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价值观探析

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社科文献  作者:王德军  页数:325  字数:274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存在物,人不仅存在,而且对自己的存在意义和价值有所认识、有所反思、有所选择。生存价值观就是人们对生存的根本性问题所作的综合的、整体的认识和反思。人的生存蕴含着价值,人的活动以价值为核心,人的生存价值主要有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对不同生存价值的追求和选择形成不同的生存价值观、不同的生存状态。人是特定的存在物,人的生存是靠后天的物质生产实践劳动来维持的,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发展是人生存的永恒主题。人是物质存在、精神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体,具有物质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人的生存都需要面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交往需要是人的不同层次需要,多层次需要体现出人之为人的生存特性,人永远行走在自我生成的路上。    进入现代社会,人类的生存方式由地域性向“世界历史”转变,生存价值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形成所谓的现代性生存价值观。在人的生存三大基本问题上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而忽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主客对立的逻辑分析理性思维方式、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和享乐主义的生活观。这种生存价值观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福利和便捷,并一直被启蒙思想家认为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和文明,而且这种现代性的生存价值观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对全球非西方的传统生存价值观形成冲击,迫使他们放弃自己的生存价值观而选择现代性的生存价值观,现代性使全人类的生存价值观呈趋同化的趋势。然而,现代性的生存价值观在给人类带来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表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人与人关系的紧张和人的自我失落、生存意义和价值迷失,致使人类面临生存困境。因此,反思现代性的生存价值观,寻找新的生存价值观是现代人面对的时代主题。    中国正处在由传统生存价值观向现代生存价值观的转型期,中国传统生存价值观与西方现代性的生存价值观具有根本性质的区别,在人生的三大基本问题上,注重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统一,表现为主客统一、整体直觉顿悟的思维方式、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知足乐道的审美主义生活观。这种生存价值观形成了华夏文化的民族性特征,长期以来融合周围其他民族,维系着中国人的生活。而近代以来面对西方现代性生存价值观的入侵,传统生存价值观已不能维系中国人的现代生存,为了生存,中国人必须学习现代西方的生存价值观,而西方现代性的生存价值观又存在很多问题。这样,中国现代性的生存价值观建构就陷入了两难选择的悖论性困境。    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为现代中国人寻找生存出路的过程中,从西方引来了对西方现代生存价值观进行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中国的生存价值观,表现为“和而不同”的文化建构原则、“注重过程”的生存思维方式、“以人为本”的生存价值取向和“求富乐道”的生活观。在这种生存价值观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将创造出现代中国人的一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生存状态。中国特色的生存价值观将对人类未来生存提供一种有益的启示。

作者简介

王德军,男,1965年生,河南延津人,哲学博士,现任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兼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 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人学、生存哲学和文化哲学研究。出版学术著作4部,先后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州学刊》《江汉论坛》等国内

书籍目录

引论第一章  生存价值观的理论意蕴 第一节  人的生存蕴含着价值 第二节  生存价值观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  生存价值观与生存样态第二章  生存价值观的历史追溯 第一节  中国传统生存价值观 第二节  西方现代生存价值观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生存价值观第三章  生存价值观的现代蜕变 第一节  生存悖论与生存困境 第二节  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存困境 第三节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存困境第四章  生存价值观的当代指向 第一节  “和而不同”的文化建构原则 第二节  “注重过程”的生存思维方式 第三节  “以人为本”的生存价值取向 第四节  “求富乐道”的生存生活观念第五章  当代生存价值观的建构路径 第一节  当代生存价值观建构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当代生存价值观建构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当代生存价值观建构的生活基础结束语  科学生存价值观的人本向度参考文献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后记

章节摘录

人在作为存在者而非单纯的认识主体时,其价值特性才能得以彰显。人对价值的追求与探寻,与人的存在方式的转换密切相关。当人是一个认识者时,他关心的是他所认识的对象,也关心人的认识能力、经验的或理智的能力,因而人是理性的动物。追求自在性的真理或客观真理是人的生存目的和意义,也是人的价值性所在;价值性依附在真理性之上,价值追求与真理追求是合二为一的。价值是内蕴于人的生存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方式本身,造就了人的价值。从这点来说生存即是价值或意义,考察人的生存状态就是追问人的价值和意义。美国哲学家赫舍尔说:“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它总是牵涉到意义。……他可能创造意义,也可能破坏意义;但他不能脱离意义而生存。”生存价值观是与人对自我的认识分不开的。人作为“类”的存在,已经是现今时代不可逆转的人类自我理解方式之一。正是在这种理解方式下,人类才有共同性和交流理解的可能性。然而,在不同的哲学分析范式中,这种自我理解的基础和阿基米得支点有着很大的差异。从世俗化的神学观、先验的理性主义到自然主义等不同的分析,人的本质规定性也有不同的内涵,但是这些单一、抽象性的本质主义理解都是一种脱离当下历史现实的解释方式,缺乏对日常生活实践的具体分析,即缺乏对分析范式自身的前提条件的反思。而生存论价值观就是对这些分析范式合理性前提进行反思性批判和重建而提出的,它从生存论的自我理解、存在方式和价值取向三个层面来认识人类总体性生存特征。  一 生存中的自我 生存论的自我规定性是在对传统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批判与反思的基础上重建的。传统的本体论有其特定的含义: “本体论,论述各种关于‘有’的抽象的、完全普遍的哲学范畴,认为‘有’是唯一的、善的;其中出现了唯一者、偶性、实体、因果、现象等范畴;这是抽象的形而上学。”它是一种超验性、思辨性和终极性的自我理解方式。这种本体论哲学的目标是建构一个思辨的、终极性的范畴体系,然后以此为基础来解释自我确定性的内在结构。它遵循的是本质主义的路线,即把在历史和现实中多样性的自我还原为一种单一性的、精神性的存在,并认为这种存在是永恒的,超历史的,是自我真理性的规定和现实展开的最后根据。而认识论的自我则完全变成了抽象性的主体,无论自我是一种先验的理性结构还是当下的行动者,在认识论的分析范式中,它都是一种具有构造强力者的主观意志。它是一种孤立、封闭和独断的存在,并造成了在现实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强制性割裂。它的不足在于,认为人是由肉体和灵魂两部分构成的。当强调人的肉体的时候,生存就被理解为动物性的存活,人的“类”规定性和整体性存在被简单地等同于动物性的群居,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确证堕落为兽与兽之问的对立;当强调人的灵魂的时候,生存被理解为精神性的生存,人的生命中的超越性的一面得到了强调。但是,这种超越是没有根基的无限拔高,最后成为绝对和永恒的领域和王国,成为现实的人根本无法达到的乌托邦。它导致了人与世界的疏离和割裂,现实生活中丰富多样的自我内涵被忽略或抛弃。生存论的自我规定性要求放弃用超验、终极、外在的审视和裁定所谓人的本质规定性,放弃用超历史的普遍性、一般性、永恒性和必然性抹杀和否定个体的生存意义和价值。当然,它也继承了传统本体论和认识论对人的理想、道德等精神内涵,继承了人对内在价值和崇高的追求,继承了人对自我人格审美和生存意义的探讨。不同的是,它要求将这些人类道德精神层面的内涵,放在丰富多样的现实世界中来探讨,因为道德精神层面的自我规定性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多样性的形式和结构,它不再是单一抽象的整体形式,而是多元多样的个体性存在。所以生存论的自我理解,要求重视个体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归还给人自己,在现实中而不是在理论中实现自我的完满和自由,使人的生存活动真正成为体现人的本质的活动。在这个意义上,生存论自我理解和实现与马克思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现实、历史的存在等观点有着内在一致性。从这一立场出发,生存论的自我就是现实中的自我,自我的理解和规定性的获得是人在现实生活中,与自然、历史、社会共同实践完成的。所以,自我不再是传统本体论和认识论中精神与肉体的割裂,而是二者融通、统一的有机整体。生存论的重大贡献就在于,它将人的自然存在与精神存在在现实生活实践中统一起来,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传统理解中灵与肉的对立和冲突及其带来的人的自我理解的分离和割裂。它的生活实践观也有机地将技术理性分析范式与价值理性分析范式统一起来。这种自我理解的具体表现如下:其一,人的起源和本质问题分别处在不同领域,不能互相还原。生存论要分析的就是以现在的人为起点,在与动物的比较中找到他生存的不同领域,发展的不同起点,存在的不同结构。一方面,它强调身体这种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物质基础,人的起源就与这种自然属性的活动和实践相关,人与动物之间具有自然属性的连续性,即人是自然进化所产生的高级动物。但另一方面,人的自我规定性并不能因为起源于这一自然属性,就可以还原为自然的存在,因为人与动物的根本性区别是,当他自然属性的身体使生命得以依托之后,他的生活实践却又使生命获得了精神价值的规定性。而这种价值属性是人独特性存在的根本性体现。正是人的价值属性,使人从单纯的自然生命的存在方式中解脱出来,进入具有道德、价值意义的历史和社会中来。人是自然生命的存在并非人的本质性理解,人也并非是单纯的生命自然进化的结果,而是对自然进化的否定性超越。也就是说,人从自然意义的起源开始,其价值属性的规定性就在实践中发生作用,具体体现就是自我的筹划。所以,真正意义上的人是在具有价值属性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展开的,他的自我理解也不再是技术理性分析范式中唯一的、精确性的规定,而是生存实践中“去是”,自我的规定性就是一种可能性的筹划,是向未来的展开,它的本质总是体现为动态性质的“有待去是”,而不是现成的存在。人的价值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中,经由人的行为不断生成的。不存在先验的人的价值,人是什么,是由人的行为来说明的。柏格森以“生成”(becoming)来取代传统形而上学的中心概念“存在”,表明人是正在进行的或尚未完成的存在物,即“生成”本身作为世界的本体,生命就是建立在这种生成性上的。柏格森注重人的自我及其价值的生成性,他将这种生成状态,这种无形的运动称为“生命之流”或“绵延”。但他将“生成”作为世界的本体来对待,在思维走向上仍有传统形而上学的痕迹。人的生存这个事实,在一些哲学家那里被用来说明并对抗着那种先在或终极的价值,如海德格尔等存在主义哲学家提出的人的被抛状态。海德格尔认为人(此在、生存)的基本存在方式是“被抛入的设计”,人是被抛入(投入、扔进)世界的,这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论点之一。他们认为:“我们找不出我们所以存在的任何理由和原因,这个理由不可能是上帝——上帝已死,也不可能是人的本质——生存先于本质,因此我们是没有本质的存在。”物在是其所是,人的存在非其所是。人的出生就如同人被抛入这个世界中,成为一个“在世之在”的“此在”,开始了他的“繁忙”以及其他的一切。人的这种被抛性是他从事其他一切的前提。生存是先于思想的,先在的人和先在的价值是不存在的。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强调的也是这个道理。人不是某种先在的或终极的东西;“……人首先是存在——人在谈得上是别的一切之前,首先是一个把自己推向未来的东西,并且感到自己在这样做”。人被扔进世界的同时,在不停地自我选择,自我创造。存在变动不居,流转不息,人们很难抛下一个定身的锚。人在一定的境遇中,基于其存在可能,不断地设计自己的未来。在海德格尔看来,人在不断设计自己的同时不断领会(个体意识)世界,凭借领会设计自己。其二,人的自我和价值的生成性,在现实中表现为人的自由和创造。萨特认为,作为人的本体论的构造的自由是一切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在他看来,物是其存在本身,即“其所是”的存在,叫做自在的存在;人则不是其存在本身,不是“其所是”的存在,叫做自为的存在。人始终是向未来超越的、脱自(超脱自己)的生存,这是由人的意识构造决定的人的独特的存在方式。人的意识对具体存在进行“虚无化”,这种可能性就是自由。这在人的行为方式上表现为选择,我们每一瞬间都进行选择,而选择一种可能性就是对另外可能性的否定和虚无化,这就是自由。自由是自为存在(意识)对存在进行虚无化的可能性,也就是选择、设计、超越的存在方式。因此,人是自己选择和自我决定的结果,你是你自己创造的。正如鲁道夫-奥伊肯所说:“倘若生活要有意义,自由便是必不可少的。”他提倡生活的自主性,排斥那种由自然和命运指派给人的生活。也就是说,生活首先是我要过的生活,价值也首先是我要的价值。在反对先在的价值意义上,人的自由是必要的,无可选择的,这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所有人的权利。人总会是什么,人总得成为什么,他并不拒绝成为什么或是什么,他拒绝的只是别人要他是的那样或他没有选择的不得不那样。在这个意义上,自由成为一种自主的选择和自主决定的行为和能力。所以,人类起源的自然属性原则并不必然地是人类社会生活、社会历史的基本原则。自然进化论使人找到了自己的起源,确定了人类在生物界的位置,但是如果把生物界的进化原则搬到人类社会生活中来,无疑是让人类社会返回到一般动物界,把人类看做是和猿没有实质性区别的动物,不能不说是关于人的理解的倒退和遗憾。生存论的自我理解,运用人存在的价值属性成功克服了这一理论的局限。因此,与其他存在物相比较,人的生存以其特有的精神属性而从自然存在物中独立出来。也就是说,在生存的层面上,人和动物没有区别,不同的是,动物能够以生存为满足,“活着”就旱它们的目的,除了保持和延续生命的生存之外,它们别无所求。而人则不会仅仅以活着为满足,人还有更高的追求,人活着是为了实现人的生命的“超生命”的本性。人还要讲究“活法”,追求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人的生命与动物相比,动物的生命只有“生存”,人的生命活动才构成了“生活”。生存和生活都是生命的存在方式,它们的区别就在于:“生存”只是生命的保存和延续;“生活”则属于创造生存意义的生命活动,是为生命意义可能性的筹划。动物的生存活动形成了它无意识的“生存世界”,属于自然的本能世界;人的生活活动创造了人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赋有价值内涵的意义世界。把本能的自然世界提升为价值的意义世界,这就是人的生活内容。其三,在生存论的自我理解中,生存就是指人的生存,只有人才谈得上生存,人就是生存性的存在,而不是实存性的存在。人不是现成的存在者,没有先在的本质,而是在本身。正如海德格尔指出:“此在能够这样或那样地与之发生交涉的那个存在,此在无论如何总要以某种方式与之发生交涉的那个存在,我们称之为生存。这个存在者的本质规定不能靠列举关乎实事的‘什么’来进行。”也就是说,生存是生存的本质规定说明了人不可能是完成了存在,人之生存展现为一个动态的完成过程。“此在永不可能从存在论上被把捉为某种现成存在者族类中的一员和样本。”这一自我理解方式揭示出,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它的本质在于强调人的生成性,即自我的规定性永远是一个动态自我筹划的实践过程。在海德格尔看来,人不是单纯的主体、认识者,小是意志或强力,世界也不是单纯的客体或冷漠的物,人就是一个“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主客二元对立的实体性思维模式,在海德格尔那里可以说取消得最为彻底,人不是一个理性的动物,也不是充满欲望被意志和强力所支配的人,更不是被自然外界所控制的人;在他那里人没有先在性或实体性或某种固有的属性,人非常简单,它只是被抛入到世界中,沉浸在世界中,在世界中形成着和超越着自己,简单地说就是人在世界中生存着。海德格尔没有把人理解为实体性的我,人的我性在他看来是充盈于人在世界中存在的场或活动中的。人就是生存活动本身,人的价值和意义就在其生存活动中。因此,海德格尔没有把人引向信仰意义的宗教人,也没有把人引向最高道德意义上的伦理人,他始终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死亡、畏、烦、有限性、虚无等都是他关心的人的存在状态和存在价值。这是一种对人的存在价值的本体论意义上的追问。通过对生存论自我理解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它与马克思对人的自我理解的内在一致性,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第一,自然属性在人的自我构成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人作为人存在,首先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作为人存在,他们面对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要解决自己的吃、喝、住、穿的问题,即需要一定的生活资料。“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在生存论的自我结构中,自然属性同样是生命得以可能的物质前提。第二,自然与精神有机结合的整体性。在马克思看来,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的生存特性是在其活动过程中作为整体所表现出来的、与其他动物所不同的特性。“这种特性主要指人在同自然、社会和自己本身三种关系中,作为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有意识的存在物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人性的系统结构,完整地表征了作为整体存在的人。”这一论断与生存论的自我理解建构中所提到的关于自我是现实世界中的存在是一致的。第三,精神属性对自然属性的超越。人的存在,不仅是自然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他是一种有意识的精神的存在,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且具有精神属性,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人的精神包括人的活动目的性、自觉性,人的理想、信念和追求等。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编辑推荐

《生存价值观探析》对关心人的生活意义问题的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和广大理论工作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生存价值观探析》从价值观视角反思了当代人类生存问题,较为系统地探讨了生存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历史演化、现代蜕变、当代指向以及建构路径,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李景源作者立意新颖,思路清晰,分析具体深入,在分析和论述中有创新性的见解,如关于价值与生存内在关联的分析、关于生存价值观基本问题的理解、关于功利主义与非功利主义关系的阐述等。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作者充分注意吸收和挖掘中外哲学史上有关人的问题研究材料和思想资源,同时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显示了作者比较深厚的哲学底蕴。——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丰子义《生存价值观探析》的选题和论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生存价值观探析》对生存价值观的理论内涵进行了富有新意的揭示,对传统生存价值观在现代条件下的困境进行了很有说服力的分析,提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倡导一种和谐生存价值理念,走向审美的生存方式,这些论述很有启发意义。《生存价值观探析》资料丰富,取舍得当,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论证比较充分,结论可信。——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马俊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生存价值观探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内容一般吧,但观点还是对我的研究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