理遗教”的独尊 二 “总理纪念周” 三 中山陵谒陵活动 四 “国父”名分的确立 五 汪伪政权的“国父”崇拜 六 “所以纪念中山之道” 七 小结结 语图表索引 一 插图索引 二 表格索引征引文献 一 基本史料 二 中文著作(含译著) 三 中文文章 四 英文著述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探讨修筑中山陵的时代和政治背景,分析晚年孙中山“再造民国”的政治目标、孙中山逝世后各方对他的不同评价,以及国民党在孙中山丧葬事务方面的政治策略。孙中山的葬礼包括三重形态:1925年3-4月间国民党人在北京举行的大规模治丧活动,段祺瑞政府的“国葬”,以及1929年5-6月间的“奉安大典”。到底是国葬,还是别有其他内涵?以往论者只是简单叙述这些丧葬活动的盛况,对此深层问题未予重视。本章的研究表明,孙中山的正式葬礼并不同于近代以来的新式国葬,而是一次空前绝后的“党葬”大典,它与国民党再造国家的目标相对应,贯穿着国民党营造“总理(国父)”孙中山这一精神偶像、型塑国人主流历史记忆、增进现代国家认同的持续努力。  第二章,探讨中山陵的主要“作者”——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的沿革。以往一般笼统地认为国民党主持修建了中山陵,更有不少人以为蒋介石一直是孙中山身后葬事的主要操办者。其实在孙中山逝世之际,蒋介石在国民党内地位尚低,根本没有资格主持孙中山的身后葬事。当时国民党内部矛盾重重,正忙于组织整合、军事征伐和政权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内部不同派系、不同人士如何对待陵墓修建一事?其间的立场转换、态度变化,对于国民党的组织变迁而言有何深意?蒋介石又是如何从无缘参与孙中山身后葬事,在短短4年之后就成为孙中山正式葬礼中的核心人物?本章疏理了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的结构与功能,及其与国民党中枢当局关系的变化,由此展现了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再造国家的“内向”努力,即内部组织权力从涣散到整合的过程。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该书从墓葬与政治的关系入手,将孙中山的丧事、中山陵的兴建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家再造过程结合起来分析,细致展现了国民党人通过墓葬途径来营造孙中山的身后形象、树立新式精神偶像、增进国家认同的努力,揭示了20世纪中国政治文化变迁当中相对隐晦的一个侧面。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蔡少卿  这是一项具有鲜明的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作者不仅细致剖析了孙中山的葬事与“再造民国”政治目标的互动过程,还进一步揭示了民国再造过程中政治权力的文化运作方式,从文化视角来审视政治史,为社会史研究的新路径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作者是一位思想活跃,很有才气的青年学者。他在充分占有丰富的档案、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科学分析,得出的一些大胆而新颖的见解,无疑会丰富我们对民国时期政治文化史的认识。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徐万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山陵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这本书最值得学习的是研究视角的转换,对孙中山的研究,不再是以往雷同的身前研究,而是转向死后的研究,以孙中山的丧葬入手研究中山精神,中山思想。此外,对于政治史研究也转向文化。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感受,好!
  •   小32开本,因为版本原因,图片不够清晰,不如大32开好.
  •   有深度有思想。书籍装帧设计印刷也很好。
  •   研究很深入,值得参考,发货很快
  •   这本书挺不错的,对我而言有挺不错的参考价值。
  •   角度很新,历史视角缺乏其他的
  •   这本书我读过一些,可能研究方向不一样,启发不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