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谋略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蓝天出版社  作者:过亦林  页数:207  

前言

春秋末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当时,周王朝急剧衰落,诸侯各霸一方,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此起彼伏。天下大乱促进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谋略家。晏婴便是其中之一。    晏婴是齐国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县)人,字平仲,生年不可考,卒于公元前500年。他出身世家,其父晏弱死后,继父职为卿,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朝,官至相国,是齐国继管仲之后的又一名相。他从政57年,忠心耿耿于齐国。    齐国是一个大国,齐桓公时,因任用管仲为相,励精图治,很快就强大起来,成为诸侯的霸主。桓公之后,齐国国力逐步衰落,至晏子任相国时,已危机四伏。当时的齐国,不仅赋役繁重,刑戮苛酷,“踊贵屦贱”,而且朝臣权力极大,以力干政,恃强凌弱。晏子站在维护齐国公室利益的立场上,为挽回颓势,振兴齐国,真可谓殚精竭虑。他制定了一系列治国方针,展现出许多令人折服的治国智谋。他主张以礼、以义治国,规范国人行为,国君与百姓同心同德,反对离树别党、结党营私。晏子深深懂得民心向背是国家兴衰的根本,所以倡导实行仁政、节用、轻赋税和徭役、省刑,劝谏国君应对民宽厚、“正己”,多听取不同的意见。    得人者昌,是中国历朝历代的经验总结。在弱肉强食的春秋时代,各诸侯国都希望得到能人治国,一可以自保,二可以称霸。在用人上,晏子也提出了完整的识人、用人、信人的智谋思想。他指出,不知贤、不用贤、不任贤是国家的“三不祥”,领导者要善于识人,礼遇下士,用人不求全,应不拘一格。齐国公室的衰败自有其深层的原因,晏子一人的努力虽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其颓废之势,但其精深的谋略思想及治国方略,精到的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晏子不仅在政治上有一整套的治国之术,在处世上,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智谋。他不仅一生节俭,展现忧道不忧贫的风骨,而且大力主张谦让,不与别人争功;士人应“择君而事”,不要跟随暴君,国君不信任,就应离开;并且认为做人要守志,有气节。    晏子还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在与诸侯国之间的交往上,也有高明的谋略。他不亢不卑,主张非攻、国与国平等相待,和平相处,反对以强暴弱。他的足迹遍及各诸侯国,不管是大国小国,都能被他高超的外交手段、精彩的言辞所折服,连同时代的孔子都十分佩服他,称赞他“不出于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    晏子的谋略思想十分丰富。由于本书作者水平有限,对其谋略的选取和记叙,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同时,在原文的翻译和范例上,采用了前人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但因体例所限,没有一一注明出处,在此特向提供这些资料的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内容概要

  故《诗》日:「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礼不可无也又说..『礼者,所以御民也;辔者,所以御马也,无礼而能治国家者,婴未之闻也』又如齐庄公奋乎勇力,不顾于行义,晏子告诫说:『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并用前朝兴衰的历史事实说明行礼义的重要,『汤武用兵并国皆行礼义,是以商周以兴』,反之,『崇尚勇力,不颐义理,是以桀纣以灭,殷夏以衰』。

书籍目录

一、治国篇
 1.君以礼御,民则诚服
 2.谋度于义者必得
 3.国无“社鼠”、“猛狗”则兴
 4.上下相收则政存
 5.离树别党,倾国之道
 6.聋喑害国
 7.省刑得民
 8.穷民财力,行暴之大
 9.厚敛民散,节俭众民
 10.刻上而饶下
 11.先施而后诛
 12.诛不避贵,赏不遗贱
 13.廉洁,政之本
 14.正己则令行
 15.喜不加赏,怒不加罚
 16.审择左右
二、用人篇
 17.知贤、用贤、任贤
 18.举贤官能
 19.国有具官,其政可善
 20.举之以语,考之以事
 21.进贤选能,不私乎内
 22.睹贤不居其上
 23.近而勿辱
 24.任人之长,不强其短
 25.拒谀杜阿
 26.与言信取信
三、处世篇
 27.分争不胜其祸,辞让不失其福
 28.安国而度家
 29.用则行,疑则辞
 30.逢无道之君,争其不义
 31.不怀暴君之禄,不处乱国之位
 32.择君而事
 33.顺则进,否则退
 34.安事尽职
 35.言忌直易无讳
 36.省行让利
 37.和调而不缘
 38.利过则败,取之有度
 39.为者常成,行者常王
 40.知过即改
 41.小出入,大不逾
四、论辩篇

章节摘录

6.聋暗害国    朝居严则下无言,下无言,则上无闻矣。下无言,则吾谓之喑,上无闻,则吾谓之聋。聋喑,非害国家而如何也?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之十七》    晏子说:“朝会群臣时太威严,下面的人就不敢发表意见,下面不敢发表意见,上面的人就听不到意见。下面的人不敢发表意见,我把它叫做喑,上面的人听不到意见,我把它叫做聋。聋喑,不妨害治理国家,又会怎么样呢?”    “朝居”时的态度和作风如何,看起来是小事,但晏子不这样认为,因为朝居严会导致“聋喑”,关系到国家的存亡。这是很有见地的。    治理国家,不能光靠君主一人,要靠贤才、靠群臣的鼎力相助。因此,君主在治理国家、处理政务时要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采取措施鼓励部下敢于畅所欲言,把自己心中想的表达出来。要集思广益,做到“多见”、“多闻”,这样才会在决策时少失误,不失误。千万不可在处理政务时,刚愎自用,听不进半点逆耳之言,更不能对敢于直谏的部下进行打击处罚。“朝居严”,哪个部下还敢再提不同意见呢?哪个部下还愿追随你呢?其结果是国君听不到半点建议,成为“聋子”,用不了多久也就可能成为亡国之君了。    唐太宗李世民是史书上称为能兼听纳谏的明君,其实开始也并非如此。登基之初,朝臣们进言,李世民自恃才高,又是马上得的天下,所以总喜欢用一些大臣们意想不到的问题责难进言者,弄得朝臣们不敢轻易说话,尤其是从外地进京朝圣的臣属更是不敢随便进谏,有好建议也不敢说,怕当场被李世民“问倒”而下不了台。后来,有位大臣冒着犯上的危险,当面指出李世民这一缺点,李世民才翻然醒悟。自此后,他经常对大臣们说:“人欲自明,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为了能听到部下的建议,使臣下能敢于直言,他特意下诏令:“皇帝之令,如有不合时宜之处,大小官吏应该指出,不得什么都顺从上面的旨意去办。”    为了从制度上保证广开言路,发挥大小官员的谏诤作用,以便兼听博取,共同切磋,防止专断,造成弊政,他还采取了几项重要措施:健全封驳制度,反对盲目“顺旨施行”,重视谏官的作用,区别直谏与诽谤的界限等。因而,贞观年代,谏臣济济,出现了像魏徵那样的著名谏臣,君臣共商国是,蔚然成风。政治上的清明,对唐朝的经济繁荣起了促进作用。    女皇武则天也算是一个注意听取部下意见的明主。她广开言路,创造宽松的政治环境,兼听博采来自各方的意见。因此,朝臣们敢于直言。长寿年间,谏官朱敬则向她上书,批评她不应严刑酷法,应当广布恩德,使天下臣民消除忧惧,安居乐业,言语激切,武则天采纳了他的意见,并先后处死了罪恶累累的酷吏周兴,来俊臣等人,使朝野上下拍手称快。宰相狄仁杰、名臣张柬之、姚崇、宋璟等人都能直言敢谏,为国为民提出了不少好建议。    现代企业管理,也要注重员工的意见。领导者要创造条件,让企业内部上下左右相互交流思想,交流信息,使员工敢于发表意见,并耐心、虚心地听取他们的建议。    美国伊斯曼·柯达公司的创始人、著名发明家乔治·伊斯曼十分重视听取员工的意见,并鼓励员工为公司多提建议。他认为,一个企业的成败与员工能否提出建设性意见有很大关系。因此,早在1889年他就在公司建立了奖励建议制度。至今,公司员工已提出各种建议近200多万条,其中被采纳的就有70万条左右。公司员工因提出建议而得到的奖金,每年都超过150万美元。这些建议,对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改进制造方法和保障安全,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公司认为,即使员工所提建议未被采纳,也能达到两个目的:一是管理人员能了解这个员工在想什么;二是员工通过提建议增加了对公司业务的关心程度,增强了公司的向心力,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公司为了方便员工提出建议,曾作出周密的安排。谁要进言提建议,随手就可以取到表格,填毕后随手投入企业信箱即可,也可以投进特别设置的建议收集箱内。如果员工不愿披露姓名,也可采用匿名方式,然后用建议表上的号码与建议办公室联系,查询该号码是否已被接纳。建议办公室也把被采纳的建议制成表格,定期在公司主办的报纸上公布,或张榜贴在布告栏内。    “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实践证明,只有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人言,领导者才能产生宏富的智慧,作出英明的决策。而“万马齐喑”、鸦雀无声的局面则是不正常的,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    P24-26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晏子谋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看晏子的谋略说
  •   管理学很有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