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1/0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白钢 页数:263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皇帝》,从1979年孟春动笔,到1989年季秋杀青,断断续续写了十年。其后,送审又延滞了三年,直至1993年春夏之交,在抽、砍了一些“不宜”的章、节和段落以后,由60万字压缩为45万字,才羞人答答,得以面世。其所以如此,一则受制于题材的宽泛,需要博贯载籍;二则写法必须坚持“论从史出”,关键性的论点,绝对不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而是让史料“说话”;三则还得应付各种日常工作、急就一些指令性任务,或代为捉刀……。笔者不才,虽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结果造成如初版那样“不伦不类”。没想到,却博得学术界同仁的青睐,有幸荣膺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1992~~~~1994)优秀科研成果奖。1996年10月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皇帝制度》,曾经移植拙作部分篇章的内容,虽故意回避承继关系,但可视作“另类”认同。自此之后,由于岗位的变更,“战线”拉得过长,修订旧著的任务一再从排定的日程表中被挤出,令属意再版或重新出版的几家出版社大失所望。直至三年前“从死地走一回”,在克服偏瘫及语言障碍,于扶杖举步之余,又重操旧业,真正把修订的任务捡起。不过,一曝十寒式的进度,常常弄得盯住这本书已逾十年的谢寿光社长没有脾气。此次修订,主要集中在下列几个方面:一是恢复章、节体例,调整了部分章、节的内容;二是通检了全书的引文,纠正了排印上的一些错误;三是规范了一些提法和概念,使之更容易理解、便于记忆,如“军功专制主义”、“宗法专制主义”等;四是增加了一篇与正文相关联,但又未直接展开的《正统悖论》作《附录》;五是把研究中国皇帝过程中所翻检过的古籍,作为《参考文献》。此外,要特别说明的是,原稿还有一章“皇帝制度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初审时因有争议而被搁置。此次修订过程中,曾反复几次,最后决定还是不上。这样就在结构上坚持了初版的取舍原则。最后,我想借清人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两句,即“著书不为丹铅误,中有风雷老将心”,来表明当年我接受这个选题时的复杂心态。那时正处于大劫之后,余悸未泯,为万全计,只能选义按部,考辞就班,寓论于史,规避风险。这样,读起来虽然佶屈聱牙,艰涩生硬,但可免除政治上的忧患。因此,还得借用龚自珍《题红禅室诗尾》的话说,“不是无端悲怨深,直将阅历写成吟。”——这就是为什么我要这样写《中国皇帝》的真正原因。
内容概要
本书取名《中国皇帝》,但却不是按照历史学的规范为历代皇帝作评传,而是从政治学研究的角度观察皇帝现象,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各个侧面,来探索中国皇帝的形态。笔者粗疏谫陋,不敢妄称有多少创造,然而,努力运用两个不同学科的知识,综合考察中国君主专制政治的方方面面,试图在营造独立的学术体系方面,却是颇为认真的。不过,“始生之物,其类必丑”,本书亦概莫能外。 中国出皇帝,其数量之多,权力之大,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皇帝是封建国家的象征,标志着国家政体的类型。因此,不把皇帝作为历史人物去评说,而把他们当作一种政治现象去考察,应当说是可以的。这种研究方法孕育出来的或许是个“四不象”,但倘能引起方家先进的思考或诘难,那么,笔者的目的也就算达到了。学术研究,本来就不应当有一成不变的模式,路要靠自己去走。顾炎武说过“文须有益于天下”的话,很发人深省,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说是应当遵循的。只有研究成果真能赢得社会承认,才能说做到了为社会上的广大人民服务。这正是笔者经年伏案所孜孜追求的。 本书的内容宽泛,时间跨度大,从秦始皇到末代皇帝溥仪,历时两千一百多年;从社会政治形态、阶级结构到经济基础、思想文化,多所触及。然而,中国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即使穷毕生之精力,也是读不完的。因此,笔者在从事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十分留意参考国内外前辈与同辈史学家的有关论著,注重吸收他们的优秀成果。如果说本书还有某些可取之处的话,那是因为其中凝聚了学术界师友们的劳动,而本书如有论证不当、史料失误、参考未备之处,则是笔者功力不足所致。对此,竭诚期待学术界的师友们批正!
作者简介
白钢,1940年1月生于江苏,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学兼政治学与历史学,间或涉足公共管理学与法学;著有《中国皇帝》[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1992—1994)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政治制度史》[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1977-1991)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10卷)[获第三届(1997)国家图书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1999)]、《中国农民问题研究》、《选举与治理》等。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皇帝的产生及其形态 第一节 皇帝的由来 第二节 皇帝制度 第三节 军功专制主义 第四节 宗法专制主义 第五节 皇帝形态的基本特征第二章 中国皇帝的类型 第一节 创业型皇帝 第二节 守成型皇帝 第三节 鼎革型皇帝 第四节 荒淫型皇帝 第五节 误国型皇帝 第六节 残暴型皇帝 第七节 傀儡型皇帝与太上皇帝第三章 皇权的发展阶段、范围与限度 第一节 君臣关系的演变 第二节 相权的消长 第三节 军权与财权的变化 第四节 皇权的范围及其本质 第五节 皇帝权力的限度第四章 皇权运行方式——决策 第一节 决策的依据与信息传递渠道 第二节 皇帝决策的方式与程序 第三节 皇帝决策的特点第五章 皇帝权力的异化(上) 第一节 后妃临朝与外戚专擅 第二节 后妃临朝的特点和社会后果第六章 皇帝权力的异化(下) 第一节 宦官专权与皇权异化 第二节 宦官专政的政治特征 第三节 宦官专政与社会危机第七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官僚政治 第一节 专制主义在制度上的表现 第二节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 第三节 官僚政治与官僚主义第八章 皇帝与封建特权 第一节 封建特权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封建特权的社会基础 第三节 封建特权与社会矛盾第九章 皇帝的文化政策 第一节 “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第二节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三节 经义取士与八股文 第四节 宋、金、明代的文字狱 第五节 康熙、雍正朝的文字狱 第六节 乾隆朝的文字狱 第七节 文化专制政策的特点与后果第十章 皇帝制度与宗法关系 第一节 父权家长制与宗法制度 第二节 宗法关系的特征与实质 第三节 宗法关系的政治功能第十一章 皇帝制度的经济基础 第一节 小农经济不是独立的社会经济体系 第二节 地主制经济是皇帝制度的经济基础1第十二章 皇帝与农民 第一节 根本对立的阶级关系 第二节 农民战争是反对专制皇帝的 第三节 专制主义对农民领袖的影响第十三章 专制主义对近现代社会的影响附 录 正统悖论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中国人关于“天子”的解释,历代大同小异,就是将人神格化。最著名的“天人感应”说,具有代表性。我的朋友周良霄先生有感于专制主义的毒害,著有《皇帝与皇权》一书①,扼要地列述了历史上关于“天子”的一些解释。他是从宋人高承撰《事物纪原》卷一释“天子”一词开始的。我们知道,高承书的特点,是一事一物皆考索古书,求其缘起,虽不能尽确,但可以资博识。其日:“《说文》日:‘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故日天子。’《春秋元命苞》日:‘安登生子,人面龙颜,始为天子。’《帝王世纪》日:‘神农氏之母有蠕氏,名安登,则帝王之称天子,自炎帝始也。”’不言而喻,这里关于“天子”的解释,是“天人感应”说的典型表述,在中国民间流传了几千年,历久而靡衰。随着专制主义的确立,“拍马屁”便成为皇帝周围大臣们的基本功。于是关于“天子”的颂德式的诠释,在秦汉之际,达到了巅峰。例如:吕不韦说:“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所生而铁撄之,谓之天子。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②董仲舒则说:“德侔天地者,称皇帝;天占而子之,号称天子,故圣王生则称天子。”③而班固则更直截了当,说:“天子者,爵称也。爵所以称天子何?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故《援神契》日:‘天覆地载,谓之天子,上法斗极。’《钩命决》日:‘天子,爵称也。’帝王之德有优劣,所以称天子者何?以其俱命于天,而王治五千里内也。”④《乾凿度》云:“天子者,继天理物,改一统各得其宜,父天母地,以养万民,至尊之号也。”用蔡邕《独断》的话说,就是“父天母地,故称天子。”《太平御览》引应劭《汉官仪》也说:“号日皇帝,道举措审谛,父天母地,为天下主”。
编辑推荐
《中国皇帝》作者立意从政治学研究的角度观察皇帝现象,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各个侧面,来探讨中国皇帝形态,是很有价值的努力,对于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来说是很重要的突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