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作者:邱晓华 页数:442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经济正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在国际,唱衰论、威胁论此起彼伏;在国内,看好论、看空论也都有之。如何把这一个复杂的大问题说清楚,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过去,作为一名经济和统计工作者,自己曾经有幸参与了国家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统计与研究工作,提出过一些拙见,对国家的发展尽到了个人的一点绵薄之力。因此,个人的努力也获得了国家和社会的肯定,在学术上有了所谓的经济和统计专家之称,在行政上有了国家统计部门最高负责人之位。如今,时过境迁,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个人因情感道德出轨而铸下大错,受到了党纪国法的严厉处罚,不仅离开了自己热爱的统计事业,也失去了继续报效祖国的机会,更失去了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对此,自己深感对不起国家和人民的培养教育,对不起关心和爱护自己的组织和个人。现在,自责内疚已无法弥补过错,更无法改变现实,所有的是非功过都已经成为历史,惟有承担责任,重新振作,改过自新,才是正确的选择。但是,不管怎样,自己内心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对民族振兴的责任,可以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始终没有改变,以后也绝不会改变。也正因为如此,即使身处秦城高墙之内,内心仍念念不忘对国家改革发展命运前途的思考。在服刑期间,以往曾经思索而存留在心中的话,时常浮现在脑海,久久难以消失;现今重新思索而产生的思想火花,也一刻都没有停止。一股力量,一份责任,催促着自己继续思考中国经济。从2007年8月1日开始,直至2008年1月31日临近回归社会重获自由为止,整整6个月时间,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哪怕是身体不适,自己每天都要挤出一些时间,把个人对国家改革发展主题所作的点滴思考,提笔匆匆记录下来。文集中的180余篇短文,就是自己在特殊的环境下所作的特别的思考。这些短文,虽然算不上什么大作,也不成体系,不成熟的粗糙痕迹显而易见,但都是个人对中国经济问题的所思所想,仍倾注了自己的一份辛劳、一份情感。在思考和写作有关问题时,自己力求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专业问题通俗化,让普通百姓也能够看得明白中国的经济,并有所收获,这也是我研究中国经济的一贯作风。现在把它们整理成册,算是自己经历挫折之后,奉献给社会的一份“家庭作业”和思想汇报,期望得到大家的理解、谅解和支持。由于时间相对匆促,加上缺乏基本的信息资料,更多地是依赖头脑的记忆,文稿中谬误之处难免,敬请尊敬的读者批评指正。 写上这些话,也算是文集的一个序吧! 2008年2月1日,在经历了整整15个月失去自由时光的磨砺之后,我终于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回到了社会,可以再次自由地呼吸新鲜的空气,自由地享受没有管制的生活,自由地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源,结束了与世隔绝的孤独之感,一切又恢复了常态。尽管世事炎凉,众相百态,但对自由的弥足珍贵还是有了一层新的、更深刻的理解。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自己深深地感受到了亲朋好友的关爱之情,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宽容之情,原本有些心灰意冷的郁闷之情,也渐渐地抛到九霄云外。无官一身轻,能够再次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也是人生一种难得的享受。重新回归社会,一些单位、团体和个人纷纷诚邀自己加盟他们的发展。但个人内心深感自己的学识、经验都是国家和人民给予的,应当还给国家,还给人民。而不是仅仅服务于个人的生活。为此,自己婉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期盼能有机会继续服务社会。所幸的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受组织的委托,接收了我,给自己一个重新工作和生活的新舞台。我要衷心地感谢组织,感谢亲友,感谢社会,让我很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振作精神,重启新的人生之旅,可以继续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变革,关注民生的酸甜苦辣,能够顺着既有的研究视野、研究路径,展开新的思考、新的耕耘,开始新的生活。 面对年初的冰雪灾害,面对国际藏独势力的破坏活动,面对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害,面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持续升级,面对国际油价的持续攀升,面对国内房市、股市的持续低迷,面对各种天灾人祸、内忧外患,中国经济将往何处去?再次成了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其也催促着自己要加快脚步,跟上复杂多变的现实,去探索和回答有关的问题。文集中的最后3篇短文,算是一个新的开始。 最后,在这本文集正式出版过程中,我还得由衷地说上一些感激的话,一是衷心地感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们的辛勤工作,感谢王建国、郑振秀两位大学校友的热情帮助;二是衷心感谢我的一些老领导、老同事、老朋友,他们鼓励我抓紧时间把文集编辑成册;三是衷心感谢我的家人,她们给我精神上极大的安慰和支持。 我深知未来的人生之旅不会一帆风顺,还将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请大家放心,即使有再大的困难,也压不倒自己。正像鲁迅先生所指出,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将汲取教训,坦然面对困难,努力工作!
内容概要
本书中的180多篇短文,大部分是作者在特殊的日子里,记录下的对国家改革与发展的所思所想,关注的是祖国的强大与人民生活美好的未来,以其开阔的视野,敏锐地捕捉到很多引人注目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提出了“‘菜篮子’为何变沉了”、“房价为何居高不下”、“警惕股市的大波动”、“中国的‘三农’问题”、“应打破人民币升值魔幻”、“汇率改革应符合最广大中国人的利益”、“加息政策要通盘考虑”、“全球性金融恐慌正在蔓延”、“2008年经济风险来自何处”、“再谈中国经济向何处去”等问题。这些问题与我国的国计民生、改革开放、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息息相关,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理性的思考。文章语言生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
邱晓华,男,生于1958年,福建宁化人,高级统计师。1976年6月到1978年2月在福建省宁化县水茜公社插队务农;1978年3月就读于厦门大学,获经济学学士;1999年7月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获经济学博士。1982年2月分配到中国国家统计局工作,先后担任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副处长、处长、副司长,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副局长、局长;1998年8月到1999年9月在安徽省人民政府任省长助理:2007年2月到2008年2月在秦城监狱服刑;2008年6月开始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工作,任高级研究员。曾任全国青联、国家机关青联和北京市青联副主席,并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多家院校任兼职教授、特约研究员。先后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400多篇有关中国经济和统计的文章,著有《中国经济热点追踪》、《中国的道路》等专著。
书籍目录
第一篇 中国发展问题 1 冷静观察中国经济 2 浅议控制物价上涨 3 如何看待外汇储备的大幅度增加 4 如何看当前的经济形势 5 “菜篮子”为何又变沉了 6 树立正确的结构调整观 7 管住宏观放活微观 8 节能减排要循序渐进 9 浅议房地产形势 10 忽闻CPI上涨5.6% 11 走统筹城乡发展新路 12 又闻银行加息声 13 如何实现经济由大向强的跨越 14 宏观调控应避免的误区 15 中国的股市有时看不懂 16 努力降低行政成本 17 服务业为什么发展缓慢 18 农业产业化的遐想 19 计划与市场:孰优孰劣 20 应当用好纳税人的钱 21 中国的城镇化道路如何走 22 警惕新的通货膨胀卷土重来 23 加息政策要通盘考虑 24 消费升温背后的隐忧 25 经济发展新要求的思考 26 应当在鼓励消费上做更多的工作 27 调控固定资产投资应把握的重点 28 发展生物燃料应当慎重 29 房价为何居高不下 30 警惕股市的大波动 31 财政政策要更多地在结构调整上有大的作为 32 货币政策应更多地着眼于总量调控 33 要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34 切勿轻言通胀高峰已过 35 应对高油价挑战的关键环节 36 中国经济将向何处去 37 再谈中国经济将向何处去 38 调控经济应更多研究心理预期 39 央行为何连续动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手段 40 消费物价涨幅又上去了 41 应对经济“两个失衡”的困扰 42 从一则警讯所想到 43 宏观政策的着眼点应放哪里 44 中国的发展问题引起的思考 45 中国的发展正在告别粗放经营时代 46 中国正在进入较高发展成本的时代 47 防止经济出现较大波动 48 稳中求进与变中求好 49 中国的发展问题——快速的动力源 50 中国的发展问题——成长的路径 51 中国的发展问题——成本与代价 52 中国的发展问题——趋势与前景 53 中国的发展问题——设想与对策 54 迟来的货币从紧政策 55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56 政府财政:输血,还是造血 57 银行加息终于如期所至 58 2008年经济风险来自何处 59 中国的消费问题 60 中国的“三农”问题 61 再谈中国发展战略的转变 62 城市发展要更多地依赖市场的力量 63 世界留给中国的机会会溜走吗 64 机遇稍纵即逝,不会再有 65 市场管效率,政府管公平 66 发展是均衡好,还是梯度好 67 中国的股市问题 68 中国的国有企业问题(1) 69 中国的国有企业问题(2) 70 稳住自己才能挽救世界 71 中国农村劳动力告别剩余时代吗 72 夯实基础为上策 73 内外兼治维护好势头 74 应当防止过热和过冷两种风险 75 正确看待物价问题第二篇 中国改革问题 76 浅议改革开放 77 改革现行资源配置机制 78 应当继续完善税制改蕈 79 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 80 汇率改革应符合最广大中国人的利益 81 中国的改革之缘由 82 中国改革之进程 83 中国改革之特点 84 中国改革之效果 85 中国改革之不足 86 中国改革之未来 87 改革货币政策运作机制十分必要 88 对教育改革的一点看法 89 对医疗改革的一点看法 90 改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91 改革是全球性话题第三篇 中国开放问题 92 应打破人民币升值魔幻 93 应当抓紧建立海上安全通道 94 警惕美元持续走软带来的冲击 95 如何再创对外开放新优势 96 注意全球经济新变化 97 应对国际经济新变化的几点想法 98 对美元持续贬值应有所防范 99 应当抓紧制定全球性资源战略 100 再谈全球性战略思维 101 要增强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 102 “走出去”的官与民辨析 103 中国的对外开放进程 104 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105 中国对外开放的得与失 106 中国对外开放的未来 107 树立正确的开放观 108 世界经济是否出现了“拐点” 109 全球性金融恐慌正在蔓延 110 中国经济能否与世界经济脱钩第四篇 中国稳定问题 111 努力消除民众的后顾之忧 112 应当增强每个人的责任意识 113 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 114 必须抓住发展稳定和谐的主要方面 115 民主与自由的启示 116 注意化解基层政权的财政困难 117 粮食安全问题十分重要 118 重视水的安全问题 119 粮食安全之策若干构想 120 中国的稳定问题——面临的挑战……第五篇 中国社会问题第六篇 统计与其他问题附录 个人主要经济观点综述后记
章节摘录
今日中国经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热议纷纷。究竟如何来看中国经济?应当说,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的近5年来,持续以10%甚至更高的速度前行。到2007年,预计经济总量将超过24万亿元,很有可能接近德国。中国的进步也是毋庸置疑的。近30年的改革开放,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000万人减少到2007年的2300万人左右,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吃、穿、住、行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庭储蓄由200余亿元增加到17万多亿元。人们所享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是历史上未曾有过的,个人经济上的自由度也是空前的。可以说,只要不带任何偏见看中国,人们都可以得到一个客观结论,这就是中国变得更强大了,中国人变得更富裕了。然而,冷静地看当代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也是毋庸置疑的。突出的问题是中国经济繁荣的基础并不牢固,中国的发展所付出的成本远比世界其他国家大,尤其是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更大,经济的效率还不高。一是资源的安全,特别是能源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从20世纪90年代前期,尤其是从1993年开始,中国由石油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到2006年年进口石油超过1.5亿吨,已占到石油消费的40%强。目前已探明可开采的石油储量仅有25亿吨左右,未来石油进口量仍将持续居高不下。而进口成本已由前几年的10美元一桶上升到现在的100美元左右。人们预测,石油价格还要继续上行,达到一个更高的价位,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此外,铁矿石、铜等重要矿产资源也严重不足,对外依存度趋向危险水平。水资源、耕地资源同样短缺,人均水平均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二是粮食安全问题依然突出。谁来养活中国并不是危言耸听。目前全国耕地面积已经降到18.2亿亩,国家制定的18亿亩的红线被突破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农业生产条件不高,靠天吃饭的局面依然如旧,旱涝灾害年年危害着中国的粮食安全。三是金融安全问题依然突出。人民币的不完全流动和可自由兑换,曾经帮助中国躲过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而今,人民币正变得更自由流动,资本项目的开放逐步扩大,外来热钱豪赌中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日增。已经进入的热钱,有人估计有数百亿美元,有人估计超千亿美元。从2005年7月21日新的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经升值了15%以上,赌徒们捞到了一大笔好处。而另一方面,国有金融机构内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治,外国银行进入国门的竞争压力更大,不良贷款超过1万亿元的问题亟待解决。四是技术安全等问题日趋突出。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的问题,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不足万分之三的企业才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可见问题的严重。同时,产品质量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热议,不排除有政治眼光看问题,同样不可否认,确实产品质量低下,有些产品不安全早已是一个突出问题。人们不知道饭桌上的东西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不安全的,处处是隐患。没有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没有可靠的产品质量,就不会有市场的竞争力,也就不会有经济的安全。五是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水土流失、沙漠化问题远没有遏制,饮水卫生问题正变得严重起来。水多、水少、水脏矛盾正困扰着中国许多地方。空气污染问题依然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列举上述不安全问题的同时,我们同样不能忽视中国的发展成本问题。除了环境成本远未纳入正常的补偿机制外(至少占GDP的2%),资源成本也不到位,许多稀缺资源价格偏低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高消耗问题其实是低成本问题的必然反映。现实中,除了垄断部门垄断的资源外,愈是紧缺的东西,愈是价廉的东西,人们早有深刻的印象。劳动成本同样是远未补偿的一个问题。既有即期低廉的工资价格问题,更有远期的养老保障没有着落问题,人们的后顾之忧没有消除。世界银行估计中国至少有3万-4万亿元的养老欠账。尤其是中国上亿进城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即使是低水平的保障也远未得到解决。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政府的债务问题。到2006年底,全国外债余额已经超过3000亿美元,内债余额超过了3万亿元人民币,这仅是中央政府的债务。地方政府还有许多隐性的债务,仅是乡镇一级所欠的各种债务余额就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上述问题,固然是多种原因形成的,但不容否认的是,它与体制、结构等深层次方面的原因确实分不开。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财税、金融体制的不适应,国有企业机制的不适应,政府基本职能的不适应,以及城乡结构不合理,区域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合理,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我们指出问题所在,并不是要否认中国的进步,而是希望全社会在看到自己国家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的同时,能够保持冷静,清醒认识问题;更希望关心中国经济的人,能够多一份忧患情结,能够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长期性,克服浮躁情绪,克服急于求成的毛病,更加踏实地把中国的事情办好。但愿这些认识不是个人的杞人忧天。但愿中国的问题能够早日得到解决。2 浅议控制物价上涨物价的涨涨落落,原本是市场经济中常见的现象,其平常程度犹如大海的潮水变化。然而,在眼下中国许多人的眼中,似乎总有这样一种情结,这就是恐惧物价上涨,几乎到了这样的程度,一见市场价格的变化,就如同洪水猛兽,惟有物价的不变才是正常的。这种看法显然是错误的。其实,价格的上涨,或价格的跌落,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因为,价格的变化,既受到市场自身规律的影响,也受到人们心理的影响,有时还常常受到管理者偏好的影响。从市场自身规律而言,商品价格的变化,主要是由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来决定的。供应的商品多了,价格就要下跌;少了,价格就要上涨。而商品的多与少,又受到生产成本、生产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成本上升,超出生产者合理回报界限,就会出现成本推动物价的上涨,反之,则拉动物价的下跌。当生产条件包括资源、技术、劳动力素质等发生变化,势必也会影响生产的变化,从而影响商品价格的变化。这是从供给角度来分析。同样,我们从需求角度看,当需求超出供给的保障程度和水平时,市场的商品就会变得稀缺和更珍贵,价格也就上涨,反之,市场的商品就会变得富余和不值钱,价格就会下跌。这种供求变化带来的商品价格的变化,是市场中最为常见的现象,也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就人们的心理变化而言,“买涨不买落”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一句话。正是这种心理,常常加剧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因为这种心理变化,往往可以改变正常的需求变化,放大或缩小市场的总需求,从而带来市场价格的变化。当人们认为某商品的价格将是上升趋势时,其内在的心理必然驱使他们抢在价格上涨的前面,抓紧购买某商品,形成瞬间的购买高潮,从而推动价格上涨。当人们认为某商品的价格将是下降趋势时,其内在心理的变化又必将驱使他们减少购买,等待价格的继续回落,形成瞬间的购买低潮,带来某商品价格的下跌。人们这种购买心理的变化,同样还表现在攀比消费的现象上。也就是人买我也买,比着购买某种商品。这种心态同样会带来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带来价格的变化。前者的心理变化,就是理论上所描述的通货膨胀预期;后者的心理变化,则是消费的示范性效应和炫耀式行为理论。这两种理论,都是消费波动变化的依据,也是影响价格波动的因素之一。就市场管理而言,由于管理者的利益倾向和价值取向不同,其管理偏好也不同,往往带来政策性的波动,引发市场商品价格的人为波动。一般而言,作为政府的代表,管理者对市场进行管理或干预,必然带来市场价格的变化,这是难以避免的。因为管理者的行为也会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也就必然改变价格的变化。但特殊情况下,由于利益的驱动,管理者往往出现非公正的行为,因而带来不正常的价格变化。如管理者站在城市的利益上,必然排斥农村的利益,采取限制或压制农产品价格变化的措施。若其站在某类利益群体的立场上,必然出现涨价的冲动,可能随意出台涨价的措施。因此,管理者的立场是否公正,也在一定程度上会转化成为价格变化的诱因。市场商品价格的上涨未必就是坏事。它是一种信号和力量,或引导生产者加快生产,或引导消费者紧缩消费,从而调节着市场的供求关系。因而,对待市场价格的上涨,有时也必须冷静地看待,不能盲目地视作坏事。我们应当学会利用价格杠杆,调节生产,引导消费,调整利益格局。眼下两类商品的价格变化尤其需要关注。一类是房价。目前虽然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控制房价上涨,但成效并不明显,房价依然居高不下,甚至还不断上涨。这主要是因为管理者更多地是从需求角度看问题,而没有从供给角度考虑配套措施。其实,房价上涨首先是东西少了,因此必须增加供给;其次是成本不断上涨,必须降低成本;再次是不合理需求多了,应当控制。就第一条来说,政府应当下决心增加住房供给。第二条则要求政府应当首先降低自身利益带来的成本上升,包括土地收益和各种税费等。第三条则是要求对非居住需求严格控制,对居住需求适当引导。此外,则是调节房地产生产者的利益,并将其用到增加住房的生产和对低收入者的补贴上,实现利益风险共担。另一类是农产品价格。应当看到,眼下农产品涨价对增加农民收入是有好处的,对改善城乡关系,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也是有益的。因此,不应当从限价的角度考虑对策,而应当从涨价的利益分配上做文章。对农民得到的利益应当保障,对非农民得到的利益应当限制,真正让涨价好处大头留给农民。对失去利益的群体,则应当区分情况,政府适当补偿。如果只是控制物价,或是管制物价,其结果必然是商品供给的减少,服务态度的变坏和服务质量的下降,消费者未必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实惠。当然,如果对物价不闻不问,任其变动,对消费者和生产者来说,也未必就是好事。关键是把握好方向和力度。总之,价格的变化,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能惊慌失措,而应当适应规律,顺应规律,运用规律。这样,对各方面都是有益的,也才能够不犯战略上的错误。(2007年8月2日)3 如何看待外汇储备的大幅度增加到2006年6月末,中国外汇储备已超过1.3万亿美元,呈现持续大幅度上升的态势。外汇储备的增加,既是中国对外经济持续发展的结果,也是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还是人民币升值压力居高不下的结果。这些年来,中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到2006年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德的世界第3大进出口国。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10年,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外贸持续出口大于进口,2006年外贸顺差达到1775亿美元,估计2007年又将超过2000亿美元。与此同时,外来投资持续扩大,近几年外商直接投资规模都在500亿美元以上。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已经持续多年,这是外汇储备上升的主因。同样,这些年中国经济增长结构更多地表现为投资、出口拉动,消费的作用尚未充分表现出来,形成了内外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统计分析表明,近些年中国经济的贡献率,投资和出口要占近7成。消费之所以上不去,不是因为消费增长乏力,而是因为投资、出口增幅过快。这些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都在10%以上,应当说不低了,但投资增长20%以上,出口增长幅度更高。这说明经济增长的不平衡主要是消费增长赶不上投资、出口增长。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投资冲动大于消费冲动,另一方面是国际产业结构转移,外来投资形成对外出口的新力量。前者,是由于体制、结构性因素所致。现行体制有利于投资或助长投资的冲动,没有形成必要的内在约束,尤其以政府主导型投资冲动为甚。结构因素则表现在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带来的资源、要素流动以及需求扩张带动了投资的增长。加上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机制,相当一部分城乡居民被迫削减即期消费,增加远期风险储备,带来了消费冲动的内在约束增强。后者,是因为中国的出口主体多元化,尤以外商投资企业异军突起,使相当一部分出口由他国、他地区转移到中国。中国出口中,外资企业占到近6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而这部分出口,原先是在境外形成的,如今转移到中国。这种转移性出口的增多,是因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扩大,自身的多种优惠和优势吸引了外来投资,使中国成为世界的加工厂,成为世界的出口基地。还应当指出,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人民币的地位也相应提高,客观上存在升值的趋势。这就吸引了许多投资者的眼光,都想从这一趋势中分享到升值的好处。而当今世界上,国际游资数以万亿美元来计,世界性的流动性过剩,为豪赌人民币或投资人民币提供了可能性。因而,这些年来,国际投资者通过各种渠道,涌入国门,期望抢占这一诱人的制高点,挖走本应由国人分享的蛋糕。分析表明,近年来,超出正常投资的境外来华资金不少于数百亿美元。现实生活中,从2005年7月新一轮汇率制度改革以来,到2007年7月,人民币已经升值了7%以上(到2008年7月止已经升值17%以上),已为外来投资者或投机者获利创造了条件,而且升值趋势不减。这一情形,不仅让投资者们看到了升值的好处,而且实际上也得到了升值的好处。外汇储备增多,既是好事,也是坏事,至少不完全是好事。“好”是表明中国的财富增加,对外支付能力增强,综合实力上升,国际影响力扩大,国家有了更多更大的回旋余地,在世界事务中的话语权也更多了。这种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坏”是风险增多,代价不小。由于外汇储备更多地表现在金融财富,是国外资产的等价物,它受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影响较大,容易受到外来冲击。如果持有的外汇资产升值,肯定是账面资产增多,但如果是贬值,持有的外汇资产就将缩水,形成账面资产的损失。美元、欧元、日元三大国际货币是中国外汇储备的主要代表或承载物,这三大经济体的表现,随时可能影响到国家的外汇储备的实际支付能力,随时可能冲击中国的金融体系。这就是风险所在。同样,说代价不小,是因为这些外来纸币都是中国依靠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换回来的,甚至是牺牲环境换取的。如果出现贬损,意味着物质财富的损失;如果闲置或使用不当,意味着浪费物质资源,这是其一。而其二则是国家的外汇资产是中央银行用本币即人民币买回来的。外汇的增多,意味着本币的减少,势必影响央行运用货币政策进行调控的能力和空间。这些年,央行的调控压力和难度明显上升,与外汇储备的上升较快不无关系。这种坏处,往往不易显现,人们也往往不易感受到。所以,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增多,不宜盲目乐观,也不能麻木不仁,我们都应当关心它,研究它,使好处变得更大,坏处变得更小。第一,是如何提高外汇资产的安全性。要及早研究防范风险的机制,增强预见性,提高警觉性,谋划合理的币种结构,避免资产大幅度缩水。第二,是如何提高外汇资产的有效性。作为国家和人民的资产,应当完善外汇资源的使用机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使巨额的外汇资产惠及国家利益,惠及百姓福祉。第三,是如何提高外汇资产运转的灵活性。作为国外资产的一种价值符号,其往往是瞬息万变的。没有弹性,就没有灵活性。因此,必须解决涉及灵活性的问题。关键是要有世界眼光,建立盯住国际经济变化的跟踪机制,及时作出战略性投资决策。第四,是如何提高外汇资产的配套性。国际收支的变化,是外汇资产变化的主要源泉。因此,应当在国际收支上精心谋划,使之成为合理调节外汇资产的有效手段。第五,是提高人民币的国际竞争力。要抓紧研究推动人民币走向可完全自由兑换的途径,争取人民币能够早日成为国际性货币,成为各国国际储备中的一个主要币种。(2007年8月3日)
后记
2008年2月1日,在经历了整整15个月失去自由时光的磨砺之后,我终于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回到了社会,可以再次自由地呼吸新鲜的空气,自由地享受没有管制的生活,自由地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源,结束了与世隔绝的孤独之感,一切又恢复了常态。尽管世事炎凉,众相百态,但对自由的弥足珍贵还是有了一层新的、更深刻的理解。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自己深深地感受到了亲朋好友的关爱之情,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宽容之情,原本有些心灰意冷的郁闷之情,也渐渐地抛到九霄云外。无官一身轻,能够再次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也是人生一种难得的享受。重新回归社会,一些单位、团体和个人纷纷诚邀自己加盟他们的发展。但个人内心深感自己的学识、经验都是国家和人民给予的,应当还给国家,还给人民,而不是仅仅服务于个人的生活。为此,自己婉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期盼能有机会继续服务社会。所幸的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受组织的委托,接收了我,给自己一个重新工作和生活的新舞台。我要衷心地感谢组织,感谢亲友,感谢社会,让我很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振作精神,重启新的人生之旅,可以继续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变革,关注民生的酸甜苦辣,能够顺着既有的研究视野、研究路径,展开新的思考、新的耕耘,开始新的生活。
编辑推荐
《邱晓华:中国经济新思考(2007-2008年)》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