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3·11

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作者:张玉来 等  页数:256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  汤重南    3·11日本大地震不仅是日本人民的一场巨大灾难,同时也是全世界的一场大灾难。    创纪录的大地震、史无前例的大海啸以及最高级别的核危机,三重叠加的灾难给日本造成了怎样的破坏?它对近邻的我国有何影响?对世界又有哪些冲击?日本是怎样应对此次巨大天灾的?它给全人类带来了怎样的教训和启示……不仅日本,不仅我们,整个世界都在关注这些焦点问题。    为了及时回答上述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的青年学者们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内撰写了这部《黑色3·11——日本大地震与危机应对》。凭借借长期从事日本研究的深厚积淀,加之对日本社会丰富的亲身感知,甚至其中还有几位作者亲历了这场大地震,这就使本书具备了两大鲜明特征——更具写实性的客观阐述以及在此基础上独特的学术分析视野,相信每位读者都能从中深切体会到这种实感和深度。    日本此次遭受的巨大天灾是史无前例的,其经济损失将是空前规模。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灾害损害又不会止步于日本一个国家,它将会导致全球性的经济波动、生产链的断裂,甚至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或可能被打断。当前,福岛核危机尚未彻底解除,这就意味着此次大地震经济破坏影响仍在继续蔓延扩大之中,它不仅对长期低迷的日本经济是一个严峻考验,同时,对全球经济也形成了巨大压力。    此次大地震也对日本政治体制形成巨大冲击力。近年来,日本政坛呈现出权力更迭、政权交替的动荡不定局势。大地震前夕,上台不足两年的民主党政权,便出现了创纪录的超低支持率。事实上,此次地震在客观上“挽救”了摇摇欲坠的民主党政权。不过,地震之后的日本政局将如何变动、超党派的大联合政权能否形成、渐失民心的民主党能否担纲起率领日本人民走出天灾之患的大任,这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作为一个天灾频繁的国家,自古以来,日本就对自然灾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认识与应对方式。丰富的经验与先进的技术相结合,使日本建立起全球最先进的防灾应急机制,具备了非常完善的制度、组织和实施保障体系,形成了制度化的全民参与防灾教育与训练机制。应该说,日本已经拥有了非常强大的灾害应对能力。然而,在此次错综复杂的复合型灾难目前,日本应对体制仍然暴露出重大缺陷。事实冉次证明,人类对大自然的真正认知还遥不可及。    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之后,其核泄漏等级已经达到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相当的最高级别七级。日本国内以及国际社会,都对东京电力公司以及日本政府处理核事故的作为和能力提出了强烈的质疑。核辐射造成的危害已经从福岛核电站灾区迅速扩展到周边地区,甚至波及海外。美国、中国、新加坡、韩国等众多国家都不得不宣布限制进口日本农产品及其加工食品。而且,日本向大海排放低浓度放射污水,也造成了海水污染,这使日本的国家形象受到严重损害。福岛核事故再次促使人类进行深深反省:在享受核电这一清洁能源所带来的便利之际,安全防护能否做到万无一失呢?    日本大地震不仅给日本,也对全人类带来了一次严重警示,它表明大自然依然是令人敬畏的。在现阶段,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仍然是很有限的,盲目自信只会带来失误错误、甚至酿成大祸。科学技术既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与文明相悖的副产品。每一次巨大自然灾害,都会带给人类一次沉痛的历史教训,人类正是在应对灾难的过程中不断进步的。认真细致地总结经验,深刻彻底地铭记教训,这是人类不断提高自然认知能力、不断取得进步的关键。如果这部书能在这方面带来某些启示或参考,就算达到著者的目的了。    在深切哀悼地震中遇难者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深刻反思:人类到底该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类文明的进步。    鉴于以上道理,我愿意向广大读者推荐此书。    是为序。    2011年5月

内容概要

2011年3月11日,一场创历史记录的大地震袭击了日本,使之骤然陷入二战之后的一场最大危机之中。地震、海啸、核泄漏,这场复合型灾难将给日本造成怎样冲击,日本又是如何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巨大天灾,它对世界又将产生怎样影响,它对全人类产生如何启示……《黑色3·11——日本大地震与危机应对》将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分析论述日本的政党与政府、社会防灾体系、国民心理、金融财政、日本制造、对外经济、农业食品、能源战略等,全面揭示此次大灾难之下的日本现状及其未来走势。
《黑色3·11——日本大地震与危机应对》由张玉来等编著。

作者简介

张玉来,男,博士,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经济研究部副教授,日本东京大学访问学者,日本国学院大学客座研究员。主要著作:《丰田公司企业创新研究——兼论日本汽车产业发展模式》。主要研究方向:日本经济、日本企业经营。
E-mail:zhangyulai@nankai.edu.cn

书籍目录

引言:噩梦突降——骤然陷入“二战后最大危机”
列岛位移、地球自转加速
凶猛海啸瞬间吞噬广阔海岸
核阴云下的生产中断、电力不足
日元升值、股市大跌、“卖掉日本”
国难当头与民主党绝处逢生
危机远未结束
Ⅰ政府对策与行动
一、“神风”袭来——日本政府的抗震救灾
 “绝处逢生”的菅直人政府
  “黑色·”与政治“神风”
  金钱丑闻缠身的民主党政权
  政权更替易、政治创新难
  “非常国会”下的扭曲政局
 挽回民心的孤注一掷
  刻不容缓的危机管理
  “亲临一线”的攻防战
  是罪魁祸首还是替罪羊:东京电力
  救灾,防灾大臣竞“靠边站”
 “无可奈何”的朝野合作
  民主党顺水推舟
  大联合之“骚动”
  政治纲领“偷梁换柱”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史无前例的军队动员
  “朋友行动”——日美联合救灾
  自卫队性质与灾害救援
 民主党政权能否“长治久安”
  震后的民主党实力
  “大联合政权”能否美梦成真
 二、防不胜防——不堪重负的防灾应急体系
  紧急启动的灾难应急机制
 “最给力”的防灾体系
  天灾之国的日本
  阪神·淡路大地震的警示
  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制度体系
  多层次、立体交叉式组织体系
  完备而系统化的应对实施体系
  全球领先的尖端预警系统
 全民参与型防灾行动
  全民式防灾教育
  制度化、常态化防灾演练
  严格标准化的建筑防震
 天灾还是人祸
  应急体制怎形同虚设
  福岛核危机缘何产生
  人定胜天,还是防不胜防
Ⅱ公众灾害文化
 三、光影依旧——大灾之下的日本国民性
 天灾面前,淡定还是无奈
  大相迥异的慰问方式
  灾害频仍的国度
  浴火重生的精神力
  灵活过分显轻率
  日本人的矛盾性格
 谢罪、失言的文化底色
  东电频频谢罪的背后
  右翼代表的“天谴论”
  日媒“隔岸观火”为哪般
 集体精神与地域情结
  稻作文明孕育的集体精神
  “一亿皆亲眷”的灾难连带感
  灾难之中的地缘胜亲缘
 看不见的伤:心理重建之路
  灾难与心理危机
  海啸噩梦惊醒的“非灾民”
  儒教文化圈的灾难抑都
  灾后的民族主义风险
Ⅲ经济与灾害
四、雪上加霜——债台高筑的日本会引发“金融地震”吗
 大地震与经济增长
  “刘易斯拐点”之后
  自然灾害能否促进经济增长
  V型还是L型:与阪神地震对比
  核危机动摇了经济基础
  老龄少子化使前景黯淡
 走出财政危机的“一线希望”
  越滚越多的“负债陷阱”
  减税与增税的两难境地
  寄托于国内投资者的“一线希望”
 日本央行的“抗震救灾”
  “注资疗法”:万亿日元投向何方
  “零利率”:降无可降怎么办
  加码“量化宽松”:有无边际效果
  “猛药”下的“宽松”:为何依然失效
 前途未卜的日元处境
  资本回流的“叠加效应”
  被“误解”的日元升值
  “潜伏”的日元贬值风险
  谁在制造日元“堰塞湖”
 经济前景与“金融地震”风险
  “金融地震”风险几何
  陷入非效率的纳什均衡
  从“囚徒困境”到“合作性博弈”
五、满目疮痍——日本制造还能否东山再起
 史无前例的产业重创
  电子产业:直接受损巨大
  汽车产业:波及损失最大
  家电产业:直接、间接损失双重
  机械产业:以间接受损为主
  农林水产业:区域性损失惨重
  旅游产业:损失巨大、触及冰点
  其他相关产业损失
 深层困扰与漫漫重建路
  电力供应不足的困扰
  难以摆脱的“核电依赖症”
  JIT体制与脆弱的产业链
  重建路径一:修复“震伤”
  重建路径=:生产转移
  重建路径三:战略创新
  丰田启示:危管机制不可缺
 “日本制造”何以东山再起
  认识误区:“三种神器论”
  追本溯源:“日本制造”的崛起
  标准之争:日本的QCDF模式
  历史启示:企业与产业发展源于创新
六、城门鱼殃——被搅动的世界经济
 震断的全球产业链
  从iPcme延缓上市到通用汽车停产
  全球电子产业链上的“日本元素”
  从颓势中复兴的日本半导体产业
  同行救助与替代生产的可能性
 动摇的世界经济基础
  全球能源战略被迫调整
  全球债务危机风险被推高
  全球消费市场的断层
 全世界的灾后重建
  全球性产业格局调整
  人类能源问题的反思
  技术创新与更深层次的全球化
Ⅳ核安全与能源战略
七、改天换地——棱危机下的农业及食品安全
 保护农业传统及其四大沉疴
  日本农业深受四大沉疴之困
  农业政策缘何屡屡失效
  保护农业与保护农民的错位
  以“第六产业化”来拯救日本农业
 日本“农业开国”进程会因天灾而夭折吗
  农业开国的长期斗争
  菅直人的“平成开国”
  如何搬开“开国的绊脚石”
 先天脆弱的农业与食品安全
  重灾三县的巨大损失
  核污染厄运悄然降临
  “核海啸”席卷全球
  安全标签下的日本食品管理体系
  日本农业与食品的“传闻受害”
八、“核”去何从——日本能源战略以何转型
 日本第四个“神话”的破灭
  东电由“巨无霸”变成“猪无能”
  福岛“核事故”的最后一根“稻草”
  对核能为何如此“恐惧无比”
  对核能为何又如此“青睐有加”
 核能立国战略下的“隐患”与“隐瞒”
  发展核能的“历史源流”是“一个”还是“两个”
  核能基地布局的安全考量与结构性缺陷
  “核安全问题”上的记录篡改与事实隐瞒
 福岛核危机“不是危机管理,而是管理的危机”
  “掩耳盗铃式的遮遮掩掩”在规避什么
  政府在“核危机”管理中的决策“不给力”
  民众在“三大危局”中的“公序良俗”
 日本“核危机”能否殷鉴全人类
  人类核事故“几时能休”
  期盼永远锁住“核怪兽”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要理解日本人的“氏神”信仰,我们不妨先回忆中国人的祖先信仰。儒教中最大的孝是“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礼记.中庸》)。中国人的祭祖是假设先人健在而进行的,这意味着在祭祀日祖先的魂魄就会被召回来,享受子孙的招待,也就是祭文末尾常说的“伏惟尚飨”。祭祖不能简单断定是封建迷信活动,中国人几千年来,就是通过祭祖活动,及其体现的祖先崇拜,增强团体凝聚力、维持社会共同体秩序的。相比之下,日本人虽有祖先,除了皇室、武门等却极少祭祀。他们的神龛中一般只能见到逝去家庭亲属的灵位,虽也做纪念法事,却不过是给如父母、兄弟、子女这样的近亲属。日本人虽有宗族,亦有聚族而居的村落,但他们增强地域凝聚力、维持社会共同体秩序的手段却是通过对地缘神“氏神”的祭祀活动。因此抑或可以将我们对祖先的那种怀思,用以推想日本人对故土的眷恋。到这儿读者也许会指出,现代的日本人经常从一个城市迁居另一个城市,从西部搬家到东部,从北陆迁往南海。他们是否已不再有强烈的乡土感情了呢?即便现代日本人不再有“氏神”的意识,但将故乡视为精神皈依之处的这种情感却依旧存在。譬如当今国人哪怕不相信祖先之灵,清明扫墓依旧带纸烛供物。在日本,与人初次见面,经常谈到的话题就是出生地,如果是同乡或者地域相近,关系就容易拉近。每年新年前后和盂兰盆节假期都会出现不亚于我国春运的全国性人口大移动一一这些不都能说明日本人对故乡的执着心吗?因此对日本人来说,无论大自然给他们以何种打击,一般情况下都不会背井离乡。只要在当地还有生计可寻,他们就会从瓦砾中重建房屋,开垦土地,播下新生活的种子。

后记

3·11大地震既重创了整个日本列岛,同时也对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作为长期研究日本的笔者们也产生了诸多前所未有的深深感触:一个风景如画的美丽岛国,瞬间就变得残垣断壁、满目疮痍;一个世界先进技术的引领者和受益者,既承受了核打击的最惨痛历史经历,又面对着核危机最严酷的现实考验;一个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蝴蝶效应”竞让此次大地震放大了数倍而深深影响着整个世界……    虽然上述感受也渗透在全书的字里行间,但我们深感还远不到淋漓尽致的境地。这不仅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提出了新的任务,同时,这种遗憾也恰恰在激励和鞭策着我们不断前行。由于时间以及笔者能力等原因,本书难免会有疏漏或错误之处,在此还恳请诸位读者及学界同仁给予批评指正。    作为一项合作研究成果,本书浸透了诸位笔者及指导者的心血。全书各部分的撰写者是:张玉来:引言、第五、第六部分;乔林生:第一部分;刘轩:第二部分;张博:第三部分;郑蔚:第四部分;温娟:第七部分;尹晓亮:第八部分。同时,张玉来还负责全书稿的结构与内容的创意设计及修改与统稿工作,乔林生参与了全书稿的结构与内容的创意设计及审稿工作,刘轩参与了全书稿的结构与内容的创意设计工作。    在全书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李卓院长、宋志勇副院长的大力支持和诸多指导。杨栋梁教授、莽景石教授、赵德宇教授、刘岳兵教授、王蕾副教授、臧佩红副教授、刘志强博士等,都对本书写作给予了指导和极大帮助。在此,谨向诸位领导和先生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这里,最需特别感谢的是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周桂元编审,他作为本书的核心策划者,为本书的创意、设计、创作、编辑、出版等付出了极大辛苦。出版社的领导和其他有关同志为本书出版给予了极大支持。在此,谨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及诸位先生致以最衷心的谢忱!    著者    2011年4月27日

编辑推荐

《黑色3•11:日本大地震与危机应对》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黑色3·11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印刷有点粗糙,内容还可以
  •   本来是为了写防灾意识的论文,买来参考。发现讲的不止是311地震的事儿。内容很丰富,通过地震,延伸出了很多日本的其他 例如:政治,经济链接等等。非常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