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何德旭 主编 页数:321
内容概要
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的发展、改革与开放走过了不平凡的30年。在这30年里,服务经济理论研究几乎是从空白起步,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的艰辛起步和纷繁争论到90年代的逐步深入和今天的空前繁荣。服务业从弱小逐渐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服务业劳动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劳动就业的主力军:服务业体制的坚冰已被打破,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正在向纵深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力度逐渐加大,开放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但总体上看,我国服务业发展还滞后于经济发展,结构层次较低,体制束缚还较严重,对外开放的质量还不高。中国服务业30年的发展,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也有一些需要吸取的教训。展望未来,我国服务业发展前景广阔,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保障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书籍目录
总报告 中国服务业30年:回顾与展望行业报告 中国金融服务业30年:发展历程、经验总结与改革趋势 中国流通业30年:发展历程、经验总结与改革趋势 中国信息服务业30年:发展历程、经验总结与改革趋势 中国房地产30年:改革与发展 中国旅游业30年:发展历程、经验总结与改革趋势 中国科技服务业30年:发展历程、经验总结与改革趋势 中国教育业30年:发展历程、挑战与改革趋势 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业30年:发展历程、经验教训与改革方向 中国餐饮业30年:发展历程、经验总结与改革趋势 中国信用服务业30年:发展历程、经验总结与政策建议专题报告 中国服务贸易30年:发展历程、经验总结与改革趋势 中国农村服务业30年:发展历程、经验总结与改革趋势 民营经济与中国服务业成长:作用与趋势
章节摘录
总报告 中国服务业30年:回顾与展望 一 中国服务业理论探索:从空白到繁荣 (一)20世纪80年代:艰辛起步,进展缓慢 在改革开放初期,服务或服务经济问题,并未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实践决定理论,理论的研究总是服从于经济社会实践发展需要。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仍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1978年的改革也是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起点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全国就把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作为赶超战略的主要目标。1984年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是从工业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开始的。在这种背景下,学术界理论研究热点自然是农业和工业问题。再加上“重农抑商”等传统文化的影响,服务业从业者的社会地位也很低,学界“不屑于”研究服务问题。再者,当时理论界在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概念的区分中将绝大部分服务业劳动划入了“不创造价值”的“非生产劳动”范畴,这无疑降低了服务劳动的重要性。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理论界大多忽视服务经济问题的研究。可以讲,改革开放初期,服务业研究涉足者极少,几乎是一片空白。 1980~1985年,学术界最为关注的与服务经济理论相关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讨论。这实际上是60年代的继续,只不过规模更大一些罢了。这一时期关于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争论,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三派:即“宽派”(主张生产劳动的范围扩展到服务性劳动,其代表性人物是于光远等)、“中派”(主张一部分服务性劳动纳入生产劳动,其代表人物是刘国光、何炼成等)和“窄派”(认为服务劳动属于非生产劳动,其代表人物是孙冶方、卫兴华等)。这次讨论虽然在服务的理论与观点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但基本停留在论证服务的属性和价值创造问题。在这次争论中,“宽派”逐渐占据了“上风”,他们的主张得到了学界更多的认同和政府的采纳。比如,1985年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服务经济统计的报告。这实际上是把“服务”看做一个有“产出”的部门,也就承认了服务的“生产性”(李相和,2007)。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