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指数质量调整方法与应用研究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作者:雷怀英  页数:244  

前言

  大学学术是作为科学策源地、文化发祥地、人才群聚区、社会智力库、知识辐射源的高等学府独具一格的宝贵财富,而大学学者的学术成果则是每一个高等学府经年累月所积淀的思想宝库。大学源于学术,学术是大学的生命力。  我校是一所学术气氛浓郁的财经类高等学府。50多年来,我校学科覆盖经、管、法、文、理、工、教等7个门类,有30余个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有12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科复合、专业交叉、资源互补、观念互渗、乘势而上……在新的发展机遇期,山西财经大学已经绘制了宏伟发展蓝图,确定了学校由教学型转向教学科研型的发展战略。由学校资助出版的中青年学者文库,是具有丰富内涵的山西财经大学中青年学者成果的立体化呈现。它不仅是对学校50多年学术文化和学术传统的历史性继承,而且是我校在战略发展阶段所采取的重要举措。  第一,在于推出学术精品。通过资助出版学术精品,形成精品学术成果的园地,为繁荣国家财经、管理、政法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解决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做出我校应有的贡献。

内容概要

  《价格指数质量调整方法与应用研究:基于中国汽车质量调整价格指数的研究》借助于时间序列因素分析中季节因素的分析思路,将质量变化对价格的影响定义为质量指数或质量变差,将差额表示的称为加法模式的质量调整因子或质量变差,将比率表示的称为乘法模式的质量调整因子或质量指数。对加法模式的质量调整因子来说,观察价格的变化应等于实际物价的变化与因质量变化引起的价差的和。乘法模式的质量调整因子(质量指数)是由于质量变化而使得观察价格偏离实际价格的比率,观察价格应等于实际价格与质量调整因子的乘积。

书籍目录

前言1 绪论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 内容结构1.4 创新之处2 质量调整与质量调整因子2.1 有关概念的界定2.2 质量调整因子的编制2.3 本章小结3 匹配模型框架下的质量调整3.1 匹配模型框架下质量偏差的数据模式3.2 匹配模型框架下质量调整的理论意义3.3 基于缺失数据插补的隐性质量调整法3.4 有替代值情况下的显性质量调整法3.5 本章小结4 hedonic质量调整价格指数与hedonic质量调整4.1 hedonic质量调整的理论基础4.2 hedonic回归模型及其对现有模式的改进4.3 hedonic质量调整价格指数4.4 hedonic质量调整4.5 对hedonic质量调整价格比的修正4.6 本章小结5 我国汽车质量调整价格指数的实证研究5.1 文献回顾及背景分析5.2 特征变量的选择5.3 时间哑变量质量调整价格指数的构建与分析5.4 特征价格指数的构建5.5 HI指数的构建5.6 hedonic质量调整5.7 结果与分析6 结论与展望6.1 主要结论6.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6.3 我国价格指数改革的趋势附录附录1 常用的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附录2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简要介绍附录3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存在的其他偏差简介附录4 美国消费价格指数的编制理论和方法概述附录5 部分汽车产品的价格及其特征资料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纵观整个指数理论的研究史,指数问题的提出、讨论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其中价格指数的研究中,英国人沃恒首先用谷物、家畜、鱼和蔬菜等为样品,以1932年为基期、以1965年为报告期进行价格的对比,为价格指数的研究首开先河。1765年,著名经济学家伏亨创立了物价指数公式,标志着物价变动研究进入新的时代。随后,经过几代经济学家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物价指数理论和方法得以日臻系统和丰富。同时,价格指数已成为各国普遍关心的一个经济指标,对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导致市场上新产品层出不穷,原有的价格指数编制理论与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实际经济生活的需要,尤其是现有价格指数编制方法中存在的质量偏差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注意,从而产生了价格指数质量调整问题的研究。  近20年来,对价格指数质量调整问题的研究逐步走向国际化。SNA于1968年提出的物价指数的编制应考虑质量差异,1993年提出的质量指数概念(英文为change in quality from users point of view),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国进行价格指数质量调整的意识。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价格指数质量调整方法与应用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