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林春 页数:32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改革三十年,祖国已沧桑巨变。得失之间充满矛盾甚或悖论,乃至经常发现争辩的各方都自有道理,无法做黑白分明、非此即彼的判断。《家国沧桑:改革纪行点滴》是林春教授的论文集,《家国沧桑:改革纪行点滴》收录24篇有关中国改革的文章,分为“为改革呐喊”和“改革方向辨”上下两篇,展露了一位长期游学、工作于海外的中国学者关爱中国,关注中国的发展与改革的心迹。林春教授的文章观点鲜明,文笔很好,读她的东西如沐春风中深受教益。
作者简介
林春,祖籍福建,1952年生于北京,在山西度过青年时代。1984年离开中国社会科学院赴英国读书,1989年获剑桥大学历史与政治博士学位。现执教于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曾发表《英国新左翼》(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3)和《中国社会主义转型》(Duke University Press,2006)及多篇论文。编有《中国》三卷(Ashgate,2000)和《女性:漫长的革命》(与李银河、谭深合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等文集。
书籍目录
上篇 为改革呐喊 1 1977 论生产力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 1983 马克思的历史发展学说 3 1978 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几个问题 4 1978 谈谈两种民主 5 1978 要大大发扬民主和加强法制 6 1979 纪念张志新 7 1979 试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反封建残余的斗争 8 1980 与传统的封建文化告别 9 1982 中国的家庭制度 10 1984 关于山西省农村知识分子的考察报告 11 1984 卢卡奇的思想和活动 12 1988 怀念黎澍 下篇 改革方向辨 13 1998 不朽的宣言——纪念《共产党宣言》150周年 14 1998 二十世纪史与“历史共产主义”——简评《极端年代》 15 2001/2005 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自我认同 16 2004 评龚育之“独特的超越”和马若德“文化革命对改革时代政治文化的影响” 17 1998 “清醒的少数” 18 1996 社会主义与消灭贫穷 19 1999 教条突破与制度创新 20 1998 国家与市场对妇女的双重作用 21 2003 什么是中国的比较优势 22 2007 资本主义是中国的出路吗? 23 2004 小康社会主义的公共政策构想 24 2006 承前启后的中国模式
章节摘录
上篇 为改革呐喊 1 1977 论生产力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力在历史发展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这本来是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常识。我们所以要回到这个题目上来,是由于在长时期中,它几乎被“四人帮”及其御用“理论家”们用乌烟瘴气的宣传所埋葬。“四人帮”篡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用历史唯心论反对历史唯物论,肆意诋毁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丰义建设。其结果,历史唯物论在一些人的头脑中面目全非,或者变得生疏了;人们不敢理直气壮地讲生产力的作用,甚至怀疑生产力起决定作用的原理是否已经过时。然而,历史唯物论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它所揭示的客观规律不可抗拒。违背客观规律,是不能不受到惩罚的。坚决清除“四人帮”唯心主义宣传的流毒,恢复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本来面目,是一件重大的、迫切的事情。 一 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是生产力还是上层建筑?我们和“四人帮”对这个问题的截然相反的回答,标志着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分野,也反映了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与一小撮从历史反革命走到现行反革命的野心家、权力迷的对立。 历史唯物论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归根到底生产力决定一切社会关系,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的发展。“四人帮”站在历史唯心论立场上,颠倒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编辑推荐
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春光。 ——歌曲《我的祖国》 没有任何人是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人都是洲陆的一部分。海水冲走一块沙石,欧罗巴就少了一角,那片流失的岩岬,有如远去的你自己或你朋友的家。每个消逝的生命都是你的伤痛,因为你是人类的一员。莫问钟为谁鸣,它就为你而鸣。 ——约翰·堂 坚决的革命行动与对人类深切的同情相结合是社会主义的真髓。旧世界必须被推翻,但每一滴流淌的或被压抑的眼泪都是控诉;一个匆忙赶往伟大事业的人在不经意中撞倒一个孩子,不亚于一件罪行。 ——罗莎·卢森堡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