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范式转变视角下的企业的动态能力

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作者:尹丽萍  页数:222  

内容概要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源自战略管理领域的一个基本问题——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研究。与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产生的外生理论不同,企业竞争优势的内生理论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在于企业所拥有的异质性资源和企业运用资源的“核心能力”。但是,内生理论在解释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时忽略了环境的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资源和能力的刚性。为此,研究者在弥补上述理论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态能力理论。  《技术范式转变视角下的企业的动态能力:一个整合框架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技术范式转变这一重要的环境变量而展开的动态能力研究。首先,对动态能力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回顾,分析了现有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的现状和不足。其次,在充分借鉴国外学者有关动态能力的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战略过程研究的方法。构建了一个动态能力的双过程——两阶段的扩展模型,并从动态能力的战略过程维度和组织过程维度深入分析和探讨了企业改变资源基础的战略和组织惯例。最后,对所构建的理论模型进行了深度的案例研究。  《技术范式转变视角下的企业的动态能力:一个整合框架的研究》的研究填补了我国在技术范式转变背景下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研究方面的空白,为面临技术战略转型的高技术企业提供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

作者简介

  尹丽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1987年毕业于河南洛阳工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北京经济学院,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的技术创新与战略管理、高技术企业的投融资管理。著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工商管理学》等著作,并在《经济管理》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书籍目录

1 导论1.1 研究背景1.1.1 实践背景1.1.2 理论背景1.2 本书研究的问题1.3 主要概念的界定1.3.1 技术范式的概念1.3.2 动态能力的概念1.3.3 惯例的概念1.4 本书的研究方法1.5 本书的研究内容和逻辑框架1.5.1 本书的研究内容1.5.2 本书研究的逻辑框架1.6 本书的创新点2 企业动态能力研究的文献综述2.1 对企业能力本质的认识过程2.1.1 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企业理论2.1.2 奈特的不确定性的思想2.1.3 西蒙的有限理性思想2.1.4 企业的契约理论2.1.5 产业组织理论2.1.6 演化经济学中的企业理论2.1.7 企业成长理论2.2 资源基础观的企业理论2.2.1 资源基础观的企业理论的提出2.2.2 资源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基础2.2.3 资源基础观的企业理论贡献与局限2.3 企业的核心能力理论2.3.1 核心能力的概念2.3.2 资源与能力的区别2.3.3 核心能力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2.4 动态能力理论2.4.1 动态能力的概念描述2.4.2 动态能力理论的主要内容2.4.3 核心能力理论与动态能力理论的比较2.4.4 动态能力与经济租金创造2.4.5 对现有动态能力研究的评价3 技术范式转变——突破性创新过程3.1 引言3.2 企业的创新过程3.2.1 渐进性创新3.2.2 突破性创新3.2.3 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的比较3.3 突破性创新的一般过程3.3.1 企业的突破性创新流程3.3.2 突破性创新的破坏程度3.4 突破性创新的破坏路径3.4.1 新市场破坏3.4.2 低端破坏3.4.3 高端破坏3.4.4 破坏路径的比较3.5 技术演化的周期模型3.5.1 技术演化的社会过程3.5.2 技术演化中的技术变异3.5.3 技术演化中的主导设计4 企业动态能力的理论框架构建4.1 企业动态能力的概念界定4.2 企业动态能力的相关理论模型4.2.1 技术范式转变期资源能力——零阶能力的演化模型4.2.2 技术范式转换期的动态能力——一阶能力的相关模型4.3 企业动态能力的两阶段一双过程的扩展模型的构建5 动态能力——战略过程维度5.1 突破性技术变异的搜寻5.1.1 技术变异的搜寻方式5.1.2 技术变异的识别、评估5.2 企业能力的重构机制5.2.1 能力重构的演化机制5.2.2 能力重构的替代机制5.2.3 能力重构的转变机制5.2.4.能力重构的成本、风险5.3 能力重构机制的选择5.3.1 技术变化的性质对能力重构机制选择的影响5.3.2 在位者的能力性质对能力重构机制选择的影响5.3.3 能力差距对能力重构机制的影响5.4 技术范式转换中企业两种战略制定模式的平衡6 动态能力——组织过程维度6.1 领导模式和过程6.1.1 领导模式6.1.2 领导角色与转变过程的匹配6.2 组织结构模式6.2.1 “超文本”组织6.2.2 虚拟网络组织6.2.3 蜂窝型组织6.3 技术范式转变中的组织文化6.3.1 组织文化的基本模型6.3.2 组织成长过程中的文化周期7 LKJT公司的案例实证研究7.1 LKJT公司的动态能力的案例实证分析7.1.1 LKJT公司的发展背景7.1.2 LKJT公司的转型之困7.1.3 LKJT公司的战略转型7.2 LKJT公司动态能力的双过程一两阶段模型的分析7.2.1 LKJT公司零阶能力变化过程的分析7.2.2 LKJT公司一阶动态能力的两阶段分析7.3 结论:观点与启示8 结论与展望8.1 本书的主要研究结论8.2 研究结果的意义8.3 未来研究展望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如果说新古典经济学是研究“存在”的经济学,那么,演化经济学就是研究“生成”的经济学。它可以被定义为对经济系统中新奇的创生、传播和由此所导致的结构转变进行研究的科学。演化经济学区别于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根本性的内容是强调新奇的出现,它的不同分支都将创新置于核心地位,并确实或多或少地都赞同新奇在经济变迁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演化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系统的历时转变,它对社会经济演化的完整分析框架由三种机制构成:遗传、变异和选择,其解释、考虑了人类经济活动的特定方面,其企业理论主要存在两个层面的企业研究:一个是系统发生的企业研究;另一个是个体发生的企业研究。前者在本质上是一种群体思想,主要是从企业群体或产业层面上分析企业行为,没有代表性企业,只有不同企业的分布。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纳尔逊和温特(1982)所做的工作。在演化经济学企业理论发展的中后期,研究重点逐渐转向了对个体发生的研究,通过更多地关注单个企业成长的演化过程,来理解企业间重要差异产生的原因。这一层面的研究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组织学习方法;另一种是能力方法。组织学习方法以过程导向研究为主,借鉴了组织行为学的很多研究成果,集中关注个体学习的合作以及组织的知识如何从这些学习过程的交互作用中产生。能力方法则更为关注学习过程的结果,主要从知识的意会性、社会性、路径依赖性和互补性特征人手,来解释企业的异质性,并在战略管理领域中广泛应用于理解企业竞争优势的产生和维持问题。总之,在演化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中,企业是一个知识(能力)的储存库,通过应用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行为规则,知识得以产生、复制和增长。知识具有社会性、意会性和路径依赖性,它使得一个企业从根本上区别于其他企业。当企业的知识存量具有较高的效率时,就可以在产品市场上产生租金,进而创造竞争优势。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技术范式转变视角下的企业的动态能力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