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一 作者:乌东峰 页数:174
内容概要
乌东峰和贺正楚所著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效率研究》以两型农业的评价研究为主线,初步回答了如何对两型农业发展状况和生产效率进行评价的问题。为此,本书主要解决了两大问题:一是建立了评价两型农业发展状况的指导性指标体系,以之作为普遍适用的评价指标,可以对我国两型农业发展状况进行评价;二是对省、市、县、村四级行政区域的两型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评价,其评价经验有较好的借鉴意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效率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一是对我国两型农业发展的方向性思路进行了研究。在对国夕卜的循环农业、生态农业、集约农业、精确农业、有机农业等两型农业的近似形态进行分析、对比与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辨析了我国农业的概念内涵、本质、特征、功能、发展原则等问题,廓清了两型农业范畴的分歧所在。梳理了两型农业理论的研究进展,使国内两型农业的理论源流呈现出清晰的状况。初步勾勒了我国两型农业的理论框架,得出了我国两型农业发展的方向性思路,即要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欧美国家近似的两型农业建设经验,要立足于具有我国特色、结合区域特点和各地农业传统,在此前提和背景下发展我国两型农业。
二是建立了评价两型农业发展状况的指导性指标体系。分析了两型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考虑两型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复杂性基础上,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对指导性评价指标的三大来源。即生态农业综合效益子系统评价指标、循环农业发展水平子系统评价指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子系统评价指标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出两型农业评价指标系统由3大目标层、10个准则层和80个评价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个指导性的评价指标框架和指导性评价指标体系,将为全国各地不同资源不同条件的两型农业发展状况的评价,发挥框架性的指导作用。
三是评价了我国31个省市两型农业发展水平。在两型农业的指导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我国31个省市两型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收集了全国31个省市2907年度的相关80个指标值数据后,选择了熵值法、因子分析法两种评价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我国两型农业综合发展指数呈现出明显的3个阶梯分布,第一阶梯由上海、北京、江苏等前11名的省市组成,第二阶梯由河南、内蒙古等16个省、市自治区组成,贵州、青海等
4个省市为第三阶梯。两型农业综合发展指数依据地理位置由东向西逐级递减,处于第三阶梯的省市与东南沿海省份发展差异较大,同一阶梯内各省市发展程度也存在显著差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既有各省市先天的资源环境因素,也有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后天影响。
四是评定了我国省、市、县、村四级区域的两型农业生产效率。运用
DEA评价模型,结合实际事例,对省、市、县、村四级区域的两型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评价。在对我国31个省市的评价中,为了单独测算内部管理效率这一内生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具体作用,通过构建DEA三阶段模型,消除了外部环境效应和随机误差这两个外生因素对技术效率值的影响,从而有效测算了两型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率。在对湖南省各市州两型农业生产效率进行评价后,得出长沙等4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相对有效,农业产出已达到最优水平,衡阳等10个地区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处于规模效益递减状态等评价结果,提出湖南省发展两型社会的地区区域对策。在对衡阳县的县域两型农业生产效率评价时,更多地考虑了衡阳县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条件等要素。在指导性评价指标的整体框架内,为了贴近评价对象而取舍了一些指标,评价结果符合现实。在两型农业建设的村级基层单位中,因为村与村之间情况变化较大,评价指标的选取就相差甚大,本书选取的我国农村较为普遍的粮猪型村为评价实例。按照粮猪型村的特点,根据粮猪型村发展两型农业的生产条件,从发展两型农业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一套适合于粮猪型村两型农业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以此对衡阳县高炉村进行两型农业的评价,得出该村两型农业发展处于初级两型农业发展阶段的结论,
五是对现行的传统农业与两型农业的桥接及其对策进行了探讨。首先分析了两型农业发展的抗阻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落后生产方式的内源缺匮,传统经营观念的生态缺乏,科技体系的匹配缺失。政策制度政府失灵的先天不足等。然后提出通过发展循环农业、提高农民经营素质、构建两型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等措施,来实现现行的传统农业向两型农业的跃迁。紧接着阐释了跃迁机理与路径。得出湖南省域内存在率先促就两型农业生产跃迁情势的结论,在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实验区背帚下擘划了桥接进路,最后提出了建设两型农业生产的关键是推动情势触发的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贺正楚,男,1968年生,湖南衡阳人,博士,副教授。先后在中南大学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完成管理学专业学位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从事企业管理方向的学术研究,出版学术著作3部,主持省级以上研究项日5项,在EI、CSCD、CSSCI三大来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曾在株洲工学院、桂林工学院、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浙江师范大学、中信所研究生部、台湾发展研究院、长沙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担任过教师或聘用教授或客座研究员。
贺正楚,男,1968年生,湖南衡阳人,博士,副教授。先后在中南大学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完成管理学专业学位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从事企业管理方向的学术研究,出版学术著作3部,主持省级以上研究项目5项,在EI、CSCD、CSSCI三大来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曾在株洲工学院、桂林工学院、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浙江师范大学、中信所研究生部、台湾发展研究院、长沙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担任过教师或聘用教授或客座研究员。
乌东峰, 男,1994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先后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
后、浙江大学社会学博士后。现任《求索》杂志总编,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湘潭大学博士生导师,湖南省“三创一争”先进个人,湖南省四个系列高级职称评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第三届十大优秀社会科学专家,湖南省优秀专家(全省文科近四年仅评出的一人)。
书籍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2.1 需要指导性指标体系进行评价
1.2.2 两型农业生产效率需要评价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內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本章小结
第2章 两型农业和近似的两型农业形态
2.1 两型农业的有关理论
2.1.1 两型农业的概念与內涵
2.1.2 两型农业的基本特征
2.2 近似两型农业的表现形态
2.2.1 循环农业
2.2.2 生态农业
2.2.3 集约农业和精准农业
2.2.4 有机农业
2.2.5 我国的两型农业
本章小结
第3章 两型农业发展状况评价的指导性指标体系
3.1 两型农业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复杂性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背景
3.2.1 国外背景
3.2.2 国内背景
3.3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目的与原则
3.3.1 意义
3.3.2 目的
3.3.3 基本原则
3.4 指导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
3.4.1 指导性评价指标的三个来源
3.4.2 生态农业综合效益子系统评价指标
3.4.3 循环农业发展水平子系统评价指标
3.4.4 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子系统评价指标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指导性评价指标的我国两型农业发展状况评价
4.1 对两型农业指导性评价指标的预处理
4.1.1 标准化处理原始数据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4.1.2 根据不同类型的指标属性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的方法
4.2 对我国31个省市两型农业发展状况的评价
4.2.1 熵值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
4.2.2 基于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评价
4.2.3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评价
4.3 结论分析
4.3.1 两型农业评价综合发展指数结论分析
4.3.2 两型农业评价体系各子系统发展指数结论分析
4.3.3 政策建议
本章小结
第5章 两型农业的生产效率评价:省、市、县、村四级区域的实例
5.1 DEA评价模型
5.1.1 DEA在农业生产效率评价中的应用情况
5.1.2 DEA一般模型的构建
5.1.3 按照农业生产效率评价而设计的DEA三阶段模型
5.2 省域两型农业生产效率的评价——以我国31个省市为例
5.2.1 指标选取
5.2.2 实证结果及分析
5.2.3 政策建议
5.3 市域两型农业生产效率的评价——以湖南省14个市州为例
5.3.1 问题的提出
5.3.2 指标选取
5.3.3 评价过程
5.3.4 建议与措施
5.4 县域两型农业生产效率的评价——以衡阳县为例
5.4.1 县域县情与农情
5.4.2 评价指标的遴选
5.4.3 评价过程
5.4.4 结论分析与对策建议
5.5 村域两型农业发展状况的评价——以衡阳县高炉村为例
5.5.1 基于粮猪型村特点的两型农业发展状况评价体系的 构建
5.5.2 衡阳县高炉村两型农业发展状况的评价
5.5.3 结论
本章小结
第6章 从传统农业转向两型农业——以湖南省为例
6.1 从现行的传统农业桥接到两型农业
6.2 两型农业跃迁机理
6.3 两型农业跃迁情势
6.3.1 社会期待并呼唤新型农业生产体系
6.3.2 资源禀赋条件成为跃迁重要载体
6.3.3 现代农业发展夯实跃迁基础
6.3.4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提供难得政策契机
6.4 湖南两型农业生产的桥接擘划
6.4.1 战略目标
6.4.2 基本原则
6.4.3 总体布局
6.5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及有关建议
7.1.1 理清了我国两型农业发展的方向性思路
7.1.2 建立了评价两型农业发展状况的指导性指标体系
7.1.3 评价了我国31个省市两型农业发展水平
7.1.4 评定了我国省、市、县、村四级区域的两型农业生产效率
7.1.5 对现行的传统农业与两型农业的桥接及其对策进行了探讨
7.2 主要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但是,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则是一大难题。两型农业发展状况评价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中各方的气候与自然条件差异很大,故很难找到一套可以真正适合全国范围的两型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由于两型农业发展状况所包含的内涵实在是太复杂,很难真正对我国所有地区的两型农业发展状况作出全面准确的评价指标。但是,如果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只是针对某个特定地区适用,而缺乏通用的评价标准,这种地区性和条件性太强的评价指标体系,就很难应用于不同地区之间的对比研究,很难推广使用。 能否在吸取世界各国近似的两型农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考虑我国国情和农业特色,结合我国农业传统,创造性设计出用来评价两型农业发展状况的指导性指标体系,建立一个指导性的评价指标框架。依据指导性评价指标体系,在此框架范围内,能够为全国各地不同资源不同条件的两型农业发展状况的评价,提高框架性的指导作用。 因此,本书拟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相对完整的、指导性的两型农业评价指标体系。 不过,尽管建立了两型农业发展状况的指导性指标体系,但也不能照搬照抄该指导性指标体系,因为对全国各地的两型农业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毕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价指标体系。所以,还要根据全国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在指导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内,对指导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有所选择有所取舍,选修式地重新构建适合各地特点与需求的两型农业评价指标。我国各地同类型的区域很多,如果能够找到适合某一个地方两型农业的评价指标体系,那么该评价指标体系也可以推广到全国很多其他类似的地方。所以,选修式地构建的两型农业评价指标,也很有意义。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