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作者: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 编 页数:302
前言
沐浴着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春风雨露,我国会计信息化研究硕果累累,从应用研究到理论研究,从面向本土的软件研制到融入国际先进管理思想的系统开发应用,从立足于会计核算研究到融财务与业务为一体的集成管理体系的研究,无不体现会计信息化研究所具有的范围宽广、内容丰富、追踪全球应用前沿之特点。而其始终以系统与环境的共生与互动为主线,以信息化会计系统重构为目标、以控制与审计为结合点,以服务于实践且注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升华的研究进程,又为我国会计改革与开放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为此,我们发动广大投身于会计信息化事业的专家、学者,围绕会计信息化理论、会计信息化技术及其应用、会计信息化市场与政府监管职能以及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与教育等四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经过近半年的努力,终于在纪念我国会计与改革开放30年暨纪念我国会计信息化诞生30周年之际,完成这一部承载传统、聚集现在、启迪未来的专集。 本专集的第一篇为“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重点阐述了会计信息化体系架构(Theory Method Application Implementation Management,简称TMAIM),并指出它是由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会计信息化方法学体系、会计信息化应用体系、会计信息化实施体系和会计信息化行业和社会管理体系五个要素所组成。本篇还围绕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会计信息化应用理论和会计信息化环境理论所形成的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展开研究。其中,包括会计信息化的目标、方法等构成会计信息化理论基本要素的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会计信息化管理体制理论等会计信息化应用理论,同时还包括信息、技术和组织等对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和会计信息化应用理论产生影响作用的会计信息化环境理论。
内容概要
《辉煌历程:中国会计信息化30年》围绕会计信息化理论、会计信息化技术及其应用、会计信息化市场与政府监管职能以及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与教育等四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全书共分四篇:第一篇为“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重点阐述了会计信息化体系架构,并指出它是由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会计信息化方法学体系、会计信息化应用体系、会计信息化实施体系和会计信息化行业和社会管理体系五个要素所组成;第二篇为“会计信息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重点阐述令世人瞩目与称羡的本土化会计软件所依赖的IT技术的发展历程;第三篇为“会计信息化市场与政府监管职能研究”,重点研究我国政府对会计信息化的支持与监管,同时,也对日益成熟的会计信息化市场加以回顾与展望;第四篇为“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与教育研究”,侧重于探讨会计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计划制定、教材系列优化,课程体系改革等问题。
书籍目录
第一篇 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第一章 论会计信息化的TMAIM体系架构第二章 我国会计信息化研究的历史分期及学术倾向第三章 会计信息化理论未来十年研究的基本思路第四章 会计信息化主要学术研讨会理论观点综述第五章 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历程及其对会计理论的影响第二篇 会计信息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第六章 会计信息化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历程梳理第七章 会计信息化技术及其应用30年演进轨迹与成果贡献第八章 会计信息化技术及其应用未来10年趋势展望第九章 会计信息化技术及其应用30年大事记第三篇 会计信息化市场与政府监管职能研究第十章 政府部门对我国会计信息化事业的推动与支持第十一章 会计信息化市场研究关键问题与政府监管职能的演变第十二章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与会计监管第十三章 上海对我国会计信息化的贡献第十四章 我国会计信息化市场和政府监管职能发展大事记第四篇 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与教育研究第十五章 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的创建与发展第十六章 会计信息化教育师资及人才培养的成就第十七章 会计信息化教材建设第十八章 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教学方式的改革第十九章 我国会计学专业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的特色第二十章 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科研项目的成果
章节摘录
第一篇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第一章论会计信息化的TMAIM体系架构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计算机、网络、通信、数据管理等为核心技术的现代信息技术以历史从未有过的高速持续发展,改变了人类社会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方式和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渗透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次,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信息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浪潮,使得世界上所有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得不面对信息化这个全新的课题,这既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21世纪更是一个高科技技术革命推动人类新文明的时代,也是人类社会向信息化社会全面进军的时代。在我国,信息化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既定国策之一。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知识化、智能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信息经济时代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信息技术在组织和企业应用以来,已经不断地突破了对自身能力的假设,极大地影响着组织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组织的经营、生产、管理等各方面,也毫无例外地影响到组织的会计工作。种种迹象表明,组织或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正在由会计核算转向为组织的经营管理提供更专业化、更有效的咨询服务,以及提供高质量的会计决策信息。今天会计学面临的挑战是,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的多样性、不对称性、实时性等,已经完全超出了传统会计学界定的范围和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和功能。信息技术也对传统会计理论、实务和会计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变革性影响,更给会计工作和会计学研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正如王军副部长在2005年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的报告中指出:“信息技术革命已经并将继续对会计理论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革命对会计理论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会计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对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是信息科学与会计学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从会计学角度讲,会计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系统的结果;从信息科学角度讲,它是社会信息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丽方面的特征,决定了对会计信息化进行研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由此决定了如果研究者没有丰富的知识结构,不遵循科学的研究体系,其研究成果往往浮于问题表面,以偏概全。 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历经30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表现在理论研究的滞后、理论研究与实务脱节、信息资源的建设严重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会计信息化应用水平停滞不前难以深入、高水平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匮乏等。 有鉴于上述各点,总结和审视现代信息技术所引发的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实务和理论的影响及会计信息化自身的研究体系架构已引起了会计、会计信息化学术界的重大关注。本书作者在2005年第四届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年会上所作的“会计信息化体系架构探索”的主题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思索。又经过三年多的研究和思考,总结和剖析了我国会计信息化30年的发展和个人研究成果,在上述报告的基础上本书构建了会计信息化的TMAIM体系架构,TMAIM体系架构的提出旨在从理论、方法、应用等多个视角来探索会计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为会计信息学和会计信息资源学的创建提供一个研究框架和思路。 二、会计信息化TMAIM体系架构基本概念 ANSl/IEEE Std 1471—2000对体系架构的定义为:“一个系统的基本组织,通过组件、组件之间和组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管理其设计和演变的原则具体体现”。本书将一门学科的体系架构理解为“该学科的基本框架,并通过对框架中的要素、要素之间、要素与内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以及相应的理论、技术和工具支持所构成的统一体”。基于上述认知,本书界定会计信息化TMAIM体系架构是由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会计信息化方法学体系、会计信息化应用体系、会计信息化实施体系和会计信息化行业和社会管理体系五个要素组成,并以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会计学、组织学、社会学、信息科学、信息工程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等学科为主要理论依托,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技术,以信息平台为主要工具所构成的统一体。上述五个要素各自有其独立的内涵和外延,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研究会计信息化的有机整体。 三、会计信息化TMAIM体系架构要素分析 (一)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 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是指基于会计信息化实践活动,对实践活动中的规律、规则、经验等进行总结、概括、抽象、认识所构成的理论体系。科学的理论一旦形成将成为指导实践的先导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会计信息化的理论体系应源于会计信息化的实践,又对会计信息化实践有指导意义。因此,研究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的主要目标是:正确识别会计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以指导和推动会计信息化的创新和实践活动。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包括会计信息化内涵的立论基点,包括会计信息化的定义、对象、目标、原则、特征等;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社会价值观;信息化环境下会计学的融合论;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模式的变革;会计信息化的实施和对策研究、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等。会计信息化的外延主要包括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学和其他管理学的影响、会计信息化与其他信息化工程(金财、金审、金税、金关等信息化工程)之间的关联、信息化环境下会计学与其他管理学科的融通趋势观等。 1.会计信息化的定义、目标、对象 为了研究会计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应首先对会计信息化的定义、目标和研究对象给予明确的界定。何谓“信息化”,对此至今仍无定论。1963年,日本学者在《论信息产业》文章中首次提及“信息化”的含义,从此,信息化一词便逐渐流行开了,并逐步形成了概念。值得指出的是,“信息化”这一概念是东方语言思维的产物,西方国家的文献中极少使用信息化之类的说法。随着信息化实践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许多学者对信息化进行了专门研究,本书将综合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将信息化的核心内涵界定为:在社会和经济活动中普遍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传播、整合、再创造和高度共享;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信息资源的配置,使得通过利用信息资源所创造的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上升的历史过程。信息化的战略目标是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加速现代化进程,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断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加速人类社会由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即信息社会过渡的进程。从上述信息化的定义和目标分析,信息化的主要研究对象由以下三类实体组成,信息化的主体指的是信息化的实施者;信息化的客体指的是信息化的主要处理和管理对象:信息资源;信息化的受体指的是信息资源的使用者。在多数情况下,信息化的主体与受体可为同二实体,但有时是不同的实体。 会计信息化是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子集,会计信息化的核心内涵应界定为:在会计行业和组织或企业会计活动中普遍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开发和利用会计信息资源,使会计信息资源成为全社会的共享财富,以推动会计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历史过程。 会计信息化的战略目标是促进会计行业、组织或企业的会计管理活动和会计业务的变革,以推动会计事业的发展。 由于会计信息化是信息化的子集,对某些信息化的范化概念,本书则一律用信息化字样,而免去其前缀会计两字,有时也用会计信息化中的实例进行补充说明。 2.信息化的三大过程要素 从信息化作为信息技术扩散过程的视角分析,信息化有如下三大过程要素组成: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1)电子化。本书所指的电子化是信息化中涉及到的电子研究设备及电子设施等有形物质和工具的发展过程。从信息化的演化进程视角出发,信息化是伴随着以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等为基础技术的电脑、通信、网络等设备的发展而发展的。“摩尔定律”形象地刻画了这一发展的惊人速度。该法则预言,在既定的价格水平条件下,微处理器(CPU)的运算能力每隔约十八个月可增加一倍。也就是说,同等性能计算机的价格将以相当的速度下降一半。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性能价格比的急剧优化,充分说明了“摩尔定律”预言的准确性,也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从贵族化走向平民化和社会化成为可能。由此可以说,电子化是信息化产生的物质基础。 (2)数字化。本书所指的数字化是指对信息化的客体: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涉及的技术和方法的发展过程。之所以称为数字化,是根据冯·诺依曼机原理,信息资源从输入、存储、加工、传递等环节都转变为数字符号或数字信号予以处理,没有数字化的手段和相应的技术和方法的支持,就无从谈起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说,数字化是信息化存在的技术和方法学基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