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3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作者:墨川 页数:181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是一段盛世下的传奇故事; 这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民族之歌; 他来自东方, 他从丝路而来; 他用理想和信念塑就了那个时代的灵魂; 他用自己的故事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们; 他的名字,叫玄奘。 在中国的历史上,没有哪一个人,能够超越真实成为老幼皆知的神话形象;没有哪一个人,能够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对一个时代的文化和外交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没有哪一个人,能够用一种精神,让自己的名字传遍整个亚洲,千百年来受人尊敬和膜拜。 他,就是玄奘,一位来自东土大唐的僧人; 他,没有高超的本领,没有过人的权势,却做到了侠客和君王们难以做到的事; 他,没有太多的野心,没有太多的索求,只想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个心愿……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明全盛的顶点,也是中外文化交流最为辉煌的时期,从玄奘身上,我们不但看到了大气、开放、勇于进取的大唐精神,还能深切体验到:什么才是一位学者,什么才是一个人追求的最高境界。玄奘是追求者,也是使者,他用自己的双足,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开创出一条从中国经西域、中亚,到印度全境的文化之路。他谦逊务实、孜孜不倦、临危不惧、胸襟开阔,以海纳百川、百折不挠的姿态追求真理,成为了那个时代里最伟大的佛学家、思想家、旅行家、翻译家、外交家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坚毅勇敢、诚实谦虚、勇于探索的伟大精神。玄奘的思想和行为是东亚文明的精华所在,玄奘西行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早已超越了时间、地域和宗教的界限,成为整个亚洲甚至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一千三百多年前,玄奘用他的行动和精神昭示着一个伟大盛世的到来;一千三百多年后,他的精神对于每一个正在奋斗着的人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何确立人生的目标,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如何在行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如何让自己少一个敌人,多一个朋友……危急时刻,是挺身而出,还是委曲求全;面对诱惑,是坐享其成,还是坚持信念?
内容概要
唐玄奘,中华民族历史上极其光辉灿烂的伟大人物,四大名著《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他既是一个出生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柔弱僧人,亦是一个妇孺皆知的神话人物。玄奘著名的西行之旅,历时十九年,途经十几个国家,跋涉十万余里。他历经千难万险求取真经、回归故国的真实经历,让千千万万的后人钦佩与惊叹。 本书以玄奘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为线索,通过解读玄奘西行之旅的曲折经历及其相关历史事件,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玄奘形象。他在充满艰险的西行之旅中,所彰显出的坚强的意志、明确的信念、不屈的人格、精深的知识、优秀的团队意识和不求名利的品格,正是他取得圆满人生的关键。 本书在传统励志风格上进行创新融入了历史、人文元素,通过阅读本书,我们的当代青年人与现代管理者都可以从中找到激励自我、成长完善、迈向成功的能量与动力。
作者简介
墨川,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本科毕业。自2000年开始潜心文学创作,近年有多部原创小说发布于网络,受到诸多读者、网友热捧,赞其才思、文风卓尔。曾在北京创景传媒公司担任首席策划5年,具有丰富的市场策划经验及超过200万字的撰稿经验;现为职业撰稿人、媒体策划人、《扬子体育》特约足球评论员。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进退由心,大德之境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第三章 无权无势,也能成为命运的强者第四章 将“倔”进行到底第五章 不抛弃,不放弃!第六章 无须畏惧貌似强大的对手第七章 因势利导,谋事、成事皆在人第八章 勇气和信念是前进的自驱力第九章 人生无常,唯有把握当下第十章 学海无涯,自胜为疆第十一章 胜任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色第十二章 圆满人生,职业成就事业后记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进退由心,大德之境 这一天,是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的正月二十四日,宰相房玄龄如同往常一样早早起床,穿戴整齐,准备处理从庞大帝国各地发来长安的纷乱庞杂的政务。从秦王入关到玄武门之变,从贞观改元到官拜司空,房玄龄一直是唐太宗的左膀右臂和股肱之臣。辽东战事将来,唐太宗集全国兵力、财力于东都洛阳,把西京长安和整个帝国的大后方都交给了自己——圣君之名,知遇之恩,作为一名老臣,六十六岁的房玄龄每一天都不敢懈怠,兢兢业业地做好臣子的本分,把朝政打理得井井有条。 贞观一朝名臣辈出,然而不论刚直如魏徵、多谋如杜如晦、权变如长孙无忌,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让人诟病之处,唯有房玄龄,始终以一种低调沉稳、周全谨慎的姿态妥善地处理着大大小小的麻烦事,巧妙而不动声色地平衡着朝中各派势力,堪称人臣典范。 尽管如此,这位大唐帝国宰相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却是惧内和吃醋的故事: 相传唐太宗当上皇帝后不久,为了奖励那些对自己忠心耿耿、屡建功勋的大臣们,就突发奇想要为他们纳妾,刚刚当上宰相的房玄龄也在其中。可房夫人却是出了名的河东狮子,仗着出身显赫硬是不给唐太宗面子,根本不让那些女子进门。房玄龄向来惧内,在朝政大事上多有谋略的他面对悍妻竟毫无办法,无奈之下,唐太宗出了奇招,让人给房夫人送去一壶毒酒,让她在毒酒和接纳小妾之中二选其一。不想房夫人性子刚烈无比,宁愿一死也不在皇帝面前低头,端起“毒酒”一饮而尽。当房夫人含泪喝下“毒酒”后,才发现喝下去的不是毒酒,而是一杯浓浓的香醋。从此,吃醋便有了嫉妒之意,房玄龄惧内如斯更是传为一时之美谈。当然房玄龄和房夫人并未因此事而翻脸,唐太宗给了面子,房夫人自然也不再使倔,房玄龄也就战战兢兢地纳了小妾,夫妻之间一如既往地相敬如宾。 以房玄龄的才干和声望,本可在唐太宗不在长安时平静而顺当地辅佐太子李治监国,但是这样的平静并没能维持多久,一件早在计划之中却又突如其来的事情打破了长安城的平静,也让这位久经风雨见惯大阵仗的大唐名相着实操心了一回。 事情来得十分突然,就在房玄龄收拾完毕准备离开府邸进宫去见太子李治的前一刻,他的第二个儿子,也就是娶了唐太宗第十八女高阳公主的房遗爱匆匆赶来告诉自己的父亲,说是那位从印度取经归来的高僧和他的马队已经到了长安城外! 高僧?取经?难道是玄奘? 是的,正是玄奘! 对于这个名字,房玄龄并不陌生,早在贞观十五年的时候,印度摩揭陀国国王曷利失尸罗迭多(即后文中将会提到的戒日王)派使者前来大唐,不但带来了国书和珍贵的礼物,还带来了一个让大唐君臣意想不到的消息——一位名叫玄奘的僧人,跋山涉水、不远万里地离开中原来到印度,不但凭借高深的佛法修为让大乘佛教在印度重新焕发光芒,还以出类拔萃的辩技和人格震动四方,成为全印度最炙手可热的高僧。更令大唐君臣感到振奋的是,这位玄奘法师在游学讲经之余时时不忘故国,处处以大唐子民为荣。 房玄龄记得很清楚,那天唐太宗非常高兴,不但赏赐了戒日王的使者大量财物、派云骑尉梁怀礅随他回访摩揭陀国,还在宴席上详细询问了玄奘法师在印度的种种情况,饶有兴致地倾听着一个外国使者对本国高僧绘声绘色的讲述和发自内心的崇敬。 玄奘这两个字,就是从那时起在大唐君臣心中留下了种子。 两年前,也就是贞观十七年三月,为了巩固大唐对河西的控制、扩大大唐在西域以外的影响力,唐太宗又派行卫尉寺丞李义表为正使、王玄策为副使,随同朝贡返还的印度使节再次出使印度。据史料记载,大唐使团直到贞观十九年正月才到达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今印度比哈尔西南拉杰吉尔),沿途出访了数十个大小国家,直到次年才回国。与此同时,就在这条途经西域、中亚通向印度的崎岖之路的另一个方向,我们伟大的法师一玄奘,正带着他从“西天”取来的真经,执著东行。 “长安……大唐……”他默念着,抬起头,远远望着地平线尽头那座巍峨城池的轮廓。 “我,我回来了……”他像一个回到故乡的游子,眼眶,在那一刻湿润了。 十九年前,那还是贞观元年,刚刚经历了一场政变的关中之地发生饥荒,他混杂在外出求食的流民队伍里,开始了自己的西行之路;十九年后,这个崭新的帝国在一位英明君主的治理下呈现出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佛日轮回,他做到了,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带着曾经的誓言和沉甸甸的经书,回到了这片让他魂牵梦萦的土地上。 “法师,我们到了,过了前面的驿站就是长安。”随行的小吏小心翼翼地提醒着,唯恐惊扰了玄奘。在他们眼里,玄奘就是佛法和神迹的化身——能够一个人独自穿越茫茫戈壁,走遍西域、印度数十个国家,十九年矢志不渝求取真经,即便是最聪明的商人和最勇敢的武士,也不一定能够做到,这是怎样的一种信念和力量啊! 在他们眼里,玄奘已不仅仅是一个得道高僧,更是我大唐气象的煌煌象征——只有在我大唐,才能出这般百年难得一见的人物,只有我大唐之人,才能完成这万里取经的旷世之举! 玄奘停了下来,离他不远的地方,是一条结了冰的小河,河边是一排光秃秃的柳树。运送经卷的马队也停了下来,他们只能跟在玄奘身后,玄奘不走,他们就不能挪动半分。 玄奘闭上眼,深吸一口气,那带着泥土芳香的气息,令人沉醉; 他俯下身,双掌触地,缓缓跪倒,朝着帝都的方向——叩首。 “快跪下啊,快叩头,跟着法师,快!”小吏忙不迭地低声喝呼着,马队的随行成员——僧人、官吏、护卫、马夫,齐刷刷跪倒一片。一路行来,玄奘的言行气度已让他们深深折服,他们觉得,能跟随玄奘同行一程,本就是件福泽三代的幸事;他们相信,只有这等非凡的人物,才能在九死一生中完成取经的伟业。 “大唐啊,我回来了……”玄奘默念着,泪已潸然。他仿佛又回到了临近那烂陀寺前的那段时光,近乡情更怯——明明只有咫尺之遥,却再难前进一步。对一个孜孜求学的僧人而言,在佛法圣地那烂陀寺前停下脚步,那是一种虔诚和景仰;对一个时隔十九年方才回到故国的游子而言,在帝都长安前停下脚步,更多的是一种乡愁的凝结和彷徨…… 然而,他不能让别人看见自己的眼泪。 每个人都有两张面孔,一张是自己的,一张是给别人看的;再成功的人内心深处都有柔软的一面。 每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都有着不同的身份,在旁人眼中,玄奘就是神圣和宝相庄严的化身,他代表的是最高的精神境界和大唐的气度,又岂能轻易流露真情! 不过玄奘的低调并没能换来片刻的宁静—一从进入西域的那一刻起,天山南北,从于阗到楼兰,从敦煌到凉州,直到关中腹地的长安,圣僧归来的消息飞一般地传遍了整个大唐西疆。大唐开国迄今二十八年,人们第一次为了一个僧人而奔走相告,第一次不是因为战争的胜利而疯狂。 大地开始颤抖,地平线上出现的不是千军万马,而是从长安城内外蜂拥而至的人群! 玄奘缓缓起身,一脸平静。十九年来,他经历了太多的混乱与变故,处变不惊四个字早已深深地刻在他的心里,没有什么事情能够再让他慌乱、局促,剩下的只是波澜不惊。 小吏紧跟着反应过来,大喊:“快,保护经书,保护法师!”马队很快行动起来,护卫们上马在外,僧人们保护经卷在内,马夫管住马匹,将玄奘护在中央——经书和法师,两样东西,哪一个都不容有失! “什么,玄奘法师已经到了?”素来沉稳的房玄龄听到这个消息后大为吃惊,按照前几日沿途地方官送来的奏报,玄奘法师从敦煌出发,经由凉州入关中,最快也要正月二十五,也就是明天午后才能赶到长安,所有留在长安准备迎接玄奘的官员和一系列盛大的庆典也都被安排在明天。可现在是正月二十四的早上,玄奘一行比预计足足早了一天,这一早到,之前所有的安排全都派不上用场,就算仓促之间用最快的速度组织起来,玄奘法师也很可能已经进了长安! “失职之过,怠慢之罪啊!”裹着厚厚棉衣的房玄龄额角冒出一滴冷汗——迎接玄奘是唐太宗临走前交给自己的最重要的任务,皇帝相信只有自己才能把这件大事做好,做漂亮,做出体面来,可现在呢! 正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变化需要的是随机应变!任何一个事业有所成就的人,不论遇到怎样的突发事件,都必须具备冷静的头脑和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 从这一点上看,房玄龄和玄奘表现得同样出色,有着一名能员应有的镇定与于练——他一面派人通知相关官员和仪仗队伍用最快的速度集结出迎,一面派人飞报弘福寺,让这座与皇家有着密切关系的长安城最大的寺院做好迎接和安置玄奘一行的准备。 急促的马蹄声回荡在长安城的大街上,房玄龄带着随行官员飞奔前往长安西郊,沿途的景象让他们感到无比震惊:整个长安城已经完全沸腾,无数官员和百姓涌上大街,所有人都在朝一个方向赶去,所有人都只在传一件事——玄奘法师到了! “父亲,前面过不去了!”房遗爱从人群中挤到房玄龄跟前,这位与他父亲一般惧内的房家二公子带来了一好一坏两个消息:坏消息是,玄奘的马队被数万百姓堵在西郊,别说进城,就连往前挪一步都不可能;好消息是,围观的百姓越来越多,从现在的情形看,玄奘一行到天黑都进不了城,完全有时间重新组织安排迎接事宜。 房玄龄看了儿子一眼,正所谓知子莫若父,他知道这些消息一定是儿媳妇高阳公主告诉房遗爱的。高阳公主深得唐太宗宠爱,素来交游广阔、胆大妄为,加上信奉佛法,很可能早就派人盯着玄奘的队伍,所以才能在第一时间送来可靠的消息。不过这一好一坏两个消息也很是让人头痛,一旦处理不好,就会造成更大的混乱。甚至威胁到玄奘的安全! “自然奔凑,观礼盈衢;更相蹬践,欲进不得。” 史书用了十六个字来记载当时的情形。面对已经热情得失去理智的围观群众,玄奘让队伍停了下来。停下来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交通堵塞,实在是走不了了;二是身为佛家弟子的玄奘法师,在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本着慈悲为怀的信念。不愿再往前走一步。于是,玄奘一行很快被围观的人群包围。狂热的人群拼命地往里面挤,局面眼看就要失控…… 在这个节骨眼儿上,什么最重要?玄奘的安全最重要! 房玄龄不愧为一代名相,他立刻派出一队精锐士兵赶往围观现场,分开人群,保护玄奘。他没有让手下的官吏和士兵盲目地去驱赶人群,镇压和压制只会让百民对官府产生对抗情绪,让局面变得更加不可控制,他只是派出官吏和士兵在各个城门、驿站、路口。要道维持秩序,慢慢地为马队前进开道,同时也为自己安排迎接事宜腾出时间,然丽闻讯而至的人越来越多,万般无奈下,房玄龄只好让玄奘在军队的护卫下先行住进驿站。 那么,玄奘为什么会比预期早到一天呢?原来,玄奘在到达敦煌后又给朝廷写了一封信,报告自己的行程。这封信被直接送到了正在洛阳筹备对辽东用兵的唐太宗那里。唐太宗看完信后,当即命令留守长安的宰相房玄龄全权处理迎接安置玄奘之事。房玄龄也根据这封信计算出玄奘的行程,进而安排各项事宜。 然而从敦煌到洛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一心面君的玄奘担心赶不上与唐太宗会面,因此在得知唐太宗在洛阳即将亲征辽东的消息后,便加快行程,风尘仆仆地赶往长安,终于抢出了一天的时间。只不过人算不如天算,皇帝没见到,人却被堵在长安西郊。 “这或许也是注定的劫数吧!”玄奘如是想。 不论是在茫茫戈壁,还是面对强盗的威胁;不论是翻越大雪山,还是面对全印度僧人的挑战,玄奘都会把这些难关当做自己佛法修炼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关口。不论这些关口是多么的艰难险恶,他总是要求自己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心静而襟怀坦荡,是他几十年来始终保持的一种心境;这种心境不但能让他在困难和无助中平静下来,也让他能够清楚地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目标又在何方。 就这样,玄奘一行在长安西郊的驿站休息了一天。第二天,也就是贞观十九年的正月二十五,当时世界上最宏伟,也是最繁华的城市——长安,为玄奘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这样的情景在今天并不难看到,任何一位演艺或体育明星的到来都会引来粉丝们的疯狂追捧,然而不论是“超女”、“快男”,还是“好男儿”、“型秀”选手,他们受到的追捧肯定比不上一千三百多年前的玄奘,在当时大唐百姓心中,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真经的玄奘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 玄奘不但是一位有道高僧,更是一位杰出的学者、翻译家、外交家、探险家,他代表的是大唐,象征的是那个时代人们求知不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玄奘一个人的行为,成就了一个帝国的荣耀;玄奘身上所蕴藏着的,是坚毅、坚韧、坚持、坚决的高尚品格。 所以,玄奘完全担得起“万人空巷”的待遇,也说明他得到了大唐官方和民间的双重认可。 把握和创造机会是任何一个政治家必须具备的素质,唐太宗深知,一切个人偏好都要服从政治需要,所以他在《慎所好》中就曾明确指出:“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所以,道教也好,佛教也好,都是被利用与控制的对象。当然,作为唐太宗的左右手,房玄龄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借力打力,亮出了“与民同乐”牌。 把玄奘迎接好有三个好处: 第一,彰显皇帝对玄奘的礼遇,进而安抚那些因地位排在道教之后而不平的佛教高僧们。 第二,辽东开战在即,需要一次振奋人心的事件来鼓舞整个大唐军民的士气。 第三,把玄奘一事办得漂漂亮亮,也能说明唐太宗选他为留守重臣是多么英明的决断。
编辑推荐
解读历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最拼命的旅行家,最成功的留学生,最了不起的语言家的人格魅力! 一千三百多年前,玄奘用他的行动和精神昭示着一个伟大盛世的到来·一千三百多年后,他的精神对于每一个正在奋斗着的人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书以玄奘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为线索,通过解读玄奘西行之旅的曲折经历及其相关历史事件,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玄奘形象。并告诉读者在艰难的人生路上,如何确立人生的目标,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如何在行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如何让自己少一个敌人,多一个朋友……危急时刻,是挺身而出,还是委曲求全·面对诱惑,是坐享其成,还是坚持信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