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社科文献 作者:傅崇兰//白晨曦//曹文明 页数:838 字数:963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历代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城市.这些城市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光荣传统。从1982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陆续批准颁布了上百座城市为历史文化名城,它们是中国城市历史文化的代表。其实,在中华大地上,每一座城市兴起的背景和发展历程、自然地理风貌和人文景观、建筑和民居院落、居民交际的公共活动场所等,都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和自己的特色。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世界别的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像中国的城市和乡村的建筑、园林、民居院落那样体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中华民族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历史的批判精神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史记》)。中国传统文化,把天文、地文与人文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城市就是这个文化体系存在的实体。城市历史文化涉及的范围,大到国家体制、行政、官制、城乡、建筑,小到诗歌、书画和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化形态。人类文明史实际上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汉代王充在《论衡》中论述了人是地球生物的一员.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但是人类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特别是在战争中忽视了对自然的保护,滥耗资源.污染环境,已造成严重后果。其实,世界上有很多人发现工业化时代城市出现的种种问题,从根本上忽视了城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与人际交往和生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内容概要
《中国城市发展史》从中国城市产生和发展时间、空间、经济社会变革的动态过程和特点,阐述了中国城市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作者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各个时期的社会背景,依据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地理状况、人口分布、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城镇发展基础条件、特点和差异,研究中国城市社会、居住环境、建筑形态与社会活动场所的变迁史,阐述了“天人合一”等社会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做了评价。全书史实丰富,展示中国城市历史,尊重中国文化智慧,尊重城市原有的特色,尊重中国城市和乡村院落那种体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精神。针对“现在全世界的城镇正趋向同一种模样”的问题, “希望中国的城市建设能够不被那些虚假、肤浅的标准概念洪水淹没”。此书要用历史镜鉴动员智慧和力量去抵抗。本书可供大专院校、从事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和社会文化工作人员参考,也适合大众品评。
作者简介
傅崇兰,1940年生,山东省东平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城市发展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系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院长、北京市专家顾问团顾问等职务
书籍目录
引论 中国城市史与中华文明 (一)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在世界城市史上闪烁着璀璨夺目的光辉 (二)中国城市历史演变的地理、经济、社会、文化背景 (三)对影响中国城市形成、发展的几个重大因素的探索 (四)中国城市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五)《中国城市发展史》研究的框架第一编 中国城市演变史 一 中国早期城市的起源 (一)中国的原始社会与原始城市 (二)黄河孕育出华夏早期城市 二 中国城市文化的摇篮 (一)铜器文化时代的城市 (二)殷墟与甲骨文 (三)殷墟的城市及其文化艺术 三 西周城市发展与“封邦建国”之制 (一)周代城市史概论 (二)沣水岸边建丰、镐二京 (三)雒邑与雒水 四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 (一)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史概论 (二)齐、楚、燕、韩、赵、魏、秦的都城 五 咸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主阶级国家政权所在的中心城市 (一)秦代城市史概论 (二)秦代咸阳城市 六 从乡聚到都城的长安 (一)汉代城市史概论 (二)长安从乡聚到城市 (三)长安的手工业、商业 (四)长安的文化 七 雒阳的演变 (一)雒阳城规模 (二)雒阳的商业、文化 八 “三国”都城与山水 (一)吴国都城建业与长江 (二)蜀汉成都与“巴山蜀水” (三)成都的手工业 (四)魏国洛阳与洛水 九 南升北降的魏晋南北朝城市 (一)魏晋南北朝城市史概论 (二)晋都洛阳 (三)遭受战乱破坏的周边城市 (四)东晋和南朝建康城的变化与科学文化成就 (五)大兴安岭崛起的部落攻占洛阳建都 十 划一全国水利的中枢大兴城 (一)隋代城市史概论 (二)大兴城建设背景 (三)大兴城的兴建 ……第二编 城市居住史第三编 城市建筑史第四编 中国城市广场史图表来源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编中国城市演变史一中国早期城市的起源(一)中国的原始社会与原始城市1.原始社会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人类是在非洲尼罗河流域,距今300万~200万年。中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人类是元谋猿人,距今大约170万年。具有现代人特征的北京猿人,距今70万~20万年。中国文明一般认为是上下五千年,这是指农业文明史。但中国原始农业的出现,距今约1.8万年之久。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农业已经较为发展,即农业已成为人类生活的主要来源。农业与定居生活紧密联系,仰韶文化时期的房屋建筑遗址已经发现,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上游。证明在原始耕垦条件下,当时黄河中上游适宜农业生产的条件相对优越。在西安半坡村遗址发现部分密集的房屋基址,在河南淇水沿岸发现村落遗址,在甘肃渭河台地发现村落遗址,目前发现这一时期村落遗址的地理范围大约有70万平方公里。黄河中下游形成了史前时代的文化绿洲,产生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浙江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当时中国的水稻种植,甚至包括养蚕技术都已被人们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发明。仰韶文化遗址的布局、大小房屋、陶器场所和墓葬区,反映出新石器时代原始居住群落的情形,人们通常称之为原始社会居民点的形成。
后记
写此书是一种机遇和缘分。此书是我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年轻学者,共同感受到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的进程中,既取得了空前的辉煌成就,但也面临层出不穷的矛盾和问题的挑战。从现在到2050年,将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和建设最生动、最丰富、发展最快、矛盾最多的年代,也一定是我国城市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我们生逢此辉煌发展时代,面对历史进程的挑战,依据城市历史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为了未来,决心下工夫研究城市史。同时,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中学与西学相互依存、相互推动、交流和融合的时代,因此,本书吸取了国内外研究成果,并作了比较研究。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原来就是生存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多个兄弟民族,从原始时代对生存环境的因素与人类关系的朦胧认识起,“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一路走来,延续不断地修订完善自己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在漫长岁月的艰苦创业中,既建设了一个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物质的城市世界,也推动着自然、社会、科技、人文科学的发展,创立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哲学社会和自然科学文化体系,并融入城乡建筑等物质文明形体之中,使城市成为构成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部城市史研究既注重城市演变史实,也花工夫整理了影响城市发展的思想文化体系,并融人城市史的研究。谢寿光社长和周丽同志决定支持此书出版,孙振远和屠敏珠同志为此书编辑付出一年多时光和辛劳,晋维、梁爱云同志为此书校订作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致谢。“天下著述不可无病”,此书肯定会有一些缺点和错误,真诚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编辑推荐
《中国城市发展史》是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城市需在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带动中华文明繁荣和健康发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