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作者:刘润秋 页数:271 字数:350000
内容概要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研究:基于利益协调的视角》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利益协调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研究”(09XJY015)的成果,从利益协调这一新视角入手,立足于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中国现实国情,构建了“利益协调型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提出了基于利益协调的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设计的目标、实现机制、基本手段和实现路径,条分缕析,层层推进,深入研究了中国当前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并得出了系统性的政策建议。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研究:基于利益协调的视角》主要内容包括:制约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根本障碍是利益失衡。农村土地流转中多元化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十分严重,给国家带来了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各方面的巨大风险。必须构建利益协调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在坚持“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秉承农村土地流转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联动的原则,公平与效率统一的原则,分类指导与和谐推进的原则,建立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分享机制、利益调控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采取区域实现、分类实现和特殊实现三条路径实现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利益协调。
作者简介
刘润秋,博士,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大学青年学术人才。主要学术和社会兼职: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成都市温江区、锦江区政府科技顾问团顾问,四川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土地经济学、住房保障、房地产经营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
科研及获奖情况: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论文11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4篇。主持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3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一般项目1项。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报告20余份,研究成果多次被各级政府部门采纳。获各类奖励10余项,其中包括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利益协调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研究”结题时被鉴定为
“优秀”,成果被《人民论坛》“国家社科基金专栏”和《社会科学报》等学术刊物予以介绍和刊载。
书籍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重点与难点
1.4.3 主要内容
1.5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利益协调及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理论基础和国际经验
2.1 马克思主义利益协调的思想渊源及理论基础
2.1.1 德国古典哲学的利益协调思想
2.1.2 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的利益协调思想
2.1.3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利益协调思想
2.1.4 马克思恩格斯的利益协调思想
2.1.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利益协调思想
2.2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相关理论
2.2.1 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及所有制理论
2.2.2 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及其他相关理论
2.2.3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比较
2.3 相关国家及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国际经验借鉴
2.3.1 美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经验和教训
2.3.2 “日韩台”农村土地流转的经验和教训
2.3.3 法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经验和教训
第3章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历史演变和现实情况
3.1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历史变迁
3.1.1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自由流转阶段(1949-1955年)
3.1.2 集体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禁止流转阶段(1956~1977年)
3.1.3 土地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地下流转阶段(1978-1983年)
3.1.4 土地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自发流转阶段(1984-2007年)
3.1.5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基础上的规范流转阶段(2008年至今)
3.2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现状
3.2.1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运行现状的总体分析
3.2.2 中国各地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
3.2.3 关于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创新模式的争鸣及原因
3.3 中国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3.3.1 土地产权不明晰
3.3.2 政策法规不明确
3.3.3 流转程序不规范
3.3.4 流转市场不成熟
3.3.5 配套制度不完善
3.4 制约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根本障碍:利益失衡
3.4.1 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户与农村集体的利益矛盾
3.4.2 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户与租地业主的利益矛盾
3.4.3 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户与地方政府的利益矛盾
3.4.4 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户与中央政府的利益矛盾
3.4.5 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利益矛盾
3.4.6 农村土地流转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矛盾
3.4.7 农村土地流转中地方政府与农村集体之间的利益矛盾
3.4.8 农村土地流转中政府与租地业主之间的利益矛盾
3.5 农村土地流转中利益失衡带来的风险分析
3.5.1 农村土地流转中利益失衡带来的经济风险
3.5.2 农村土地流转中利益失衡带来的政治风险
3.5.3 农村土地流转中利益失衡带来的社会风险
3.5.4 农村土地流转中利益失衡带来的生态风险
第4章 基于利益协调的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设计
4.1 基于利益协调的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设计的特点
4.1.1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中利益协调的市场性
……
第5章 利益协调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实现路径
第6章 利益协调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配套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附录: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后记
章节摘录
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包括制度变迁的主体(包括组织、个人或国家)、制度变迁的源泉及适应效率等多种因素。制度变迁的关键是有效组织,组织是否有效关键是看组织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制度变迁的源泉是相对价格的变化(包括劳动和土地等要素价格比率的变化、信息成本的变化、技术的变化等)和偏好的变化。制度变迁意味着社会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相对价格和偏好的变化会改变制度变迁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当预期收益大于成本时,制度均衡就有可能被打破,制度变化就会产生。适应效率是制度变迁内在机制的构成要素之一,它来自于有效的制度。有效制度能够为组织提供一种创新机制,能够分担组织创新的风险和保护产权。 诺思的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理论是他对新制度经济学的一大贡献。诺思提出,在制度变迁中,和技术演变过程相似,同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条路径,其既定方向就会在今后的发展中自我强化,正确的方向会继续良性循环,错误的方向会继续恶性下滑,只有引入外生变量或者依靠政权变化,才能扭转这种路径依赖。路径依赖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是利益因素,一旦某种制度形成之后,既得利益集团会千方百计巩固现有制度,阻碍制度改革,使得制度变迁在路径依赖的作用下成为“修修补补”的游戏。我国这种处于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国家,需要不断解决“路径依赖”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建立了一系列关于制度变迁的模型,其中比较著名的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现的制度变迁。①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优点是最有效率,缺点是面临外部效果和“搭便车”问题。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优势是能以最短时间和最快速度推进制度变迁,以强制力和“暴力潜能”等优势降低制度变迁成本,其缺点是受到统治者的偏好和有限理性、官僚政治、意识形态刚性、集团利益冲突、社科知识局限及国家生存危机等因素制约。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在现实中往往交替进行,共同推动社会制度变迁。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