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思考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作者:邱晓华  页数:442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经济正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在国际,唱衰论、威胁论此起彼伏;在国内,看好论、看空论也都有之。如何把这一个复杂的大问题说清楚,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过去,作为一名经济和统计工作者,自己曾经有幸参与了国家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统计与研究工作,提出过一些拙见,对国家的发展尽到了个人的一点绵薄之力。因此,个人的努力也获得了国家和社会的肯定,在学术上有了所谓的经济和统计专家之称,在行政上有了国家统计部门最高负责人之位。如今,时过境迁,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个人因情感道德出轨而铸下大错,受到了党纪国法的严厉处罚,不仅离开了自己热爱的统计事业,也失去了继续报效祖国的机会,更失去了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对此,自己深感对不起国家和人民的培养教育,对不起关心和爱护自己的组织和个人。现在,自责内疚已无法弥补过错,更无法改变现实,所有的是非功过都已经成为历史,惟有承担责任,重新振作,改过自新,才是正确的选择。但是,不管怎样,自己内心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对民族振兴的责任,可以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始终没有改变,以后也绝不会改变。也正因为如此,即使身处秦城高墙之内,内心仍念念不忘对国家改革发展命运前途的思考。在服刑期间,以往曾经思索而存留在心中的话,时常浮现在脑海,久久难以消失;现今重新思索而产生的思想火花,也一刻都没有停止。一股力量,一份责任,催促着自己继续思考中国经济。从2007年8月1日开始,直至2008年1月31日临近回归社会重获自由为止,整整6个月时间,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哪怕是身体不适,自己每天都要挤出一些时间,把个人对国家改革发展主题所作的点滴思考,提笔匆匆记录下来。文集中的180余篇短文,就是自己在特殊的环境下所作的特别的思考。这些短文,虽然算不上什么大作,也不成体系,不成熟的粗糙痕迹显而易见,但都是个人对中国经济问题的所思所想,仍倾注了自己的一份辛劳、一份情感。在思考和写作有关问题时,自己力求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专业问题通俗化,让普通百姓也能够看得明白中国的经济,并有所收获,这也是我研究中国经济的一贯作风。现在把它们整理成册,算是自己经历挫折之后,奉献给社会的一份“家庭作业”和思想汇报,期望得到大家的理解、谅解和支持。由于时间相对匆促,加上缺乏基本的信息资料,更多地是依赖头脑的记忆,文稿中谬误之处难免,敬请尊敬的读者批评指正。    写上这些话,也算是文集的一个序吧!     2008年2月1日,在经历了整整15个月失去自由时光的磨砺之后,我终于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回到了社会,可以再次自由地呼吸新鲜的空气,自由地享受没有管制的生活,自由地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源,结束了与世隔绝的孤独之感,一切又恢复了常态。尽管世事炎凉,众相百态,但对自由的弥足珍贵还是有了一层新的、更深刻的理解。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自己深深地感受到了亲朋好友的关爱之情,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宽容之情,原本有些心灰意冷的郁闷之情,也渐渐地抛到九霄云外。无官一身轻,能够再次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也是人生一种难得的享受。重新回归社会,一些单位、团体和个人纷纷诚邀自己加盟他们的发展。但个人内心深感自己的学识、经验都是国家和人民给予的,应当还给国家,还给人民。而不是仅仅服务于个人的生活。为此,自己婉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期盼能有机会继续服务社会。所幸的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受组织的委托,接收了我,给自己一个重新工作和生活的新舞台。我要衷心地感谢组织,感谢亲友,感谢社会,让我很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振作精神,重启新的人生之旅,可以继续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变革,关注民生的酸甜苦辣,能够顺着既有的研究视野、研究路径,展开新的思考、新的耕耘,开始新的生活。    面对年初的冰雪灾害,面对国际藏独势力的破坏活动,面对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害,面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持续升级,面对国际油价的持续攀升,面对国内房市、股市的持续低迷,面对各种天灾人祸、内忧外患,中国经济将往何处去?再次成了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其也催促着自己要加快脚步,跟上复杂多变的现实,去探索和回答有关的问题。文集中的最后3篇短文,算是一个新的开始。    最后,在这本文集正式出版过程中,我还得由衷地说上一些感激的话,一是衷心地感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们的辛勤工作,感谢王建国、郑振秀两位大学校友的热情帮助;二是衷心感谢我的一些老领导、老同事、老朋友,他们鼓励我抓紧时间把文集编辑成册;三是衷心感谢我的家人,她们给我精神上极大的安慰和支持。    我深知未来的人生之旅不会一帆风顺,还将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请大家放心,即使有再大的困难,也压不倒自己。正像鲁迅先生所指出,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将汲取教训,坦然面对困难,努力工作!

内容概要

本书中的180多篇短文,大部分是作者在特殊的日子里,记录下的对国家改革与发展的所思所想,关注的是祖国的强大与人民生活美好的未来,以其开阔的视野,敏锐地捕捉到很多引人注目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提出了“‘菜篮子’为何变沉了”、“房价为何居高不下”、“警惕股市的大波动”、“中国的‘三农’问题”、“应打破人民币升值魔幻”、“汇率改革应符合最广大中国人的利益”、“加息政策要通盘考虑”、“全球性金融恐慌正在蔓延”、“2008年经济风险来自何处”、“再谈中国经济向何处去”等问题。这些问题与我国的国计民生、改革开放、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息息相关,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理性的思考。文章语言生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

邱晓华,男,生于1958年,福建宁化人,高级统计师。1976年6月到1978年2月在福建省宁化县水茜公社插队务农;1978年3月就读于厦门大学,获经济学学士;1999年7月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获经济学博士。1982年2月分配到中国国家统计局工作,先后担任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副处长、处长、副司长,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副局长、局长;1998年8月到1999年9月在安徽省人民政府任省长助理:2007年2月到2008年2月在秦城监狱服刑;2008年6月开始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工作,任高级研究员。曾任全国青联、国家机关青联和北京市青联副主席,并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多家院校任兼职教授、特约研究员。先后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400多篇有关中国经济和统计的文章,著有《中国经济热点追踪》、《中国的道路》等专著。

书籍目录

第一篇 中国发展问题 1 冷静观察中国经济 2 浅议控制物价上涨 3 如何看待外汇储备的大幅度增加 4 如何看当前的经济形势 5 “菜篮子”为何又变沉了 6 树立正确的结构调整观 7 管住宏观放活微观 8 节能减排要循序渐进 9 浅议房地产形势 10 忽闻CPI上涨5.6% 11 走统筹城乡发展新路 12 又闻银行加息声 13 如何实现经济由大向强的跨越 14 宏观调控应避免的误区 15 中国的股市有时看不懂 16 努力降低行政成本 17 服务业为什么发展缓慢 18 农业产业化的遐想 19 计划与市场:孰优孰劣 20 应当用好纳税人的钱 21 中国的城镇化道路如何走 22 警惕新的通货膨胀卷土重来 23 加息政策要通盘考虑 24 消费升温背后的隐忧 25 经济发展新要求的思考 26 应当在鼓励消费上做更多的工作 27 调控固定资产投资应把握的重点 28 发展生物燃料应当慎重 29 房价为何居高不下 30 警惕股市的大波动 31 财政政策要更多地在结构调整上有大的作为 32 货币政策应更多地着眼于总量调控 33 要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34 切勿轻言通胀高峰已过 35 应对高油价挑战的关键环节 36 中国经济将向何处去 37 再谈中国经济将向何处去 38 调控经济应更多研究心理预期 39 央行为何连续动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手段 40 消费物价涨幅又上去了 41 应对经济“两个失衡”的困扰 42 从一则警讯所想到 43 宏观政策的着眼点应放哪里 44 中国的发展问题引起的思考 45 中国的发展正在告别粗放经营时代 46 中国正在进入较高发展成本的时代 47 防止经济出现较大波动 48 稳中求进与变中求好 49 中国的发展问题——快速的动力源 50 中国的发展问题——成长的路径 51 中国的发展问题——成本与代价 52 中国的发展问题——趋势与前景 53 中国的发展问题——设想与对策 54 迟来的货币从紧政策 55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56 政府财政:输血,还是造血 57 银行加息终于如期所至 58 2008年经济风险来自何处 59 中国的消费问题 60 中国的“三农”问题 61 再谈中国发展战略的转变 62 城市发展要更多地依赖市场的力量 63 世界留给中国的机会会溜走吗 64 机遇稍纵即逝,不会再有 65 市场管效率,政府管公平 66 发展是均衡好,还是梯度好 67 中国的股市问题 68 中国的国有企业问题(1) 69 中国的国有企业问题(2) 70 稳住自己才能挽救世界 71 中国农村劳动力告别剩余时代吗 72 夯实基础为上策 73 内外兼治维护好势头 74 应当防止过热和过冷两种风险 75 正确看待物价问题第二篇 中国改革问题 76 浅议改革开放 77 改革现行资源配置机制 78 应当继续完善税制改蕈 79 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 80 汇率改革应符合最广大中国人的利益 81 中国的改革之缘由 82 中国改革之进程 83 中国改革之特点 84 中国改革之效果 85 中国改革之不足 86 中国改革之未来 87 改革货币政策运作机制十分必要 88 对教育改革的一点看法 89 对医疗改革的一点看法 90 改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91 改革是全球性话题第三篇 中国开放问题 92 应打破人民币升值魔幻 93 应当抓紧建立海上安全通道 94 警惕美元持续走软带来的冲击 95 如何再创对外开放新优势 96 注意全球经济新变化 97 应对国际经济新变化的几点想法 98 对美元持续贬值应有所防范 99 应当抓紧制定全球性资源战略 100 再谈全球性战略思维 101 要增强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 102 “走出去”的官与民辨析 103 中国的对外开放进程 104 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105 中国对外开放的得与失 106 中国对外开放的未来 107 树立正确的开放观 108 世界经济是否出现了“拐点” 109 全球性金融恐慌正在蔓延 110 中国经济能否与世界经济脱钩第四篇 中国稳定问题 111 努力消除民众的后顾之忧 112 应当增强每个人的责任意识 113 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 114 必须抓住发展稳定和谐的主要方面 115 民主与自由的启示 116 注意化解基层政权的财政困难 117 粮食安全问题十分重要 118 重视水的安全问题 119 粮食安全之策若干构想 120 中国的稳定问题——面临的挑战……第五篇 中国社会问题第六篇 统计与其他问题附录 个人主要经济观点综述后记

章节摘录

今日中国经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热议纷纷。究竟如何来看中国经济?应当说,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的近5年来,持续以10%甚至更高的速度前行。到2007年,预计经济总量将超过24万亿元,很有可能接近德国。中国的进步也是毋庸置疑的。近30年的改革开放,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000万人减少到2007年的2300万人左右,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吃、穿、住、行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庭储蓄由200余亿元增加到17万多亿元。人们所享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是历史上未曾有过的,个人经济上的自由度也是空前的。可以说,只要不带任何偏见看中国,人们都可以得到一个客观结论,这就是中国变得更强大了,中国人变得更富裕了。然而,冷静地看当代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也是毋庸置疑的。突出的问题是中国经济繁荣的基础并不牢固,中国的发展所付出的成本远比世界其他国家大,尤其是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更大,经济的效率还不高。一是资源的安全,特别是能源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从20世纪90年代前期,尤其是从1993年开始,中国由石油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到2006年年进口石油超过1.5亿吨,已占到石油消费的40%强。目前已探明可开采的石油储量仅有25亿吨左右,未来石油进口量仍将持续居高不下。而进口成本已由前几年的10美元一桶上升到现在的100美元左右。人们预测,石油价格还要继续上行,达到一个更高的价位,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此外,铁矿石、铜等重要矿产资源也严重不足,对外依存度趋向危险水平。水资源、耕地资源同样短缺,人均水平均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二是粮食安全问题依然突出。谁来养活中国并不是危言耸听。目前全国耕地面积已经降到18.2亿亩,国家制定的18亿亩的红线被突破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农业生产条件不高,靠天吃饭的局面依然如旧,旱涝灾害年年危害着中国的粮食安全。三是金融安全问题依然突出。人民币的不完全流动和可自由兑换,曾经帮助中国躲过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而今,人民币正变得更自由流动,资本项目的开放逐步扩大,外来热钱豪赌中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日增。已经进入的热钱,有人估计有数百亿美元,有人估计超千亿美元。从2005年7月21日新的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经升值了15%以上,赌徒们捞到了一大笔好处。而另一方面,国有金融机构内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治,外国银行进入国门的竞争压力更大,不良贷款超过1万亿元的问题亟待解决。四是技术安全等问题日趋突出。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的问题,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不足万分之三的企业才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可见问题的严重。同时,产品质量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热议,不排除有政治眼光看问题,同样不可否认,确实产品质量低下,有些产品不安全早已是一个突出问题。人们不知道饭桌上的东西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不安全的,处处是隐患。没有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没有可靠的产品质量,就不会有市场的竞争力,也就不会有经济的安全。五是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水土流失、沙漠化问题远没有遏制,饮水卫生问题正变得严重起来。水多、水少、水脏矛盾正困扰着中国许多地方。空气污染问题依然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列举上述不安全问题的同时,我们同样不能忽视中国的发展成本问题。除了环境成本远未纳入正常的补偿机制外(至少占GDP的2%),资源成本也不到位,许多稀缺资源价格偏低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高消耗问题其实是低成本问题的必然反映。现实中,除了垄断部门垄断的资源外,愈是紧缺的东西,愈是价廉的东西,人们早有深刻的印象。劳动成本同样是远未补偿的一个问题。既有即期低廉的工资价格问题,更有远期的养老保障没有着落问题,人们的后顾之忧没有消除。世界银行估计中国至少有3万-4万亿元的养老欠账。尤其是中国上亿进城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即使是低水平的保障也远未得到解决。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政府的债务问题。到2006年底,全国外债余额已经超过3000亿美元,内债余额超过了3万亿元人民币,这仅是中央政府的债务。地方政府还有许多隐性的债务,仅是乡镇一级所欠的各种债务余额就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上述问题,固然是多种原因形成的,但不容否认的是,它与体制、结构等深层次方面的原因确实分不开。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财税、金融体制的不适应,国有企业机制的不适应,政府基本职能的不适应,以及城乡结构不合理,区域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合理,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我们指出问题所在,并不是要否认中国的进步,而是希望全社会在看到自己国家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的同时,能够保持冷静,清醒认识问题;更希望关心中国经济的人,能够多一份忧患情结,能够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长期性,克服浮躁情绪,克服急于求成的毛病,更加踏实地把中国的事情办好。但愿这些认识不是个人的杞人忧天。但愿中国的问题能够早日得到解决。2 浅议控制物价上涨物价的涨涨落落,原本是市场经济中常见的现象,其平常程度犹如大海的潮水变化。然而,在眼下中国许多人的眼中,似乎总有这样一种情结,这就是恐惧物价上涨,几乎到了这样的程度,一见市场价格的变化,就如同洪水猛兽,惟有物价的不变才是正常的。这种看法显然是错误的。其实,价格的上涨,或价格的跌落,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因为,价格的变化,既受到市场自身规律的影响,也受到人们心理的影响,有时还常常受到管理者偏好的影响。从市场自身规律而言,商品价格的变化,主要是由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来决定的。供应的商品多了,价格就要下跌;少了,价格就要上涨。而商品的多与少,又受到生产成本、生产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成本上升,超出生产者合理回报界限,就会出现成本推动物价的上涨,反之,则拉动物价的下跌。当生产条件包括资源、技术、劳动力素质等发生变化,势必也会影响生产的变化,从而影响商品价格的变化。这是从供给角度来分析。同样,我们从需求角度看,当需求超出供给的保障程度和水平时,市场的商品就会变得稀缺和更珍贵,价格也就上涨,反之,市场的商品就会变得富余和不值钱,价格就会下跌。这种供求变化带来的商品价格的变化,是市场中最为常见的现象,也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就人们的心理变化而言,“买涨不买落”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一句话。正是这种心理,常常加剧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因为这种心理变化,往往可以改变正常的需求变化,放大或缩小市场的总需求,从而带来市场价格的变化。当人们认为某商品的价格将是上升趋势时,其内在的心理必然驱使他们抢在价格上涨的前面,抓紧购买某商品,形成瞬间的购买高潮,从而推动价格上涨。当人们认为某商品的价格将是下降趋势时,其内在心理的变化又必将驱使他们减少购买,等待价格的继续回落,形成瞬间的购买低潮,带来某商品价格的下跌。人们这种购买心理的变化,同样还表现在攀比消费的现象上。也就是人买我也买,比着购买某种商品。这种心态同样会带来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带来价格的变化。前者的心理变化,就是理论上所描述的通货膨胀预期;后者的心理变化,则是消费的示范性效应和炫耀式行为理论。这两种理论,都是消费波动变化的依据,也是影响价格波动的因素之一。就市场管理而言,由于管理者的利益倾向和价值取向不同,其管理偏好也不同,往往带来政策性的波动,引发市场商品价格的人为波动。一般而言,作为政府的代表,管理者对市场进行管理或干预,必然带来市场价格的变化,这是难以避免的。因为管理者的行为也会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也就必然改变价格的变化。但特殊情况下,由于利益的驱动,管理者往往出现非公正的行为,因而带来不正常的价格变化。如管理者站在城市的利益上,必然排斥农村的利益,采取限制或压制农产品价格变化的措施。若其站在某类利益群体的立场上,必然出现涨价的冲动,可能随意出台涨价的措施。因此,管理者的立场是否公正,也在一定程度上会转化成为价格变化的诱因。市场商品价格的上涨未必就是坏事。它是一种信号和力量,或引导生产者加快生产,或引导消费者紧缩消费,从而调节着市场的供求关系。因而,对待市场价格的上涨,有时也必须冷静地看待,不能盲目地视作坏事。我们应当学会利用价格杠杆,调节生产,引导消费,调整利益格局。眼下两类商品的价格变化尤其需要关注。一类是房价。目前虽然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控制房价上涨,但成效并不明显,房价依然居高不下,甚至还不断上涨。这主要是因为管理者更多地是从需求角度看问题,而没有从供给角度考虑配套措施。其实,房价上涨首先是东西少了,因此必须增加供给;其次是成本不断上涨,必须降低成本;再次是不合理需求多了,应当控制。就第一条来说,政府应当下决心增加住房供给。第二条则要求政府应当首先降低自身利益带来的成本上升,包括土地收益和各种税费等。第三条则是要求对非居住需求严格控制,对居住需求适当引导。此外,则是调节房地产生产者的利益,并将其用到增加住房的生产和对低收入者的补贴上,实现利益风险共担。另一类是农产品价格。应当看到,眼下农产品涨价对增加农民收入是有好处的,对改善城乡关系,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也是有益的。因此,不应当从限价的角度考虑对策,而应当从涨价的利益分配上做文章。对农民得到的利益应当保障,对非农民得到的利益应当限制,真正让涨价好处大头留给农民。对失去利益的群体,则应当区分情况,政府适当补偿。如果只是控制物价,或是管制物价,其结果必然是商品供给的减少,服务态度的变坏和服务质量的下降,消费者未必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实惠。当然,如果对物价不闻不问,任其变动,对消费者和生产者来说,也未必就是好事。关键是把握好方向和力度。总之,价格的变化,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能惊慌失措,而应当适应规律,顺应规律,运用规律。这样,对各方面都是有益的,也才能够不犯战略上的错误。(2007年8月2日)3 如何看待外汇储备的大幅度增加到2006年6月末,中国外汇储备已超过1.3万亿美元,呈现持续大幅度上升的态势。外汇储备的增加,既是中国对外经济持续发展的结果,也是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还是人民币升值压力居高不下的结果。这些年来,中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到2006年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德的世界第3大进出口国。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10年,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外贸持续出口大于进口,2006年外贸顺差达到1775亿美元,估计2007年又将超过2000亿美元。与此同时,外来投资持续扩大,近几年外商直接投资规模都在500亿美元以上。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已经持续多年,这是外汇储备上升的主因。同样,这些年中国经济增长结构更多地表现为投资、出口拉动,消费的作用尚未充分表现出来,形成了内外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统计分析表明,近些年中国经济的贡献率,投资和出口要占近7成。消费之所以上不去,不是因为消费增长乏力,而是因为投资、出口增幅过快。这些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都在10%以上,应当说不低了,但投资增长20%以上,出口增长幅度更高。这说明经济增长的不平衡主要是消费增长赶不上投资、出口增长。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投资冲动大于消费冲动,另一方面是国际产业结构转移,外来投资形成对外出口的新力量。前者,是由于体制、结构性因素所致。现行体制有利于投资或助长投资的冲动,没有形成必要的内在约束,尤其以政府主导型投资冲动为甚。结构因素则表现在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带来的资源、要素流动以及需求扩张带动了投资的增长。加上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机制,相当一部分城乡居民被迫削减即期消费,增加远期风险储备,带来了消费冲动的内在约束增强。后者,是因为中国的出口主体多元化,尤以外商投资企业异军突起,使相当一部分出口由他国、他地区转移到中国。中国出口中,外资企业占到近6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而这部分出口,原先是在境外形成的,如今转移到中国。这种转移性出口的增多,是因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扩大,自身的多种优惠和优势吸引了外来投资,使中国成为世界的加工厂,成为世界的出口基地。还应当指出,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人民币的地位也相应提高,客观上存在升值的趋势。这就吸引了许多投资者的眼光,都想从这一趋势中分享到升值的好处。而当今世界上,国际游资数以万亿美元来计,世界性的流动性过剩,为豪赌人民币或投资人民币提供了可能性。因而,这些年来,国际投资者通过各种渠道,涌入国门,期望抢占这一诱人的制高点,挖走本应由国人分享的蛋糕。分析表明,近年来,超出正常投资的境外来华资金不少于数百亿美元。现实生活中,从2005年7月新一轮汇率制度改革以来,到2007年7月,人民币已经升值了7%以上(到2008年7月止已经升值17%以上),已为外来投资者或投机者获利创造了条件,而且升值趋势不减。这一情形,不仅让投资者们看到了升值的好处,而且实际上也得到了升值的好处。外汇储备增多,既是好事,也是坏事,至少不完全是好事。“好”是表明中国的财富增加,对外支付能力增强,综合实力上升,国际影响力扩大,国家有了更多更大的回旋余地,在世界事务中的话语权也更多了。这种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坏”是风险增多,代价不小。由于外汇储备更多地表现在金融财富,是国外资产的等价物,它受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影响较大,容易受到外来冲击。如果持有的外汇资产升值,肯定是账面资产增多,但如果是贬值,持有的外汇资产就将缩水,形成账面资产的损失。美元、欧元、日元三大国际货币是中国外汇储备的主要代表或承载物,这三大经济体的表现,随时可能影响到国家的外汇储备的实际支付能力,随时可能冲击中国的金融体系。这就是风险所在。同样,说代价不小,是因为这些外来纸币都是中国依靠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换回来的,甚至是牺牲环境换取的。如果出现贬损,意味着物质财富的损失;如果闲置或使用不当,意味着浪费物质资源,这是其一。而其二则是国家的外汇资产是中央银行用本币即人民币买回来的。外汇的增多,意味着本币的减少,势必影响央行运用货币政策进行调控的能力和空间。这些年,央行的调控压力和难度明显上升,与外汇储备的上升较快不无关系。这种坏处,往往不易显现,人们也往往不易感受到。所以,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增多,不宜盲目乐观,也不能麻木不仁,我们都应当关心它,研究它,使好处变得更大,坏处变得更小。第一,是如何提高外汇资产的安全性。要及早研究防范风险的机制,增强预见性,提高警觉性,谋划合理的币种结构,避免资产大幅度缩水。第二,是如何提高外汇资产的有效性。作为国家和人民的资产,应当完善外汇资源的使用机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使巨额的外汇资产惠及国家利益,惠及百姓福祉。第三,是如何提高外汇资产运转的灵活性。作为国外资产的一种价值符号,其往往是瞬息万变的。没有弹性,就没有灵活性。因此,必须解决涉及灵活性的问题。关键是要有世界眼光,建立盯住国际经济变化的跟踪机制,及时作出战略性投资决策。第四,是如何提高外汇资产的配套性。国际收支的变化,是外汇资产变化的主要源泉。因此,应当在国际收支上精心谋划,使之成为合理调节外汇资产的有效手段。第五,是提高人民币的国际竞争力。要抓紧研究推动人民币走向可完全自由兑换的途径,争取人民币能够早日成为国际性货币,成为各国国际储备中的一个主要币种。(2007年8月3日)

后记

2008年2月1日,在经历了整整15个月失去自由时光的磨砺之后,我终于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回到了社会,可以再次自由地呼吸新鲜的空气,自由地享受没有管制的生活,自由地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源,结束了与世隔绝的孤独之感,一切又恢复了常态。尽管世事炎凉,众相百态,但对自由的弥足珍贵还是有了一层新的、更深刻的理解。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自己深深地感受到了亲朋好友的关爱之情,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宽容之情,原本有些心灰意冷的郁闷之情,也渐渐地抛到九霄云外。无官一身轻,能够再次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也是人生一种难得的享受。重新回归社会,一些单位、团体和个人纷纷诚邀自己加盟他们的发展。但个人内心深感自己的学识、经验都是国家和人民给予的,应当还给国家,还给人民,而不是仅仅服务于个人的生活。为此,自己婉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期盼能有机会继续服务社会。所幸的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受组织的委托,接收了我,给自己一个重新工作和生活的新舞台。我要衷心地感谢组织,感谢亲友,感谢社会,让我很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振作精神,重启新的人生之旅,可以继续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变革,关注民生的酸甜苦辣,能够顺着既有的研究视野、研究路径,展开新的思考、新的耕耘,开始新的生活。

编辑推荐

《邱晓华:中国经济新思考(2007-2008年)》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经济新思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1条)

 
 

  •   从该书的作者-原国家统计局局长,你就可以知道你拿到的是一本相当权威可靠的书籍。作者还是比较客观正确的分析了当前中国经济的形式,文章大多写在07年末,并过08年国家和国际经济做了几个预测,都很准确,不得不佩服作者是曾经站在经济建设的前沿,有着第一手的资料。但纵观本书,作者还有一个局限性,就是作者是在服刑期间写作的,这就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他的一些激进大胆的观点,只能是提出一点意见而非大肆批判。总体来说是一本不错的书,对当前的经济发展把脉把得很准,不像一些关于时下金融危机书籍的作者都是马后炮,在金融危机出现后才发表种种言论,之前都是墙头草,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   邱晓华同志的这本书很有含金量,对大多数人来讲,从他这本书看到的是对08年经济变化的一种预测,并且很多都很准,另一方面这本书被中央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了新的观点,可谓眼光毒辣、见解独到。但是做为一名普通公民,从这本书看到应当是另一番天地,在分享作者观点的同志,可以学习到许多在中国才有用的经济知识,还有联系中国公布的经济数据做好市场预期,对自己的生活、投资都还是有些帮助的。所以推荐大家一看!
  •   在看的过程中,感觉很好.作者从他的角度向我们分析了中国经济走势,未来.以及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同时也很值得一些当官的去看.还有国家的主要决策者们.书中也向我们讲解了一些分析中国经济的方法,值得我们普通老百姓去学习那种分析的方式,这样有助于我们去了了解中国未来的一些决策.希望喜欢经济的人都来看一看这书.从中收获很大.
  •   虽然离开了官场,但邱晓华是一个有水平的专家,对中国经济的理解和研究比一般的所谓“经济学家”强多了。
  •   作者的特殊身份,是购买书籍的动因;书籍的名称是阅读这本书的前提;当真正收到这本书,一页页的翻看的时候,才对作者之所以能够出将入相感到折服。人能够在书籍的开篇写出自己的简历,甚至让一般人人难以启齿的牢狱生涯,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人生的反省和自我批评。从写作的时间看,几乎是每日笔耕不辍。能在特殊的地方,坚持从写作的内容看,更是从具有一般人难以触及的高度,对问题的看法,更是让普通人有更深的深度。举一个例子,写宏观经济的“快”,居然从快的原因开始,分析道快的资源性支撑之不可行,快的后果,快的趋势预测等若干方面,分析得鞭辟入里。读书,就要读有高度的书。这本书,诚意推荐!
  •   邱晓华的书,以他的视野和经历,所写之书,可以一读
  •   邱晓华同志很有才,可惜了啊,值得购买,透过数字看现象。
  •   思考中国经济
  •   此书相当不错,虽然已经过去好几年,书的内容一点也没过时,不愧为中国的数字先生。
  •   这本书我也是在网上看到人家说好才去买的.我信群众的眼光.
  •   不要1天的时间。迅速快呀。太快了
  •   内容相对简单,翻翻可以,不一定要买
  •   可惜看晚了,但还是受益不浅
  •   书不错,就是简单了点
  •   听听专家的肺腑之言,很有感触
  •   邱还是有很高的水平的。不管是否遭遇牢狱之灾,自身的见解还是很值得学习的!
  •   作为统计部门的人员,对邱晓华深深致敬。他对中国经济的深思忧虑,让我字里行间都感觉到他对祖国的爱,这是一个只有对祖国充满爱的人,才会每天思考着这么多的中国问题。中国需要这样的官员,需要这样的经济学家!
  •   老师介绍的书,对作者的经历比较感兴趣,不愧为前国家统计局的高层干部,写的东西很“正规”,又不乏新观点!
  •   邱晓华作为曾经的中国高官,学识和能力是不容置疑的,看了这本是以后,你会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属于中国的高官中不惑的精英分子,面对当前的金融和社会的危机,信用和信心的衰退,他是能给你指出一个不会犯错的向导。
  •   这本书对刚刚接触经济的人来说还不错,很全面,对中国经济的问题讲得也还深刻,只是有点枯燥,不过经济本来就枯燥,作者是对经济有很深研究的人,其实是个人才,希望他能痛改前非,用自己的真才实学为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   对于中国经济的思考能透射出作者自身的积淀和才华。
  •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前政府高官,这个身份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本书通过记录作者在我国过去一年中发生重大事件时的感受与观点,比较高水平地揭示了一些事件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当然,作为一个人,他的观念都是受他的生活阅历及其身份局限的,并不完全正确。但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读性较强。总之,我觉得,这本书值得一读。
  •   前段时间太忙了,现在才开始看,看了一半,还没看完,感觉和自己的预期有一点差距,内容不错,也很详细,就是有点泛泛,很多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深入下去。原本我是想借助这本书详细了解下中国的现行经济,直到现在为止,只能说有了初步地了解。但不管怎么说,这本书还是不错的,比较合适初学者或者是仅仅想了解一下中国经济的人,若你是有了一定基础或学识,最好选本更好的书!
  •   才子就是才子,经历过诸多变故,能够以一种中性,坦然的目光面对当前的中国经济。读后受益匪浅,也对作者有了另外一种认识。
  •   不以言举人,亦不因人废言。毕竟他担任过国家统计局长,还是有较高水平的。本书的出版也是对社会的贡献。
  •   顺着作者的大约的时间顺序去品味我国经济的点点滴滴··········
  •   能让我更多的了解国家及社会大致体质。
  •   很遗憾,由于作者的特殊原因,写的东西,应该是过去的事,而且,一些数据材料也不是非常准确,但一直很看好邱的功力了,希望他以后能有更多更好的见解
  •   我国部级干部真正有水平的没有几个,但本书作者应该算是有水平的一个。至于他所犯的事,与其他同级干部相比,只能说他倒霉,与思想,能力,道德等无关。
  •   书收到,但是书皮破损了,两道总共十几公分的划痕,看了很不舒服。不过价钱很便宜,书也是正版,只是希望下次能够不要再这样了,还好是自己看的,不是送人的。
  •   看不懂 一个重婚罪的人写的书 看不懂 还是不要看了 一些茶后闲谈而已
  •   我要好好读完这本书
  •   虽是过去的事情 但回过头来看 还是很有所得的
  •   具体书的内容还没看,但收到包裹打开,发现书不是很书,书正面有点脏,书的边延看上去有点发黄。
  •   写得不错,毕竟在那个位置干过,很多看法很值得参考
  •   文字官腔话比较浓,还没完全看完
  •   书很不错,印刷质量很好。
  •   值得借鉴,文字好,内容多
  •   思路清晰,值得一看
  •   书收到后,发现边上有一处破损
  •   本书中的180多篇短文,大部分是作者在特殊的日子里,记录下的对国家改革与发展的所思所想,关注的是祖国的强大与人民生活美好的未来,以其开阔的视野,敏锐地捕捉到很多引人注目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提出了“‘菜篮子’为何变沉了”、“房价为何居高不下”、“警惕股市的大波动”、“中国的‘三农’问题”、“应打破人民币升值魔幻”、“汇率改革应符合最广大中国人的利益”、“加息政策要通盘考虑”、“全球性金融恐慌正在蔓延”、“2008年经济风险来自何处”、“再谈中国经济向何处去”等问题。这些问题与我国的国计民生、改革开放、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息息相关,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理性的思考。文章语言生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耐人寻味。
  •   很佩服作者的才能和对宏观的敏锐的嗅觉,他对很多问题有独到的理解,具有前瞻性;阅读这本书也可以增加经济学的知识,非常值得一读.
  •   只大概翻了翻,还没来得及细看,印刷还可以,内容很吸引人,对我了解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有一定帮助。
  •   作者虽身陷牢狱,仍不忘国家大事,坚持写书,抒一己之见,诚为可贵,客观来讲,邱还是有才华之人,书中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在当时来说,还是较新的,只不过谈得不够深度,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受理论水平所限,一是受环境所限,只能点到为止。或许后一种可能性还大些呢!总之,该书还是可以一读,可以给人以启迪。
  •   兴冲冲的买了,翻翻看,觉得挺一般的,还是推荐《看不懂的中国经济》,个人感觉更好一些(仅供参考啊,呵呵o(∩_∩)o...哈哈)
  •   买书是由于作者的独特身份,看后颇觉泛泛,尽管邱先生在官学两界混迹多年,即便经历了如此大的人生变故,却没看出因此而深刻起来,不知怎么想起据说当年姚文元听说取消粮票而表示要给邓公提建议,哎,中国的知识分子,让人说啥好呢?扭曲的人格,可悲可怜
  •   书中的观点就是作者根据留意身边的事情。由对问题的看法凑成的书
  •   作者的经历使他拥有了写作的积累,对于宏观问题有自己的视角,是一本有高度,有专业判断的书。
  •   买这本书出于对邱的名声所吸引副部级的官员亲自书写文章在国内算少见了视野、经历都应有过人之处邱先生身陷囹圄仍有心于思索应该是勤奋之人。呵呵可邱先生的书粗粗读下来见识与能力观点与思路与印象中的高官相差不少。本来自己奋斗于官场见贤思齐,常常忧虑自己不能达到更高境界。呵呵可此书读下来,忽然忧虑之情稍解算是读书外的收获吧
  •   最近当当网的书邮寄过来都有点破损,不知怎么回事?
  •   不是太好的内容,比较泛泛而谈..深度不够,数据不够,新意不够,不过,应该鼓励作者能够面对人生的乐观向上的态度...
  •   可能是当官员时间太长,语言不够吸引人,一本正经。但细看还是有些帮助
  •   这么聪明的一个人怎么会被抓的啊?情商不够啊!
  •   拿到书之后翻了一下,感觉比较浅,跟写小散文似的,原以为他能有些不同的观点或者看法。。。。失望中。。。。。。
  •   书中有8张空白页,已和当当联系了退货。不知还能否100送10元礼券,因为退完此书后金额就小于100元了。换货又要跑邮局,太麻烦。
  •   这本书有很多错漏字,怀疑不是正版的.
  •   内容一般,个人日记罢了,学术价值有待考量
  •   有观点,但是文笔太差了,看来长于数字,文字功底较差。
  •   见解很不错但是都是大道理,我用不上
  •   写得还是不够味道,味道还是官方的多一些
  •   不如不见
  •   一个政客的表现需要出彩
  •   不如期望的吸引
  •   邱晓华,作为曾经的高官和年轻一代颇有声誉的经济学人,在我印象里对他还有一点敬意。便从当当买了一本。没想到,翻阅之下不忍卒读。本来以为,身居高位的时候有些话不得不说,身险囹囤的时候,总会有些真心话的,可假话、套话、官话说久了,也许自以为是真的了。中国的高官和御用的所谓“经济学家”历来有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豪情,对任何一个问题都敢发议论,言论中充满正确的废话,无数搞笑的文字,比较特别的比如,邱在一篇文章里回溯自己的主要经济观点时,放在首位的是82年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去宁夏调研一月,回来就“建议将黄河水引入西(吉)海(宁)固(原)地区,以增强百姓生存的能力”,并引以为荣。刚刚毕业于计划统计系,就能对水利工程提建议,也许真是中国特色。但如果说这本书一点价值也没有,也不尽然。有希望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可以拿集中的文章做申论的范本。
  •   老实讲买这书时最想看的是有啥“猛料”?比如:中国的失业率统计数据是如何构成的?为何同国外的失业率统计数据差别如此大?难道失业率统计数据这在经济学中最基本的经济数据也要内外有别?每年全国各地“注水”的GDP数据上报后,国家统计局是如何花心思平衡及自圆其说的?中国的GDP数据包括的具体内容和国外统计数据的差别在哪?想要看的都没有,不想看到的却厚厚一本。字里行间模糊看到的国家前统计局长略带有乡间泥土的气息,及50-60年代生人被那时代“洗脑”过后的思维定势,仿佛又想起孩提时周末“五类分子”在领袖像前忏悔的情景。以作者当时的身份及对国家经济事务的了解,对照作者前言后记的自说自话,我等以为何不学中国历史上殷商时期的贤人比干。
  •   期望太高了以至于看到了后很失望感性的平直议论很多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文字或者观点皆然所以说写作尤其涉及经济类还是需要有很多素材事实案例论据支撑的不然就会很空洞很说教
  •   金融危机下,想买本该类书好好看看,从目录看相当不错,买回来一看,真是伤心失望,内容是老调重谈,与当下金融危机时局、解局相差甚远,定价又这么高,两个字:失望。
  •   如果不去考证,那就认为这些都是作者的日记吧,出现的场合更应该是当时的报刊之类的专栏,现在来看没多少意义
  •   与想象中有差距,而且书的印刷太粗糙,怀疑是盗版的。
  •   三言两语,泛泛空谈,没什么具体的内容,全是凭借记忆写的一些片段,
  •   送货很慢阿,还有服务电话总是战线.收到后看一下这书内容都是07年的,财经的内容时效性强,感觉白花三十多了.
  •   作为专业的统计人员,有数据的前提下,分析的结论如此就不方便评论了。
  •   书拿到了,但里面很多空白页,没法看,已申请换货,不知道这书到底是不是正版。
  •   简单的说,跟地摊的盗版书很相似,书皮薄而且软,书里面字体印刷较浅。而且书里面有印刷的异味。不知道是不是现在的装订都这么差。跟盗版书有什么区别?!请当当给出合理解释!书是订购之后的第三天到货的。
  •   几个月前买了这本书,因为工作比较忙,浏览了部分的文章,发现邱局的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读,不论是政府的决策者、经济方面的工作者、或者一般的老百姓,都能通过作者浅显的文字理解深奥的经济知识,增长见识。我读了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感受到邱局静下来的写文章的那份心情,呵呵,邱局是个好人,我相信这点。
  •   你们看到的什么贪污入狱、包养二奶这些都是表层现象!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如果你们谁在国家统计局工作过,就知道那段岁月发生了什么!大家还是好好学习下邱博士对于中国经济的深刻见解吧!拜托各位单细胞动物不要也尝试用大脑思考问题!
  •   他是犯过不可饶恕的错误,但是,客观的说,当代中国,懂得中国经济的只此一人。楼上的两位不要因无知而妄为。
  •   了解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是我们必须的功课。如果想与时代接合,《中国经济新思考》让我们看到中国这个大家庭是怎样强大起来的,从而,我们也会因些而强大起来!
  •   邱晓华在位时就已学者型官员著称,其理论素养和学识观点得到了政界高官的一致肯定。这部书写的非常的通俗,很适合普通人看。
  •   对于经济问题的分析,思路很清晰,而且里面有一些统计数据可以借鉴,有收获
  •   曾听人说,中国真正懂经济的就是邱晓华,无论他在政治犯过什么错误,就对中国经济的了解和观点的独特来说,这本书很值得看。尤其是想从经济现象入手来了解中国经济现状的人来说,是个很好的入门书籍。
  •   对中国的一些东西描叙还是可以,作为一个统计局的头对很多东西的分析还是可以。但是真正有用的东西不多,也许是身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很多东西不是自己可以改变的。陈述出来已经给很多的读者全面了解社会有一定的帮助。
  •   记者们常来问经济形势,把些书推荐给他们,让他们学习一下分析形势的角度。
  •   说到了中国的现状,但还是有些片面。
  •   看了网评才买的。看过才知上当,是邱的评论集,很初级,没有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更没有系统性的阐述,都是一些个人感悟而已;并且这些感悟也无独特之处。看来“官员型专家”的称号,是言过其实了。
  •   看了一遍没有细看,觉得还是一些职位上的思索。比较全面但是还有一些感觉是体制内的吧。
  •   帮姐姐买的,她说封面破损严重,而且有一大块油渍~~~几乎就是惨不忍睹。因为是我向姐姐推荐卓越的,当时几乎就羞得要钻地缝了。拜托,书的质量不仅是厂家的问题,作为中介和平台的卓越也负担着质量把关的责任,不能注意下质量,维持好自己的形象嘛。枉我平时还那么推崇卓越,这次丢人丢大了
  •   我觉得这本书纯粹是为了赚稿费,没什么观点,看了后没什么心得收获,说的内容都很大众化的
  •   邱前局长的经历很有意思,有心买这本书看看。以前看过他的官样做派,也看过关于他的腐化新闻,就是没接触他作为一个人的内容,希望从这本书能了解他这个人
  •     很多问题都是老生常谈了,例如收入分配问题?房价为什么居高不下?看看邱晓华在狱中是怎么回答的??
      另外毕竟是前统计局长出身,很多数据他都了然于胸,信手拈来做引证。
      两年多三年前写的东西,看看那时候,邱晓华是怎么预言08年底的金融危机的。很多东西都不幸被他言中了。
      
  •     这是本 所谓 的 学者官员 写的 垃圾书。
      
      除了偶尔有点见解的几行字,其余全部是 官员 的那种 不需要负责任的两点论,多点论,
      既要。。。。。。。。。。。。又要。。。。。。。。。。。。。。
      这样的屁话。
      不看,又买了,
      看下去,觉得全是扯蛋。。。
      
      最强烈BS 2点
      1、后记中写出狱后,感谢组织的安排到中海油公司任职,TMD腐败官员还有这么好的安排,我们老百姓累死到头还碰到死不起的问题(殡葬费)
      
      2、结束后自吹自擂自己的一些所谓的科研成果,极其可笑的是有一句“升任领导岗位后,已经没有时间做科研了,但是本着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所以坚持做。。。。。。研究”
      真TMD可笑了,现在狗日的官员脸皮也太厚了。
      
      结论:垃圾,
       超级垃圾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