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一 作者:简·洛菲勒 页数:285 字数:19
Tag标签:无
前言
使馆是特殊类型的建筑。作为一个国家的外交代表机构,它们关乎国家的核心利益,负有特殊的功能和使命。使馆的形象同一个国家的政治地位、经济实力、外交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使馆是重要的建筑。使馆的建造要满足外交人员的工作和生活需求,保证人员和财产安全;使馆的建造代表一个国家的对外形象,反映一个国家的外交战略,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其象征意义之巨大,远非一般类型建筑所及。 使馆又是常常被人忽视的建筑。它们远离国土,又和普通大众的生活相去甚远,人们往往想不起它们的存在,即便是出国旅行,也很少有人会把使馆当作既定的游览目标。正因为如此,使馆往往成为神秘的建筑,它们的形象鲜为人知,它们的建造不被关注,它们的格局封闭严密,很少有人了解使馆是什么样子,普通百姓如此,绝大多数职业建筑师亦是如此。 基于上述几个原因,加上安全等特殊因素的制约,使得长久以来,针对使馆建筑的研究敏感而困难,对使馆建筑独有的外交内涵更鲜有著述,美国如此,中国亦是如此。本书是一部全面揭示美国使馆建设历程的专著,由于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和强悍活跃的国际形象,使得对其使馆建筑的解析非常令人期待。该书以外交为背景点评建筑,从建筑的角度解读外交,对各个时期代表性的美国使馆建筑风格和建筑形态进行了充分论述,对围绕使馆建筑的外交风云进行了回顾,为读者勾画了外交与建筑这两个领域的交集。 业
内容概要
长期以来,由于国家安全、外交利益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使馆(领馆)建筑一直维持着神秘的面纱。本书是第一部全面揭示美国国务院建造海外使馆(领馆)的公开专著,内容涉及建筑、外交、政治、历史等多个领域。通过详实的史料和大量的图片,展现了二十世纪美国使馆(领馆)从无到有、从租到建、从宏大豪华的宅邸风格到亲切开放的现代建筑;面对恐怖主义威胁,又转型为封闭集中的外交“堡垒”的错综复杂的建设历程。 《外交与建筑》揭示了美国使馆建筑的历史进程中建筑、政治和权力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物,异乎寻常的事件,激动人心的情节,带领读者见证国会议员令人反感的“视察”旅行,莫斯科使馆遭人窃听的办公室,海军陆战队和海豹突击队英勇营救索马里美国外交人员……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著作。 《外交与建筑》研究缜密,语言流畅,其重点放在了冷战时期的美国海外使馆建设。在那段岁月中,美国启动了大规模的使馆建设活动,意在展示其对盟国的承诺,维护其作为超级大国的世界形象。美国新使馆采用了玻璃、钢和混凝土这些极其现代的结构,象征着开放和民主。但是很快,这些不切实际的建筑及其建造程序就引起了争议,特别是遭到了国会的质疑。作者紧密追踪了使馆建筑如何沦为政治工具,有影响力的国会议员如何借助使馆建筑项目来扩张自己的权力,进而促进其个人事业。 本书还揭示了政治格局转变对外交优先次序的调整。经过越战,将美国使馆设计成开放的、容易接近的理念遭到废弃。随着使馆成为抗议活动和恐怖袭击的目标,安全防卫不断递升为首要考虑因素。与此同时,新首都的纷纷涌现,加重了美国维护其得体的外交代表形象的负担。今天的美国使馆受到混凝土路障和全副武装士兵的保护,仿佛城堡一般,已不再像以前的使馆那样具有开放性。 作为外交资产的美国使馆何以更好地发挥职能?在国际化合作和信息化沟通的时代,当国与国之间的边界逐渐变得流动多样之时,美国面临着用凝固的外交建筑去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的挑战。
作者简介
简•洛菲勒,美国马里兰大学荣誉课程客座副教授,讲授历史景观和建筑课程。代表作为《外交与建筑》(The Architecture of Diplomacy: Building America’s Embassies,1998年出版)。她还在《外交政策》、《新闻周刊》、《建筑实录》,以及《纽约时报》、《建筑历史学家
书籍目录
序中文版序英文版序致谢绪论第一章 早期岁月第二章 战后扩张第三章 国务院的现代主义第四章 美国输出民主第五章 现代建筑受到攻击第六章 权力更迭第七章 建筑咨询委员会第八章 鼎盛时期第九章 建筑师坚持己见第十章 都柏林项目僵局第十一章 恐怖袭击目标后记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译者后记
章节摘录
波特说在了解更多有关外交建筑项目及其问题之前,不会动用新资金来支付他的差旅费。1927年夏天,他自费到许多国家视察地皮,包括危地马拉城、特古西加尔巴、巴拿马、科林托、布卢菲尔兹、圣地亚哥、啥瓦那、马坦萨斯、努埃维塔斯和西恩富戈斯。同年夏天的晚些时候,他赴巴黎为美国使馆新办公楼挑选地皮,并参与了协和广场一块地皮的谈判,这块地皮的获得诞生了《外交建筑法案》下第一个大项目。波特和梅芮尔于1928年返回巴黎,之后又去柏林购买了布鲁克宫。除了少数这几个欧洲项目外,外交建筑委员会把注意力放在了“危险的”使馆和南美、远东的使馆上。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的查尔斯·林斯克姆在1928年访问了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圣地亚哥、利马、巴拿马和蒙得维的亚。从商务部借调到外交建筑办公室的罗伯特·菲利普斯在同年检查了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瓦尔帕莱索、圣地亚哥、拉巴斯、巴拿马、利马和蒙得维的亚的房产。翌年,梅芮尔造访伯利兹城、马那瓜、巴拿马、瓜亚基尔、利马、拉巴斯、布宜诺斯艾利斯、蒙得维的亚、里约热内卢和特列尼达。 1931年,国务卿亨利·斯廷森列出了外交建筑项目业绩清单,令人印象深刻,包括:在巴黎获得办公楼地皮;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获得办公楼地皮,设计方案获得批准;在柏林购买布鲁克宫用作使馆;批准了厦门领馆设计方案;批准了里约热内卢办公楼设计方案;在利马获得了大使官邸地皮;在横滨开始建设领馆;批准了东京使馆建设方案(1931年已施工完成70%)。此外,外交建筑委员会还授权在渥太华购买了办公楼地皮;在亚丁和科林托购买了领馆地皮;在巴拿马和奉天建设领馆;在蒙罗维亚购买了公使馆地皮;在马那瓜和加尔各答购买了办公楼和住房地皮;在德黑兰、马坦萨斯、圣地亚哥购买了地皮和房产;在塞维利亚装修了大使官邸;修复了丹吉尔公使馆献赠)。已完成的项目包括购买、修缮并装饰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大使官邸;装饰了伦敦大使官邸(获赠);改建了巴黎大使官邸(获赠);购买、改建、修复了槟榔屿和长崎的领馆。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使馆建筑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既要代表一个国家的尊严及文化,又需尊重所在国的人文环境,是两种文化的完美结合。使馆建筑也是国与国之间外交关系的写照:新建成的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新馆便体现了日益增强的美中关系。 ——贝聿铭 本书是一部全面揭示美国使馆建设历程的专著,由于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和强悍活跃的国际形象,使得对其使馆建筑的解析非常令人期待。该书以外交为背景点评建筑,从建筑的角度解读外交,对各个时期代表性的美国使馆建筑风格和建筑形态进行了充分论述,对围绕使馆建筑的外交风云进行了回顾,为读者勾画了外交与建筑这两个领域的交集。 ——张颀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外交与建筑》是关于外交和建筑这两个主题的优秀专著。20世纪50年代起,伴随着世界范围内新生国家的不断涌现,美国遂以建设海外新使馆的方式来宣示对这些国家的承认和欢迎。几乎无一例外,这些新生国家都以民主国家的形式起步,而美国在这些国家的新使馆意在展现民主。如果说迄今仍屹立于世的一些那个时代的使馆是对现存体制的谴责,那么也确实如此。要知道,2 0世纪50年代国务院负责使馆建设的政策规划者们所建造出的使馆立意之深远,超乎其预想。 ——丹尼尔·帕特里克·莫尼汉 美国前驻印度大使(1975-1975年),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会员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想向世界传递什么信息7简·洛菲勒敏锐地在一个至关重要却又常被人忽视的领域——美国使馆建筑中探寻答案。没有比建造使馆更重大的政治活动,同时,也没有比使馆更为复杂的建筑。从国会山卑鄙的猜忌到现代主义设计的进步观点,洛菲勒以其自身渊博的才识,伴以可读性极强的论述,阐释了美国政府何以凭着钢铁与石头在沉浮衰荣中尽展美国的海外形象。 ——霍华德·法恩曼 《新闻周刊》首席政治记者,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新闻评论员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是对大众眼中神秘的外交建筑,即大使馆、领事馆等,从建造的原因、过程、设计方案等等各个方面进行剖析,不仅有对建筑本身的描述,也有对相关的不为人熟悉的外交事件、历史疑云的讲述。可以说,这本书既是一本建筑方面的普通读物,因为作者以其深厚的建筑学功底和对美国建造海外使领馆的第一手资料的掌握,生动地描述了二战后美国建造的各个使领馆的建筑特色;同时也是一本揭秘二战后相关外交事件的书,作者因其在这个领域丰富的工作经历,通过她在美国国会的经历以及对重要人物的采访、对鲜为人知的机密文件的研究等,如实向读者讲述了什么是外交。 《外交与建筑》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外交、建筑、社会的发展变迁以及历史。 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可以使你有新的视角来审视、来感悟你所熟悉的和不曾关注的那些人和事。正如作者在本书中所表达的:在很大程度上,个人的努力与其建立的社会关系,对成就事业来说是必不可缺的。 本书从外交建筑入手,记录了二战以来美国外交的点点滴滴,也记录了美国的历史。 本书是目前唯一一本用建筑记录外交历史的图书,也是唯一一本将建筑与历史结合起来的书。 它既是一本建筑设计类的读物(设计外交建筑的设计师都是当时全美甚至全球最顶级的设计师及设计团队,诸如美国第一代现代主义建筑师:约翰·卡尔·沃内基、爱德华·巴恩斯、贝聿铭和保罗·鲁道夫等,还有利兰·金、华莱士·哈里森、雷夫·雷普森、爱德华·斯东、埃罗·沙里宁等等著名建筑师和设计师,读者可以从本书中探寻到大师们的设计灵感和理念);它也是一本揭秘美国在二战后的外交事件的通俗读物(文中涉及很多有关外交建筑方面的一手历史资料,如国会议员与设计师之间的通信内容、图片等,读者可以从本书中了解历史和一些逸闻趣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