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作者:高剑平 等 著 页数:338
前言
当代中国是一个开放的中国,开放的中国不仅要“知己”,也要“知彼”,要了解中国以外的整个世界。《中国一东盟研究丛书》就是为中国人提供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部分——东南亚地区的一个窗口。 “东南亚”是一个特定的地理概念,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同盟国家为了加强对南太平洋反法西斯战争的统一协调与指挥,设立了“东南亚盟军司令部”,统辖范围包括南太平洋群岛和中南半岛陆地的广大地区。 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五国外长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东南亚联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盟成立。到1999年,文莱、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先后加入东盟。至此,东南亚十国全部成为东盟成员。2000年,东帝汶经全民公决从印尼独立出来,成为东南亚最年轻的国家。目前,东帝汶尚未加入东盟。 中国人过去称东南亚地区为“南洋”。鸦片战争以后至新中国建立以前,许多中国人特别是沿海地区的中国人背井离乡,漂洋过海,远赴南洋谋生和发展,俗称“走南洋”。这是中国人走向世界、侨居海外的较早的一部分人,东南亚地区也成为世界上华人华侨最集中居住的地区之一。他们给东南亚地区带去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先进技术,也给中国带回了许多新鲜事物,如玉米、红薯、烟草等农作物就是通过华侨从东南亚传播到中国的。
内容概要
中国人过去称东南亚地区为“南洋”。鸦片战争以后至新中国建立以前,许多中国人特别是沿海地区的中国人背井离乡,漂洋过海,远赴南洋谋生和发展,俗称“走南洋”。这是中国人走向世界、侨居海外的较早的一部分人,东南亚地区也成为世界上华人华侨最集中居住的地区之一。他们给东南亚地区带去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先进技术,也给中国带回了许多新鲜事物,如玉米、红薯、烟草等农作物就是通过华侨从东南亚传播到中国的。
作者简介
高剑平,湖南祁东人,哲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广西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经济学与科学技术哲学。已出版著作《科学理性论》,在国家级或省级专业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并荣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两次。现在广西民族大学从事区域经济、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书籍目录
导言一、时代的呼唤二、研究内容三、研究方法第一章 “两廊一圈”概念的提出及区域的界定一、“两廊一圈”概念的形成二、“两廊一圈”区域的界定第二章 “两廊一圈”的地理概况与资源禀赋一、“东廊”:“南宁-河内-海防”经济走廊二、“西廊”:“昆明-老街-河内-海防-广宁经济走廊三、“一圈”——“环北部湾经济圈第三章 “两廊一圈”: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及动因一、“两廊一圈”:国际大环境二、“两廊一圈”:中越双方各自国内经济环境三、“两廊一圈”:中越双方根本利益一致第四章 “两廊一圈”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根据一、生产力空间布局:经典作家的区域经济思想二、资本扩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三、遵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第五章 “两廊一圈”的空间经济学理论根据一、国际贸易与区际分工问题理论二、空间经济学理论三、“两廊一圈”:比较优势理论与空间经济学理论的具体运用第六章 “两廊一圈”空间结构重组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一、区域空间结构重组:“两廊一圈”的理论基础二、“两廊一圈”:空间结构及其惯性三、“两廊一圈”:区域发展与区域空间结构的相互关系四、“两廊一圈”:空间区域结构的三大关系及其发展顺序第七章 “两廊一圈”: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动力机制一、“两廊一圈”: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外部动力二、“两廊一圈”: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内生动力三、实证分析:“西廊”空间重组动力——发展目标、创新举措与空间依托第八章 “两廊一圈”:空间结构重组的实现一、点、线、面:区域空间结构重组要素二、要素优化:空间结构重组的内容三、“两廊一圈”:空间结构重组的实现四、“同、通、共”:“两廊一圈”实现的具体路径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1.中国一东盟经济合作的国际区域背景 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订了《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这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面积约140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8亿,国内生产总值近3万亿美元和贸易总量2万亿美元的经济区。它是继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后的又一世界重要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内容有:减让货物贸易关税;逐步取消非关税壁垒,简化和协调关税程序;采取有效的贸易便捷化措施,简化海关程序和制定相互认证安排;逐步实现涵盖众多部门的服务贸易自由化;给予东盟新成员国特殊和差别待遇及政策措施的灵活性;扩大中国与东盟在金融、旅游、投资、农业、人力资源开发、中小企业、产业合作、知识产权、环境保护、林业及产品、能源及次区域开发等领域的合作。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展顺利。2003年10月1日,中泰两国在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率先实施了水果和蔬菜产品的零关税,迈出了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实质性的第一步。2004年1月1日,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的“早期收获”计划全面实施,中国对来自东盟的500多种产品(主要是农产品)降税,2006年将农产品的关税降到零。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该研究具有“以实际区域合作战略来验证空间经济学理论、以空间经济学理论来解说实际区域合作战略”的双重意义,既有推进一系列空间经济学理论发展的价值,又有深入分析“两廊一圈”这项区域合作战略的价值。 ——李欣广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硕士生导师,广西大学商学院教授 该研究对“两廊一圈”的动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其运用马克思资本扩张理论和空间经济学的集聚理论所进行的深层动力论证,是该研究的创新点,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该研究对“两廊一圈”的动力机制、实现模式、发展顺序、实现路径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罗运贵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术论坛》杂志主编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该研究还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济哲学、空间经济学的角度探析了构建“两廊一圈”的根据及相应的操作路径。在我们倡导理论研究应该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背景下,该研究很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卜祥记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该研究对发展中越两国的经济,尤其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提升北部湾地区的国际竞争力,贯彻我国“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维护中国在南中国海的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空白。 —— 徐大建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该研究一是富有创新意义地思考了“两廊一圈”的经济发展优势,从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考量了广西、云南在地理资源、工业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的开发和配置问题:二是考量了广西、云南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中所展现的中国华南、中南、西南联动发展的战略问题,具有较好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张雄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运用马克思资本扩张理论对“两廊一圈”所进行的深层动力论证是该研究的学术闪光点:其对发展我国西南地区和越南北部地区的经济,提升北部湾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维护我国在南中国海的权益等都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是一部优秀的博士后出站报告。 ——鲁品越国务完特殊津贴专家、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