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作者:孟涛 页数:159 字数:160000
前言
博士后制度是19世纪下半叶首先在若干发达国家逐渐形成的一种培养高级优秀专业人才的制度,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20世纪80年代初,由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积极倡导,在邓小平同志大力支持下,中国开始酝酿实施博士后制度。1985年,首批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 中国的博士后制度最初仅覆盖了自然科学诸领域。经过若干年实践,为了适应国家加快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需要,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决定,将设站领域拓展至社会科学。1992年,首批社会科学博士后人员进站,至今已整整20年。 20世纪90年代初期,正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突飞猛进之时。理论突破和实践跨越的双重需求,使中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毋庸讳言,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社会科学在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乃至研究手段上均存在较大的差距。正是这种差距,激励中国的社会科学界正视国外,大量引进,兼收并蓄,同时,.不忘植根本土,深究国情,开拓创新,从而开创了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在短短20余年内,随着学术交流渠道的拓宽、交流方式的创新和交流频率的提高,中国的社会科学不仅基本完成了理论上从传统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而且在中国丰富实践的基础上展开了自己的伟大创造。 ……
内容概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
稳步提高,但是,在取得如此巨大的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农村经济发展却 遇到了农村环境严重恶化的阻力。乡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污染物
,恶化了农村环境;乡镇企业生产手段的落后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 破坏,农村的脏、乱、差现象非常突出,农村生态环境正在日益变得严重。
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片面追求GDP增长的绩效观念指导下,为了当地的 经济效益,往往会有意无意地限制使用环境管理权力,重处罚而轻投入,默
认乡镇企业的污染行为;环保非政府组织由于自身存在法律地位、责任、职 能等诸多缺陷,其监督、推动科技创新、代位诉讼等环境管理功能难以有效
发挥;农民由于受自身素质水平的限制,也囿于主体地位的缺失,往往也难 以对乡镇企业的污染行为以及地方政府的环境管理行为施加约束;乡镇企业
外部缺乏改善环境质量的压力,内部也缺乏主动进行环境管理的动力;此外 ,长期以来我国的环境保护管理主要以政府为主,广大农民和环保非政府组
织缺乏正当的环境管理权力的行使条件和实践。以上一系列因素共同制约着 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的良性运作。
通过对地方政府、乡镇企业、农民、环保非政府组织四方效用函数的动 态分析,《农村经济管理研究的新视角——环境管理权配置与经济内生性发
展》(作者:孟涛)发现,地方政府往往会为了追求GDP增长而怠于对乡镇
企业的环境管理;在没有环境治理成本压力的情况下,乡镇企业缺乏技术创 新动机,其生产技术进步缓慢,生产行为的污染性始终存在;环保非政府组
织发展受局限,介入环境管理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农民则是对环境管理工作 失语,既缺乏权益规定,又缺乏知识教育和启蒙。在对环境管理权力完全掌
控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选择的增长路径是有利于当期政绩的显现,并不是确 保环境质量的内生最优增长路径;而环保非政府组织的介入,将有助于增强
企业和农民的环境管理能动性,促使地方政府选择最优增长路径,监督乡镇 企业进行清洁、低害生产。在高水平和低水平超额技术投资的假设下,最优
增长路径下的农村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终究会超过普通的增长路径,即超过环 保非政府组织介入之前地方政府所选择的增长路径。
但是,由于最优增长路径的增长优势的显露相比于政府任期过于滞后, 某一届或者某几届地方政府往往难以看到施行最优增长政策所带来的利益。
要实现经济最优增长,必须要有完善的环境管理机制作为保障。在我国行政 管理的模式下,中央政府是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的最佳机制设计者,在中
央政府所设计的环保管理体系内,广大农民和环保非政府组织具有相应的环 境管理权力,并对政府环境管理行为有发言权和监督权。政府为农民和环保
非政府组织创造其参与环境管理的环境和条件,在法律、资金、教育等资源 方面予以扶持和引导。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所设计的绿色政绩考核以及官员
升迁考核体系内,会严格遵守中央政府所制定的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地 方政府对乡镇企业的生产行为进行严格管理,对其造成的农村生态环境污染
予以处罚。环保非政府组织和农民具有对乡镇企业污染行为直接进行诉讼、 监督的权力。此外,环保非政府组织还会对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予以监督。
这样,在多重环境管理压力下,乡镇企业必然会感受到生产排污所带来的压 力,在这种压力下其必然会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引入或者自主发明更加环保
的生产技术,使其生产逐步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目前,由于我国农村环境管理权的分布不均衡,地方政府环境管理效果
不彰,农民自身教育水平的局限,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不足.环保非政府组 织发展存在着诸多缺陷,乡镇企业发展环境管理不到位,农村环境管理体系
难以顺畅运行。因此《农村经济管理研究的新视角——环境管理权配置与经 济内生性发展》对中央政府的机制设计进行了分析,为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建
立提供前提保障,这样地方政府合理分配环境管理权,乡镇企业在生产经营 活动中主动进行环境管理,农民的环境意识水平提高、参与度增加,促进环
保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法律以及社会环境得以建立,和企业建立良好的互动合 作关系,中国农村环境及农村经济的发展步入一个良性轨道,农村经济实现
内生增长。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利用定量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农村的环境管
理权力配置问题,从地方政府、农民、环保非政府组织和乡镇企业四方面出 发,构建农村环境管理权均衡配置模型,研究四者之间的均衡关系,并通过
环境质量这一参数将环境管理权配置从经济内生增长角度加以论证。
作者简介
孟涛,山东栖霞人。中国海洋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博士,中国科学院博士后,北京博士后联谊会常务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环境经济。曾在大型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工作,博士后研究期间到全国十多个省市进行调查研究,对中国经济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热衷参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担任地方政府的发展顾问,为当地经济发展建言献策。智库学者,热心参与某智库有关中国热点和难点课题的研究,参与同国外学者的交流与合作,参与多个项目的论证和规划。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引言
一、农业生产活动导致的污染
二、农民生活区导致的污染
三、乡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导致的污染
第一节 农村环境恶化的后果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环境管理理论研究
二、农村环境现状及相关政策建议方面的研究
三、本书的研究框架
第二章 农村环境管理不善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政府管理行为失灵
一、地方政府环境管理动力不足
二、环境法律体系不完善
三、地方政府环保投入不足
四、以人为本的公众参与机制尚未建立
第二节 农民环境管理能力弱
一、农民的文化素质
二、农民的收入渠道
三、农民获取环境信息的能力
第三节 乡镇企业环境责任虚置
一、乡镇企业发展特征
二、乡镇企业行为特征
第四节 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的职能缺位
一、环保非政府组织环境主体权益欠缺
二、环保非政府组织受经费制约
三、环保非政府组织公众基础不广泛
第五节 环境管理权力分配不合理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农村环境管理中四部门动态均衡行为
第一节 三部门RBC模型
第二节 地方政府
第三节 环保非政府组织
第四节 农民群体
第五节 乡镇企业生产者
第六节 动态均衡求解过程
一、农村环境管理权均衡配置模型构建
二、在不考虑环保非政府组织情况下的动态模型求解
三、在存在环保非政府组织情况下的最优行为求解.
四、环保非政府组织介入前后的农村社会福利水平分析
第七节 小结
第四章 环境管理权均衡配置:机制与条件
第一节 中央政府的机制设计与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
一、对称信息下的最优机制设计
二、非对称信息下的一阶条件方法
三、一阶条件方法的有效性
四、案例分析——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环境管理权力配置
第二节 地方政府与环保非政府组织之间的环境管理权配置
一、我国环保非政府组织的特点和作用
二、环保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关系现状
三、环保非政府组织管理权的配置和获得
四、案例分析——美国管理环保非政府组织的经验分析
第三节 地方政府的行为激励与乡镇企业的增长路径选择
一、乡镇企业增长路径选择
二、地方政府的有效激励
三、案例分析——德国政府与企业的协商合作机制
第四节 地方政府激励与农民环境管理的参与度
一、农民参与环境管理的行为描述
二、地方政府应对农民参与采取激励作为
三、案例分析——农民参与环境管理的实证测量
第五节 农村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
第六节 小结
第五章 环境管理与农村经济的内生增长
第一节 传统内生经济增长视角下农村经济的最优增长
一、AK模型
二、对汉密尔顿函数的分析
第二节 环境质量与农村经济的内生增长
第三节 乡镇企业经济发展的环境约束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章节摘录
2.确保农民环保主体权益的实现 地方政府将国家环境管理法规中规定的公众享有的环境管理权益落到实处。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水平,通过政府行为使这种权益得到公开化和常态化。让农民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发言权和决策权,对区域性的农业规划和土地利用、建设项目的选址以及农民感兴趣的其他项目赋予参与权,通过调查问卷、决策咨询、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法律诉讼等形式参与进来。同时政府要公开环境管理相关信息,使农民有合理渠道了解环境管理的现状和自己的环境权益受损状况。同时在各种听证会和决策中保留适当比例的农民代表等,明确农民参与意见应作为行政主管部门决策的重要依据。要制定农民参与环境管理技术规范,现行环境管理农民参与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来解决:一方面,农民参与的主体、范围、时间、程序、方法、方式和内容在实施过程中有统一的标准,做到有章可循;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环境影响评价审查的技术标准,减少审查过程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提高农民参与的有效性。 3.多层面增强农民参与的有效性 要从多方面着手:一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行清洁生产、低碳生活,在倡导和实施环境保护的同时,也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促进人们对更好的生活环境质量的需求。二是要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人员的技术素质和政策水平,使之准确把握农民参与的实质内涵;积极开展交叉研究,用其他学科理论知识像Q法、Spss、Minitab来分析农民参与的信息。三是加强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有关执法人员的培训,在项目立项阶段能够较为准确地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或实际情况,就项目如何实施农民参与提出明确要求。编写参与报告书(表)作为农民参与情况、存在的问题、应该解决的问题和困难等依据,并且同时具有法律依据和技术记录。四是将公众参与发展成为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加以专门研究,指导我国农民参与环境管理的实践,研究公众参与学,并且在环境科学领域进行研究,它是环境科学和其他各学科的发展和综合,必将是环境科学的又一理论创新。五是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导的环境文化。要强调人对环境的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人从环境中享受到了权利,就必须适当地履行对环境的保护义务。六是鼓励支持环保非政府组织作用的发挥,对农民进行教育宣传和引导作用,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使他们成为有参与的权利与能力的积极主动者,而不再是环境决策的被动接受者。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