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作者:许金叶 页数:226
前言
在中国近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历程中,千百万时代弄潮儿“摸着石头”趟过了溪流,跨越了江河,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艰难探索,中国的经济学人也在其中。伴随着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国经济学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其中尤以中青年学者表现最为活跃,成果丰硕。他们对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和现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在紧密联系实际问题的理论研究中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方法、新理论,其中不乏具有很高学术水平和实际应用价值的优秀作品。 经济管理出版社决定选择在学术上勇于探索,有所创新,又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中青年经济学人的学术专著,结集出版“当代中国中青年经济学人文库”丛书。丛书的作者主要来自中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受过系统的经济学专业训练,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能够敏感和准确地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能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当代中国中青年经济学人文库”丛书为中国中青年经济学人提供了一个发展成果的园地,构建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更广泛地向社会展示和传播,为学界所分享。 “当代中国中青年经济学人文库”丛书是中国中青年经济学人立足中国实际国情,研究关系国家发展的重大经济理论问题的优秀成果集萃。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蓬勃发展,全世界经济学人都高度关注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中国经济所具有的巨大规模、深厚历史和高度丰富性,为世界经济学界提供了千载难逢的理想样本。中国中青年经济学人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研究和分析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取得了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成果。
内容概要
本书以信息经济为背景,从企业网络管理会计角度,揭示“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现象,深入分析了产生该现象的根源并提出解决的方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发现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着“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的现象:自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信息技术投资未能获得期望生产率,一般称之为旧“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现象;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虽然信息技术投资能够提高生产率,但是企业信息技术投资水平并没有因此而提高,相反却是远远不足,一般称之为新“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现象。许多学者认为,这种现象表明信息技术投资与生产率之间存在真正两难的矛盾,也就是“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但本书认为,信息技术投资与生产率之间只是存在表面上的矛盾,并不存在真正两难的矛盾。人们之所以误把“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当做“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是因为这些研究存在着认识基础上的局限:应用工业经济上的理论或认识来分析信息经济中的问题。 通过深入的分析,本书揭示了“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产生的三个主要原因:一是信息技术投资的经济运行规律:信息技术投资的相互依存整体性、外部正效应陛、经济规模性、生产率指标测度的局限性、信息工作的内涵加深与外延扩大、网络是个“公共资源性质”的信息生产与交流平台。二是企业IT治理不到位:①信息技术投资是信息技术与企业业务融合基础上的具有系统风险的活动;②企业信息技术投资改变企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③IT治理缺位直接导致“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的产生。三是信息技术投资管理不到位:①未能按企业管理会计网络化的运行规则进行信息技术投资;②基于计算机的管理会计尚未能实现与其他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③信息技术投资缺少整体性、兼容性、共享性;④缺少对信息技术投资所影响的个人利益关系的协调;⑤信息技术投资缺少与企业经营战略的整合和配套的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企业组织结构变革。 为了解决由于企业信息技术投资管理不善而导致企业信息技术投资效益低下的问题,本书提出“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的微观方法(一)——以构建基于企业资源有效配置与充分利用的信号机制(管理会计)为核心的IT治理模式的思路:本书认同马克思以及杨小凯、杨瑞龙、周业安与刘刚的企业性质两重性理论。在吸收杨瑞龙、周业安与刘刚的生产性企业理论与契约性企业理论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借鉴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团队生产的度量问题,提出基于企业资源有效配置、充分利用的信号机制(管理会计)基础上的企业性质理论。在此基础上,本书从IT治理的目标、性质、内容框架、标准等范畴提出构建基于企业资源有效配置与充分利用的信号机制(管理会计)为核心的IT治理模式的思路:IT治理的目标不仅是解决收入分配(平等)问题,而且是解决价值创造(效率)问题;IT治理的性质不仅是静态的制度结构,而且是动态的管理结构;IT治理的内容不仅是基于IT技术上的控制导向型制度体系,而且是基于IT与业务融合基础上的风险导向型管理体系;IT治理的标准不仅是帕累托效率标准,而且是卡尔多一希克斯效率标准。 本书提出解决“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的微观方法(二)——以网络管理会计为主线的集成管理:以构建企业网络管理会计为主线,把企业信息技术投资融入到整个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当中,对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要素进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集成管理,尤其是以构建企业网络管理会计为主线的信息技术投资与企业经营战略、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集成管理。 为了解决由于信息技术投资的经济运行规律而导致企业不愿意单方进行信息技术投资的问题,本书提出解决“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的配套方法一企业间基于网络信任为基础的共同治理:应推行以企业间网络信任机制建设为核心,市场机制和科层机制相配合,贯穿网络信任的产生、发展与维护的整个过程的多主体、多方位、多手段的共同治理,从而实现基于自我利益基础上的企业集体信息技术投资。
作者简介
许金叶,1968年出生,福建莆田人,管理学博士(管理会计方向),中国注册会计师、中国注册评估师,副教授,现任教于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主要编著有《管理会计》,发表论文30篇,主要研究领域: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基于IT平台基础上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书籍目录
导言 一、研究动因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四、主要贡献第一章 “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的现象及其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产生的背景 (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呈现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投资 (二)生产率的提高:信息技术投资的前提 二、“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的现象 (一)旧“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的现象 (二)新“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的现象 三、“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的实质是表面的矛盾还是两难的矛盾 (二)“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三)如何解决“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 四、本章 小结第二章 “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的根源 一、“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论断的认识局限与逻辑缺憾 (一)“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论断的认识局限 (二)“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论断的逻辑缺憾 二、信息技术投资经济运行规律的原因 (一)企业信息技术投资的外部效应 (二)企业信息技术投资的相互依存整体性 (三)企业信息技术投资效果的经济规模性 (四)信息工作的内涵加深、外延扩大 (五)网络是个具有“公共资源性质”的信息生产、交流平台 (六)信息经济的互克性原理与企业信息技术投资效果的度量不准确性 三、信息技术投资治理与管理不到位的原因 (一)未能按企业管理会计网络化的运行规律进行信息技术投资 (二)基于计算机的管理会计尚未能实现与其他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 (三)“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的IT治理缺位 (四)技术投资管理不到位 (五)非技术投资管理不到位 四、本章 小结第三章 解决“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的微观方法(一) 一、基于企业资源有效配置与充分利用的信号机制(管理会计)基础上的企业性质理论:企业IT治理的理论基础 (一)企业理论需要解释的问题 (二)信号机制的缺失与取向:企业理论的一个研究评述 (三)企业资源配置与充分利用的信号机制:企业理论突破的核心问题 ……第四章 解决“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的微观方法(二)第五章 解决“信息技术生产玄佯谬”的配套方法第六章 启示与尚需研究的问题附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的现象及其需要解决的问题 人们的认识始于对事物现象的把握。人们对“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的认识也始于对信息化过程中信息技术投资与生产率之间的矛盾现象的发现,分别为旧“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现象和新“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现象。本章在介绍“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产生的背景基础上,阐述了“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的现象,并指出“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需要解释的问题,从而为后面各章提供探讨的前提。 一、“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产生的背景 正如导言中所提到的,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学者才开始关注“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并且从那时开始,西方学者花费大量社会资源来研究“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因为“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的产生具有坚实的经济背景:一方面是因为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呈现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投资;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资源的稀缺,信息技术投资的前提是信息技术投资生产率的提高。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