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转轨视角下的企业家精神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作者:董昀  页数:187  

前言

  博士后制度是19世纪下半叶首先在若干发达国家逐渐形成的一种培养高级优秀专业人才的制度,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20世纪80年代初,由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积极倡导,在邓小平同志大力支持下,中国开始酝酿实施博士后制度。1985年,首批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  中国的博士后制度最初仅覆盖了自然科学诸领域。经过若干年实践,为了适应国家加快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需要,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决定,将设站领域拓展至社会科学。1992年,首批社会科学博士后人员进站,至今已整整20年。  20世纪90年代初期,正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突飞猛进之时。理论突破和实践跨越的双重需求,使中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毋庸讳言,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社会科学在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乃至研究手段上均存在较大的差距。正是这种差距,激励中国的社会科学界正视国外,大量引进,兼收并蓄,同时,不忘植根本土,深究国情,开拓创新,从而开创了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在短短20余年内,随着学术交流渠道的拓宽、交流方式的创新和交流频率的提高,中国的社会科学不仅基本完成了理论上从传统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而且在中国丰富实践的基础上展开了自己的伟大创造。中国的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制度功不可没。  值此中国实施社会科学博士后制度创设20周年之际,为了充分展示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的研究成果,推动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制度进一步发展,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反复磋商,并征求了多家设站单位的意见,决定推出《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以下简称《文库》)。作为一个集中、系统、全面展示社会科学领域博士后优秀成果的学术平台,《文库》将成为展示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学术风采、扩大博士后群体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园地,成为调动广大博士后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加速器,成为培养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各学科领军人才的孵化器。  ……

内容概要

  《体制转轨视角下的企业家精神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中国典型事实的经济分析》力图改变现代主流经济学长期忽略企业家的缺陷,将企业家精神重新纳入分析经济增长问题的理论框架,并对中国转轨时期的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问题进行初步研究。《体制转轨视角下的企业家精神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中国典型事实的经济分析》的思想史研究表明,熊彼特模型是一个适用于分析经济增长现象的理论框架。笔者运用扩展的熊彼特框架对中国转轨时期的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现象进行了鸟瞰式描述、典型事实提炼和经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转轨时期的中国出现了由企业创新推动的熊彼特式经济发展现象,中国地方政府的企业家精神在改变企业家才能配置方向、增加企业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作者简介

  董昀,1980年3月生于江西省吉安市,祖籍安徽。2002年毕业于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11年9月至今,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在《经济管理》、《金融评论》、《开放导报》、Asian Research Policy等刊物发表过多篇论文,参与过两项国家社科基金童大项目和多项省部级重点课题的研究。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发展道路、宏观经济理论、企业家精神与创新。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第二节 方法论探讨与全书布局第三节 重要概念界定一、体制转轨与转型二、企业家、企业家才能与企业家精神三、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四、事实、描述性事实与典型事实五、创新第二章 经济思想史中的企业家:概念界说与演变脉络第一节 经济学中企业家概念的萌芽和初步发展:1870年以前法国、英国与德国经济学家的探索一、法国二、英国三、德国第二节 从新古典经济学视野中消失的企业家一、奥地利学派二、瓦尔拉斯三、英国新古典学者第三节 现代三大主要理论传统之一:重视人类创造性生产活动的德国(熊彼特)传统一、施莫勒、桑巴特与韦伯二、熊彼特第四节 现代三大主要理论传统之二:把市场视为一种过程的奥地利传统第五节 现代三大主要理论传统之三:传承新古典衣钵的芝加哥传统第六节 试图综合三大理论传统的努力第七节 本书的企业家概念第八节 本书的分析框架——扩展的熊彼特框架第三章 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基于熊彼特框架的文献评述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发展前史第二节 内生增长理论的出现与企业家研究的复兴第三节 企业家精神能促进经济增长吗?——经验研究简述第四节 企业家才能的形成——企业家供给因素分析第五节 企业家精神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Ⅰ:企业家活动的内生化第六节 企业家精神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Ⅱ:企业家才能的配置第七节 方兴未艾的领域:体制转轨视角下的中国企业家精神第四章 转轨时期的中国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事实Ⅰ:描述性事实第一节 引言第二节 研究背景:中国历史上的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第三节 增量改革阶段的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1979-1993年)一、非国有企业的企业家精神二、地方政府的企业家精神三、国有企业的企业家精神四、经济增长态势第四节 改革整体推进阶段的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1994-2010年)一、企业改制、民营经济发展与企业家精神二、地方政府的企业家精神三、新型国有企业的企业家精神四、经济增长态势第五节 结语第五章 转轨时期的中国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事实Ⅱ:典型事实第一节 引言第二节 转轨时期中国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的五个典型事实第三节 对五个典型事实的初步分析第六章 基于典型事实的经济分析Ⅰ:中国企业家才能配置的理论分析第七章 基于典型事实的经济分析Ⅱ:中国企业家精神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分析第八章 回到凯恩斯还是回到熊彼特?——基于主流宏观经济学发展历程的理论反思第九章 全书总结附录参考文献索引后记

章节摘录

  根据布罗代尔(Braudel,1986)的考证,直至18世纪初,法语中才零星出现Entrepreneu,一词。而至少到19世纪中叶,该词才开始流传到英语世界。事实上,企业家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作用的历史远比Entrepreneur这个词的历史悠久得多。自市场机制成为人类社会经济运行所依赖的基础性制度以来,人们就充分认识到企业家的重要性。不过,早期的人们对企业家的理解较为宽泛、松散。在中世纪,人们将企业家看做管理大型教堂建设之类的大宗生产项目的人(Savar,1723)。稍后的16、17世纪,主流的观点认为企业家是领导军事远征、组织公共活动或从事其他类型冒险活动的人(Hoselitz,1960)。17世纪后,资本主义逐渐冲破了封建制的牢笼,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商业活动逐步与军事、艺术、工程技术等活动相分离,“企业家”更多地被用于描述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在英语世界中,作家们常用Undertaker和Adventure来代指15世纪穿梭于伦敦和英国其他大城市之间的商业冒险家。但是,在经济学出现之前,人们还不知道在一系列给定的产权制度约束下,市场到底是怎样运行的,也不知道市场中的企业家到底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为改变这一状态,整个18世纪,法国、英国和德国的经济学家在理解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界定企业家的功能方面进行了可贵的初步探索。  一、法国  研究企业家的第一位经济学家是法国人坎蒂隆(Cantillon)。他首次界定了企业家的概念,并赋予了其明确的经济含义。坎蒂隆(Cantillon,1734)区分了三类市场经济的主体:在经济上有独立性的地主、从事模仿性活动并获得固定收入的人和企业家。在坎蒂隆的分类中,企业家利用市场供求不一致所创造的机会来从事套利活动,并使市场竞争趋于均衡,即“在一个确定的价格上买,并在一个不确定的价格上卖”。这一类的套利活动无须涉及生产,也未必要吸收企业家个人的资金,因此,企业家不是生产者,也不是资本家,而是在市场中深谋远虑、敢冒风险的那些人。归结起来说,坎芾隆所说的企业家,就是把市场中的不确定性纳入经济决策,并利用这些不确定性获利的人。这些人在市场上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他认为,经济分析需要处理的正是企业家的这一经济功能,而不是其个人特质。  坎蒂隆的研究深化了人们对市场经济运行的认识,其学术风格对于18世纪的法国重农学派经济分析传统有着深远的影响。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法国经济学家对企业家的重视程度远远超出了他们的英国同行。这100年里法国学界代表人物包括魁奈(Quesnay)、博多(Baudeau)、杜尔阁(Turgot)以及萨伊(Say)等。  重农学派笃信自然法则,强调农业的首要地位。作为该学派的知识领袖,魁奈对企业家的理解当然也不会超越农业领域。在其代表作《经济表》中,魁奈把企业家定义为大规模农场的经营者,他“运用智力和财富管理他的农场”(Quesnay,1888)。这一定义抓住了企业家的某些重要特性(智力和财富),但是却忽略了企业家作为工业和服务业的领导者和创新者的职能,有失一般性。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体制转轨视角下的企业家精神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