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利用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一  作者:王静 等著  页数:383  字数:371000  

内容概要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中国土地利用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书汇集了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承担完成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战略研究——土地资源演变态势和问题分析”课题和国土资源大调查区域部署与集成整合课题“土地资源调查监测成果综合分析”的研究成果,本书的基础是近年来作者和合作者研究的心得和成果,有部分内容已以单篇文章的形式公开发表,有相当数量是首次出版。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土地资源禀赋
 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回顾
 第三节 土地资源现状
 第四节 土地市场、土地金融与宏观经济调控
 第五节 土地资源利用问题剖析
 第六节 土地资源利用启示与建议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土地利用战略与政策回顾
 第一节 土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土地利用战略与政策
 第三节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土地利用战略与政策
 第四节 计划经济前期土地利用战略与政策
 第五节 计划经济后期土地利用战略与政策
 第六节 经济体制转型起步时期土地利用战略与政策
 第七节 经济体制转型初期土地利用战略与政策
 第八节 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土地利用战略与政策
 第九节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土地利用战略与政策
 第十节 启示和建议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
 第一节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第二节 1996~2008年全国及重点区域土地利用演变态势
 第三节 土地利用供需分析
 第四节 土地利用存在的关键问题分析
 第五节 启示与建议
第四章 全国及区域农用地质量分析与评价
 第一节 土地质量评价方法
 第二节 农用地质量现状分析
 第三节 农用地质量变化分析
 第四节 耕地流失对耕地质量的影响
 第五节 补充耕地对耕地质量的影响
 第六节 结论
第五章 重点区域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
 第一节 土地集约利用内涵与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重点区域和各省域土地集约利用状况
 第三节 我国重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
 第四节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特征分析
 第五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土地市场和土地金融与宏观经济调控
 第一节 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国际经验借鉴
 第二节 土地利用管理与宏观经济
 第三节 土地市场与宏观调控
 第四节 土地金融与宏观调控
 第五节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建议
 第一节 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顶层设计
 第二节 土地利用热点问题及应对策略
 第三节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地方实践
 第四节 国际前瞻研究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土地  利用战略与政策回顾  第一节土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土地功能和用途  土地具有多种功能,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举了以下功能:①承载空间功能——土地为人类居住、生产和社会活动,如运动和旅游,提供了物质基础;②交流空间功能——土地提供人际交流及其投入和产出物运输空间,并为分散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植物流动提供空间;③生物量生产功能——土地是动植物生命支持系统的基础,通过直接的生物量生产(农、林业)或间接的畜牧业和内陆及近海渔业为人类提供食物、饲料、燃料、木材和其他生物物质;④生物环境功能——它通过提供生物生境和基因储存成为陆地生物多样性的基础;⑤气候调节功能——土地和土地利用是温室气体的来源和储存库,并通过太阳辐射的反射、吸收、转移,地球的水循环成为地球能量平衡的共同决定因素;⑥水文调节功能——土地调节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储存和流动,并影响它们的质量;⑦废弃物和污染净化功能——、土地有接纳、过滤和转化废弃物的功能;⑧存储功能——地下的矿藏和深层水文地质不是土地,但土地是人类所利用的矿产和原料的储存库;⑨历史遗产和档案保存功能——土地是保存人类历史文物和过去气候条件及土地利用信息的介质。  由于土地具备上述多种功能,利用其功能可确定土地用途,以满足人类不同需要。土地的承载和交流空间功能,使其成为人类生活与交流的场地,也是人类生活直接的必需品和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对一切生产部门,又是必需的劳动场所。人类利用其生物量生产功能,可进行农业生产。对于采矿业,土地以其蕴藏油、气、矿石的存储功能,成为采矿业的劳动对象。其气候、水文调节功能和废物、污染控制功能,使得土地又是维持和改善人类生态环境的物质载体。因此,土地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资源,并与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成为四大生产要素之一。  土地不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自动发挥其功能,必须与劳动(包括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技术和物化的劳动——资本)相结合,即便作为自然保护区,也需要人们付出管理的劳动。威廉.配第指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恩格斯进一步解释:“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成财富。”土地所发挥的功能大小体现在与劳动结合后所形成的土地生产力和服务水平方面,单位面积土地与劳动结合后所形成的土地生产力和服务水平即是土地利用效率。土地资源的使用量和利用效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约束条件之一。  二、影响土地资源使用量和利用效率的因素  (一)土地资源的有限性  任何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其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均有一定的组织和配置方式,并按其技术经济特性需要一定的活动范围,即一定面积的土地;I司时一定地块的面积也对其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组织、生产规模和经营管理产生一定影响。在农业生产中,土地不但作为劳动基地,而且还作为生产工具发挥作用。农业产量首先决定于可受光照面积大小,而土地面积大小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整个农业生产和各个农业企业的生产规模。使用较大面积土地的农业企业能够使用效率更高的大型农具,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土地面积大小又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农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适宜或可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可利用土地面积是任何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资源。  土地首先是自然历史的产物。除了海滩淤涨和小规模的人工填海造地以外,人类难以大规模地“制造”土地,土地总面积在短期内可视为固定不变常量。在土地总面积中,适宜人类生产、生活的可利用土地只占土地总面积的一部分。通过提高生产力,可不断开发、利用“处女地”,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但在一定时段生产力水平下,可利用土地面积是有限的。增加土地上劳动力、资本、技术的投入,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如提高农业单位面积产量、建设用地容积率等等,但也不可能无限制地替代土地面积。土地可利用面积的有限性,造成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一定制约。  相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国家或地区之间土地资源稀缺性差异较大。相对于各个产业对土地功能的依赖程度,土地资源稀缺性对各个产业发展的制约程度也不相同。一般来说,农业要利用土地的承载功能和生物量生产功能,其稀缺性对农业发展制约作用最大。采矿业的发展也直接依赖于土地中蕴藏矿产的分布、储量和品位。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主要利用土地的承载功能,相对于农业、采矿业,土地资源稀缺性对它们增长的直接约束作用比较小,尤其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建设用地供给量已等于甚至超过土地总面积的自然供给量。但是,第二、第三产业所需要的劳动力的生存和再生产依赖于农业,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许多原料也来自农业和采矿业,因此,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又间接地受到土地资源稀缺性的制约。此外,第二、第三产业所需建设用地还会受到土地资源市场供给量或计划供给量,即人为造成的土地资源稀缺性的约束。  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土地资源稀缺性的制约程度也不同。农业社会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土地面积对农业社会的经济增长影响最大。在工业社会,第二、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最大比重,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靠资本和技术投入,土地资源稀缺性的制约作用相对减弱。到后工业社会,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土地资源稀缺性的制约作用又进一步减弱。  在可利用土地面积一定的条件下,因为土地总量有限,一种产业用地的增加将引起其他产业用地的减少,使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不断变化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否符合各部门按比例发展的要求,又是促进或延缓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志。  (二)土地资源的质量禀赋  土地资源以其质量好坏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具体到一定地块(一个土地单元),由于其组成要素(地形、气候、土壤、地质、水文、植被等)性状的差异,所能发挥的功能大小也不同。不同的土地用途对土地组成要素有不同的质量要求。如建筑业用地需要较平坦的地形、符合力学要求的土壤和地质基础;农业用地需要有良好的气候和土壤肥力条件,甚至不同的作物需要不同的气候与土壤。土地组成要素的属性差异对各种土地用途表现为不同的质量,一种土地用途所用土地的质量好坏将影响该种用途的劳动生产率或服务水平。由于土地的不可移动性,在土地建设居民点或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不同企业后,居民点和企业之间的相对空间位置和距离会决定居民交流成本和企业生产资料和产品的运输成本,从而对居民点社区的发展和企业的生产率产生影响。  由于各个地块对不同土地用途质量上的差异,在土地的开发利用中,需要充分考虑土地的质量差异,优先使用质量好的土地,即所谓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居则居。这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企业劳动生产率和整个国民经济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由于土地质量的差异,其宜农地、宜牧地、宜林地、宜居地的比例结构和分布也有差异,这又影响到该国家或地区可能的产业结构的形成及其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土地的产品生产率和服务水平;反之,不适当的土地投入,如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连续投入劳动力或资本而技术不变,会使土地报酬递减,降低土地利用效率;甚至因利用不当而造成土地功能衰退(土地退化)。  一块不同数量和质量的土地,其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投入,即不同的要素组合,构成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单位面积土地上劳动力、资本、技术投入少,即为粗放型土地利用方式。以粗放型土地利用方式使用土地,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单位面积土地上劳动力、资本、技术投入多,即为集约型土地利用方式。集约型土地利用方式比粗放型土地利用方式有更高的土地利用效率。但连续增加不变的劳动力、资本、技术组合的投入超过一定限度,又会使报酬递减,即为过度集约利用。选择和采用适当的土地利用方式又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第二个要素。  在非土地要素投入中,最活跃的要素是技术。技术进步能克服连续投入其他非土地要素造成的报酬递减现象,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选用集约型土地利用方式,实质上是以劳动力、资本、技术来替代土地面积。它是克服土地资源稀缺性对社会经济发展瓶颈制约的根本途径。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