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运行研究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一  作者:张军果  页数:324  字数:348000  

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冷战的结束,并没有使世界真正平静下来,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动荡似乎变得更为频繁。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无论从其自身的繁荣与富强角度看,还是从其对国际社会的影响与贡献看,它的稳定健康发展都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经济上的平稳健康发展,对世界影响巨大。发端于1978年的中国的改革开放,迄今已有三十余年了。伴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开放程度的提高,当前的中国经济已经越来越深地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之中,任何国际环境的风吹草动,都会直接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面对日益复杂和动荡的国际环境,中国繁荣与发展、复兴与崛起的梦想,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空前的挑战。我们如何才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通过对经济平稳有序发展的确保,以夯实复兴和崛起的经济基石呢?其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正确认识和很好地把握宏观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只有把握了这一规律,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强身健体”,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只有把握了这一规律,我们才能处变不惊,从容应对内外冲击。而这一历史的重任,固然有赖于国家决策层掌舵,但也同时落在了当代中国经济学者的面前。  《宏观经济运行研究:理论与案例》一书的作者,抱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宏观经济运行规律这一复杂的时代课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和富有创见性的探讨。作者把宏观经济体视为一个系统,从该系统健康运转的视角出发,构建出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紧紧围绕宏观经济体运行规律这条主线,以宏观经济体的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分别由宏观经济运行的动力、宏观经济运行的水平、宏观经济运行的失衡、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发展等五篇十六章内容构成。理论来自于实践,更要指导实践。

内容概要

《宏观经济运行研究:理论与案例》一书的作者,抱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宏观经济运行规律这一复杂的时代课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和富有创见性的探讨。作者把宏观经济体视为一个系统,从该系统健康运转的视角出发,构建出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作者简介

  张军果,男,1968年生,河南嵩县人。2000年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副师职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防大学中青年教研骨干,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后。近年来,独立承担国家课题2项、国防大学科研课题1项,参与完成国家重点课题2项,参与国家部委、军委总部及国防大学科研课题多项。出版专著2部、主编1部、副主编1部、参编10余部。曾先后在《经济科学》、《江海学刊》、《中国经济信息》、《中国企业家》、《经济经纬》、《唯实》、《南方金融》、《军事系统工程》、《系统辩证学学报》、《国防大学学报》、《中央财经大学学报》以及《解放军报》、《中国改革报》、《长江日报》等报刊发表国民经济类论文80余篇,国防经济、军事经济、社会建设等领域的论文20余篇。其中,部分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要研究领域:经济运行理论、宏观调控理论、货币金融理论、国防经济理论等。

书籍目录

导论第一篇  宏观经济运行的动力  第一章  消费——最终的、也是最稳定的动力    第一节  理论分析      一、消费的内涵、特点及其作用      二、制约消费的因素      三、消费函数      四、消费理论及其发展    第二节  案例分析      案例一:2003年我国居民消费率的历史新低      案例二:“排浪式消费”——1988年我国居民的抢购潮.  第二章  投资——最直接的、也是最易变的动力    第一节  理论分析      一、投资的内涵、特点及其作用      二、制约投资的因素      三、投资函数与投资乘数    第二节  案例分析      案例一:中国是否应当加息?——利率对投资的影响      案例二:我国住房价格为何居高不下?——投资的成本与利润  案例三:“铁本事件”——投资过热的背后第二篇  宏观经济运行的水平  第三章  商品市场均衡时的国民收入水平    第一节  理论分析      一、均衡收入与均衡条件      二、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      三、三部门国民收入决定      四、四部门国民收入决定    第二节  案例分析      案例一:2002年我国出现了1996年以来经济衰退的新转机      ——“三驾马车”驱动下的经济均衡      案例二:不断攀升的房价——商品市场供求非均衡的典型代表  第四章  商品、货币市场均衡时的国民收入水平    第一节  理论分析      一、商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      二、货币市场的均衡:LM曲线      三、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双重均衡:IS—LM模型    第二节  案例分析      案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中的“凯恩斯陷阱”      ——货币市场非均衡条件下的经济运行水平      案例二:国内外股市发展史上的几次大波动——股票市场的非均衡与宏观经济运行  第五章  商品、货币、劳动力市场均衡时的国民收入水平    第一节  理论分析      一、总需求与总供给曲线……第三篇  宏观经济运行的失衡第四篇  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第五篇  宏观经济运行的发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2)消费需求的过快增长,诱发了物价的全面上涨。1985年以后,受国家对除粮、棉、油等11种重要农产品之外的全部农产品以及生产资料计划外部分价格放开的影响,消费快速增长、物价快速攀升,1986年零售物价涨幅为6.0%,1987年为7.3%,1988年猛增至18.5%,其中,1988年12月高达26.7%。1989年,尽管国家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治理整顿的首要任务,并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但是,由于政策存在时滞,1989年的通货膨胀仍高达17.38%。经过持续三年的治理整顿,物价才回落到1990年和1991年的2.1%和3%。  (3)加大了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排浪式消费”抢购潮的出现,加剧了社会供求矛盾,并直接反映在物价的普遍上涨上。同时,各地在利益驱动机制的作用下,盲目引进生产线,重复建设,成为此后企业效益下滑、产业结构新失衡的重要原因。此外,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超前性集中消费,导致其后几年消费增长速度放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降低,它在一定程度为1989-1991年的市场全面疲软埋下了隐患。  2.“排浪式消费”抢购潮的成因及其调节。1988年我国居民“排浪式消费”抢购潮的出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短缺经济的深层根基。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长期保持价格稳定和低工资制度,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增长甚微,居民消费被限制在较低水平。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主动调整价格结构,使短缺经济时代的隐性通货膨胀显性化了。为了减轻物价上涨对居民消费的不利影响,国家对城镇居民发放价格补贴,并提高工资水平,使城镇居民收入由长期冻结到快速增加。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改善生活条件的愿望日趋强烈,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供给增加并没有跟上总需求增加的步伐,因此,总供需缺口有所扩大。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宏观经济运行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这本书可以很好地了解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同时通过详实的实例,管中窥豹,知道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