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梁茂春 页数:366 字数:299000
内容概要
本书以民族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通过实地调查(包括问卷调查、个案深度访谈)资料和政府的相关统计数据资料,描述和分析了近七十年来大瑶山族群关系的历史和现状。书中描绘了金秀大瑶山的族群发展新画面:民族、族群之间不再像以往那样泾渭分明,而是日益渗透或“融合”,这种趋势不仅体现为以汉语为主的公共语言更为流行、各族风俗习惯趋于相似、居住上趋向混杂,也表现为族际交往的频繁、族际通婚的增多以及族群边界的日渐模糊,或者说,民族、族群之间不仅有血缘意义上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也有文化上的趋同。
作者简介
梁茂春,广西武鸣人,198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班,1988年至1994年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研究人员,1995年至2000年为广西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8年至1999年在美国Duke大学社会学系、亚太研究所做访问学者,2000年至2003年在北京大学
书籍目录
第1章 导论 一 关于族群关系的几种理论 二 研究思路 三 本书的内容与研究方法第2章 族群关系的早期历史 一 明代大藤峡的汉瑶关系 二 “化瑶”与“自治”对立下的族群关系 三 小结第3章 从居住隔离到混居、杂居 一 瑶族人口的数量变化与地理分布 二 汉、壮族人口的数量与地理分布 三 从隔离到混居、杂居:居住格局的演变 四 小结第4章 语言使用与相互影响 一 各族方言人口的地理分布 二 瑶、汉、壮族语言的相互影响 三 对语言使用的态度 四 小结第5章 族群平等地位的实现 一 “山主”和“山丁”:瑶族内部的不平等 二 1951年以后:族群地位的平等化 三 小结第6章 族际交往观念的嬗变 一 历史上的族群排斥 二 1951年以后的族群偏见与交往关系 三 小结第7章 “鸡不拢鸭”与族际通婚(上) 一 历史上广西瑶族的族际通婚 二 1951年以来族际通婚的变化 三 小结第8章 “鸡不拢鸭,-与族际通婚(下) 一 个人特征因素的影响 二 社区和族群特征对个人的影响 六 小结第9章 变动的族群边界 一 多族群成员组合的亲属网络 二 更改“民族成份” 三 族群内部差异的扩大 四 小结第10章 结语 一 民族(Minzu)与族群:关联与区别 二 族群的分化与融合 三 对相关概念及其操作化的讨论 四 尾声参考文献附录 附录1:大瑶山调查问卷 附录2:大瑶山社区问卷 附录3:个人访谈名单 附录4:《大瑶山团结公约》 附录5:《评皇券牒》的新解读后记
章节摘录
第2章 族群关系的早期历史 当代的族群关系往往是历史的某种延续,历史上族群之间关系融洽与否对今天的族群关系都有一定程度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研究今天的瑶、汉、壮关系,对历史的回顾是十分必要的。由于瑶人大约于唐宋期间才迁入广西,而这一时期有关瑶、汉、壮关系的史籍资料比较有限,故我们把焦点主要集中于明清两代。 在清代以前的中国历史典籍中,人们很难找到“大瑶山”这一地名,这一带地区直到宋代以后才因“瑶乱”而广为人知。从现今我们能够掌握的史料来看,大瑶山真正闻名朝野的是在有明一代,当时这一带被称为“大藤峡”,因经常发生所谓的“瑶乱”,朝廷对此地区的瑶人展开了连年的征讨。本章将从明代中原王朝对大藤峡地区“瑶乱”的“征剿”开始,探讨明清以后大瑶山瑶人与周边地区壮、汉人关系的发展过程,以及瑶人列中原王朝和地方政府的态度。 一 明代大藤峡的汉瑶关系 明朝立国于1368年,从此“瑶乱”便屡屡发生。为了“平定瑶乱”,朝廷发动了近二百年之久的“征剿”,这场经年不息的武装镇压,被称作是中原王朝对瑶人实施的一场“大屠杀”,对后来的瑶、汉、壮关系的恶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造成了大瑶山此后数百年间与外界的隔绝以及瑶、汉、壮相互排斥格局的形成。但是,为什么“瑶乱”会频繁产生?大藤峡瑶人与周边地区汉、壮人和中原王朝这三者之间是何种关系?瑶人如何看待与汉人和中原王朝的关系?对这些问题,学界的探讨不多,亦不深入。在此,笔者尝试以有限的史料对之作粗浅的分析。 (一)“瑶乱”:瑶、汉关系的恶化 有关明代大藤峡地区瑶人与周边汉、壮人的关系状况,较少有人论及。史籍中充满了关于这一地区“瑶乱”频发和朝廷对瑶人大肆征剿的记载。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瑶人与周边地区汉人关系的紧张由来已久,自宋代以来许多地方瑶、汉之问的冲突时有发生。而到了明代,在广西大藤峡一带,这种紧张关系上升为更大规模、更激烈的武装冲突。对这种冲突的记载常常以“瑶贼作乱”等字眼出现在有关史籍当中,成为被频频提及的历史事件,但却极少有人深究其起因。那么,史籍中的“瑶乱”指的是什么呢?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