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作者:王永兴 页数:183
Tag标签:无
前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下经济问题的研究逐渐受到国外学者的关注,我国学者也在80年代末期开始跟进此项研究。然而从时间跨度上看,地下经济问题对我国乃至世界而言都是一个新兴课题,而这一问题之所以引起各国学者和政府的关注,首要的原因在于其应用价值,这一课题的研究对各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具有特殊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理论意义上看,经济系统的复杂性随着全球化、信息化而迅速提高,一些经济理论的缺陷日益凸显,而地下经济研究从独特的角度解释了某些理论解释力下降的原因,即该理论依赖的数据本身可能出现了问题,地下经济的研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支撑一些经济理论的发展,同时地下经济研究本身就应视作是经济理论的一种进步;从实践意义上看,地下经济的诸多负面影响必然会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力构成挑战,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深化和完善阶段,改革中隐藏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暴露并激化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加入对地下经济变量的考量有助于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政策。 从研究的现状来看,尽管近些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数量迅速增长,但仍远远不能满足各国政府指导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的需求。因此王永兴所著的《中国转型进程中地下经济的演进与治理》一书对于推动我国对地下经济问题的研究具有建设性意义。具体而言,这本专著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研究方法上看,该书充分利用了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同时不拘泥于经济学科本身,而是在研究中注意利用其他社会学科的一些研究方法来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地下经济研究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该研究理论水平的提高。
内容概要
地下经济是处于国家正式统计和监管以外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称,随着我国经济转型进程的不断推进,地下经济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潜在力量,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实践的发展对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地下经济自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隐蔽性特征,这一问题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引起政界和学界的足够重视,进而导致相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均落后于实践发展的需要。因此,对地下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既是提高我国在这一领域学术研究水平的需要,也是指导和提高地下经济治理能力的客观要求。有鉴于此,本书先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总结。然后,以此为基础对我国地下经济的形成机制、实际规模、区域分布、实际影响及其治理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初步构建并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地下经济研究体系。
作者简介
王永兴,1981年2月生,黑龙江省庆安人。1999年考入南开大学经济学系,先后获得经济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南开大学经济学系讲师,主要从事转型经济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近年来在《经济学动态》、《江苏社会科学》、《国际问题研究》、《人文杂志》、《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同时还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6)、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08)的研究工作,是《经济转型的阶段性演化与相对市场化进程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经济转型的阶段性演进与评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转型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等多部教材和学术著作的主要参与者。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以及有待进一步深人研究的方面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二章 地下经济研究综述 第一节 地下经济的概念与分类 一、地下经济的概念界定 二、地下经济的分类 第二节 国外地下经济研究的进展 一、地下经济估测的货币方法 二、地下经济估测的实物方法 三、地下经济估测的调查法 四、地下经济估测方法的新进展 五、地下经济研究的拓展领域 第三节 中国地下经济研究的进展 一、中国地下经济研究的准备阶段(1983~1989) 二、中国地下经济研究的初始阶段(1989~1993) 三、中国地下经济研究的发展阶段(1993~2002) 四、中国地下经济研究的创新阶段(2002至今)第三章 地下经济的形成机制和理论基础探析 第一节 地下经济形成的一般原因 一、制度真空与地下经济的形成 二、税收负担与地下经济的形成 三、腐败、寻租行为与地下经济的形成 四、经济全球化和虚拟化与地下经济的形成 第二节 中国地下经济形成的特殊原因 一、价格双轨制与地下经济的形成 二、国有企业改革与地下经济的形成 三、中国的M型组织形式与地下经济的形成 四、中国的非正规就业与地下经济的形成 五、中国房地产市场非常规发展与地下经济的形成 第三节 探究地下经济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新自由主义与地下经济问题 二、新制度经济学与地下经济问题 三、演化经济学与地下经济问题 四、比较经济学与地下经济问题 五、发展经济学与地下经济问题第四章 对中国地下经济规模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中国地下经济规模估测——一般现金比率模型 一、对现有实证结果的简单回顾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三、模型估计结果的解释及修正 第二节 中国地下经济规模估测——收支差异模型 一、收支差异模型的原理 二、收支差异模型的估计结果及解释 第三节 中国地下经济规模估测——实物投入模型 一、总体电力与能源消耗估测模型 二、盖本塔一米塔估测模型 三、货运量估测模型 第四节 中国地下经济规模估测——多指标多因素(MIMIC)模型 一、多指标多因素(MIMIC)模型的理论准备 二、多指标多因素(MIMIC)模型的变量选择及解释 三、多指标多因素(MIMIC)模型的数据处理和变换 四、多指标多因素(MIMIC)模型的估测结果及解释第五章 地下经济发展的区域比较与国际比较 第一节 中国地下经济发展的区域比较分析 一、中国地下经济发展的区域比较意义和难点 二、中国地下经济发展的区域比较分析 第二节 世界主要经济体地下经济发展比较 一、地下经济国际比较的意义和研究对象分类 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地下经济发展 三、转型国家的地下经济发展 四、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下经济发展第六章 地下经济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 第一节 地下经济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一、地下经济的增长对经济政策制定的影响 二、地下经济的增长对健康社会结构形成以及收入分配的影响 三、地下经济的增长对市场机制的侵蚀 四、地下经济对国家经济安全构成威胁 五、地下经济中腐败与寻租行为的福利和效率损失 第二节 地下经济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正面影响 一、地下经济的反周期特征 二、地下经济对正规经济的补充作用第七章 转型期中国地下经济的治理 第一节 宏观协调机制与地下经济的治理 一、宏观协调机制的内涵及其分类 二、官僚协调机制与地下经济的治理 三、外源协调机制与地下经济的治理 第二节 中观协调机制与地下经济的治理 一、中观协调机制的内涵 二、中观协调机制与地下经济的治理 第三节 微观协调机制与地下经济的治理 一、微观协调机制的内涵及其分类 二、家庭协调机制与地下经济的治理 三、企业协调机制与地下经济的治理 第四节 潜在协调机制与地下经济的治理 一、潜在协调机制的内涵及其分类 二、自律协调机制与地下经济的治理 三、道德协调机制与地下经济的治理 四、文化协调机制与地下经济的治理参考文献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