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工作局经济学部工作室 编 页数:369 字数:397000
内容概要
《学部委员与荣誉学部委员文集2011》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工作局经济学部工作室编著,收录全部学部委员和部分荣誉学部委员上一年度公开发表的代表性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原则上每人1—2篇。本文集共收录了研究报告和论文38篇,总体上按照两个部分排列,供相关读者阅读学习。
书籍目录
学部委员
“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经验与针对性
中国经济靠什么打破减速“魔咒”?
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直接税:中国的现实格局与改革趋向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财税的责任与压力
论民生的经济学性质
资源约束与中国工业化道路
影子银行体系:创新的源泉、监管的重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抓住战略机遇期的关键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石
关于国富、民富和共同富裕问题的一些思考
2011年和“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分析
建设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
论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
“中等收人陷阱”的人口城市化视角
通货膨胀、劳动力市场与工资率走势
正确处理速度、结构、物价的关系
把科学发展的主题贯穿“十二五”发展始终
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及其中国化问题
中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新战略
——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中国化探索
调整国民收人分配格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解读苏南》序言
改革需要顶层设计,更需顶层推动
转方式调结构是避开“中等收入陷阱”的正确选择
提高生产率仍是根本问题
重视研究高增长行业的规律性
包容性发展与社会公平政策选择
应对极端贫困和边缘化:来自中国农村的经验
荣誉学部委员
中国区域经济的演进与前瞻
必须坚持“唯生产力论”
——对“论社会主义生产力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一文的商榷意见
对“国进民退”问题之我见
建立发展环境健康管理学
我国的环境保护转型
我国通货生态险象丛生
——试析我国复合型通胀的成因与对策
划清信息与知识的界线分别研究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
经济学人的探索和转型
中长期发展规划借鉴国际经验的问题
——解读《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和转型:国际视角的思考与建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第一,正确分析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是发展变化的,它和经济发展阶段密切联系,并与之相适应。如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问题,根据工业化的规律和历史经验,在不同的工业化阶段,一、二、三产业的比重是不断变化的。在农业经济时代,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所占比重较大。随着工业化的进展,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工业流动,一产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逐步降低,二产的比重逐步增加,直至占主体地位。全面实现工业化后,生产要素加速向三产流动,三产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增加并逐步取代二产的主体地位。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农业的比重会进一步降低,第二产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有很大潜力。只有了解这种发展规律和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才能提出切合实际的具体目标。又比如工业内部的结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工业化程度低,日用工业品十分短缺,当时调整产业结构的最重要任务就是调整轻重工业结构。经过努力,轻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43%上升到1985年的47.4%,之后的十多年,轻重工业的比重分别在50%左右波动,基本保持了协调发展的态势。到20世纪末,由于消费升级和基础工业的发展,我国的工业结构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重化工业发展趋势,重工业的比重比改革开放前还要高。这虽然有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等因素的影响,但绝不意味着当前这种轻重工业的比重就是完全合理的,如高耗能工业发展快、出口高速增长等都是可以避免的。 第二,要充分考虑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整体上看,当前我国已进人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但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据我们研究,全国有7个省、直辖市已实现了工业化或进人工业化后期阶段;有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有13个省、自治区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各地所处的工业化阶段不同,对产业结构的要求也不同,面临的任务也有所区别。对于已经实现工业化和处于工业化发展后期阶段的地区,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对于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的地区,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工业化的进程。因此,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一样,也有一个梯度转移的过程。而且有少数地区并不一定非要经过工业化的全过程,如海南、西藏等。总之,产业结构的调整不能搞“一刀切”,各地应实行共同而有区别的政策。此外,还要考虑各地区资源禀赋的特点,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各自的产业特点。在全国和省、直辖市与自治区一级,要强调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对于省级以下地区,则要强调发挥自身优势,突出特色产业发展,以减少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
编辑推荐
《学部委员与荣誉学部委员文集(2011)》是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