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略纵横系列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蓝天出版社  作者:周正舒,汪彦 编著  页数:256  

前言

孔子的一部《论语》享誉古今中外,“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中国垂之久远的古训。享名近代的《人权宣言》,摘引《论语》的吉光片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至今仍在法国宪法中熠熠生辉。日本的企业之父涩泽荣一,自称根据《论语》之宗旨,使企业经营获得了成功。美国前总统里根1982年在旧金山纪念孔子诞辰的纪念会上演说:“孔子的学说世代相传,揭示了全世界人类丰富的为人处世的原则。”一部2000多年前的旧典,一位2000多年前的文人,何以倾倒千秋万代?正是因为它(他)历经大浪淘沙,荡涤历史的尘埃,阐发和积淀了有关人类生存、发展、从政、处世、为人的智谋,这是经过岁月磨砺,放之四海而皆有启迪的人生哲理,所以其能超越时代和国界,为不同肤色的人们享用不竭。    在中国,孔子这位妇孺皆知的“圣人”,历代给他戴上的桂冠极多,然而大多是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今天,当社会充满智能竞争,智慧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估价,尤其是谋略科学作为一门新型的综合性学科受到人们普遍青睐的时候,我们重新审视、研究孔子从较为贫寒的家庭出身而成为一国的司寇;率领众多弟子周游列国而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发挥重大影响;以及以其《论语》为主的学说使千朝百代人俯首听教的史实,便足以看出,说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固然当之无愧,但还应该说,孔子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谋略家。他的高明的治国之道几乎是百世不衰,他倡导的人生目标和人生设计以及躬行不辍的为人处世方略,不仅显示了一位巨人的完美人格,并且能让后人学到许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学说的基本范畴和基本概念,涉及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思想教育以及立身处世、为政治国的方方面面,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影响最大、时间最久、程度最广最深。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中国在世界上被称为“文明古国”与“礼仪之邦”,应该说与孔子的思想和影响分不开。中华民族讲道德的文明传统,宽厚宏廓的伟大气派与扶颠持危、见义勇为、杀身成仁的崇高道德风范,可以说很多都渊源于孔子的思想精华。就是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在我们社会的各个层次和各个角落,仍然随处可见孔子思想智慧的闪光、谋略的影子。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智能竞争的社会,而探究历史智慧、古人谋略,对于个人来说,是进行创造性活动必须具有的思维训练。正是基于此,笔者以孔子的《论语》为底本,以前人对孔子其人其书研究的成果为参照,撷取孔子那些超越常人的见解、机敏应对的韬略,解颐醒世的良言,并运用今日之科学理论为指导加以剖析、扬弃,尽量对其观点、主张赋予新的内容,作出新的解释,加以发展并附之以古今中外的实例,辑成此书,以飨读者。让“圣人”与我们凡人同行,使其宛如明珠的璀璨思想成为伴随我们人生旅途的“源头活水”。    当然,涉及智慧、谋略,需要亲自感悟,难以言传。因此笔者不奢望本书向读者提供现成答案,或框定模式,只是为读者参与社会、观照人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材料和意见,而对其真谛的把握,在于读者自己的思考、领悟和“修行”。

内容概要

  孔子的政治谋略是以仁为总纲的孔子认为,仁的第一要义,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的起码要求,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人类社会分裂为阶级后,贵族阶级的『人』的观念只是统治阶级本身,而视广大奴隶为『物』,为牛马,为会说话的工具,如此而已。

书籍目录

一、施政篇
 1.民无信不立
 2.敬事而信,节用爱民,使民以时
 3.为政以德
 4.行六路,除七路
 5.得人才者得天下
 6.举直错诸枉
 7.使人,犹使器
 8.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9.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10.以孝临天下
 11.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
 12.知命以为君子
 13.其身正,不令而行
 14.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15.先难而后获
 1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7.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8.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二、入世篇
 19.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20.犁牛之子骍且角
 21.勤学有恒不求神
 22.志当存高远
 23.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遭,危行言孙
 24.讷于言而敏于行
 25.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6.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27.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28.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29.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30.敬其事而后其食
 31.小不忍,则乱大谋
 32.忠告丽善道,不可则止
 33.众之好恶,必察
 34.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3S.欲速则不达
 36.周急不继富
 37.庄敬日强,安肆日偷
三、修身篇
 38.君子忧道不忧贫
 39.富贵贫贱,得去有道
 40.本立而道生
 41.德者,才之主
四、治学篇

章节摘录

2.敬事而信,节用爱民,使民以时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    孔子在这里讲的是领导一个千乘之国时的治政谋略思想。他说,领导一个大国家,第一要“敬事而信”。“敬事”就是对一件事一定要认真去做。一项职务,要么不接受,一旦已经接受,就要认真去做。“而信”是使下面的人绝对信服。要争取下面的“信”,得到“信”,就要敬其事,即说了话一定要兑现,计划办的事一定要落实。比如一个好的将领,能处处身先士卒就是敬事,那么谁都会受感动而信赖他的。所以为政者首先要“敬事而信”。    第二是“节用而爱人”。“节用”指经济政策和措施,在经济上能够节省就节省,这是经济原则。节用是为什么呢?不是为君主个人,而是为国家大计着想,为民众的切身利益考虑,目的就是“爱人”即爱民众。    第三是“使民以时”,用人时应该把握时间和时机。这个“时”很重要。在军事思想方面来讲,包融的内容更多。在孙子兵法中讲势、讲道,也讲时。治政用人也要讲时。比如部下生重病,你不去慰问,反而责备他不来上班,这就是不“爱人”,就是“使民不以时”了。还有国君硬要百姓服役参加征战,而不注意农忙、农闲,这是违反了“农时”。所以“使民以时”是用人要在时间上恰到好处,这样部属都听你的指挥,乃至全国老百姓自然跟你走。    孔子这一段话综合起来看,是说为政者,即使是领导千乘之大国,看起来千头万绪,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归纳起来,也并不复杂,把握住三条,即敬事而信、节用爱人和使民以时,就能治理好,国家就会兴旺发达。这三条措施集中起来,表现了孔子的“民志”思想。    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51岁的孔子被任命为鲁国中都之宰。中都在今山东省汶上县西,当时是鲁国的公邑。邑宰职位并不高,但这是孔子有生以来第一次担任公职。一走马上任,孔子即能勤政爱民,注重抓教育,抓狱讼,并经常深入民间,了解民众疾苦,又能严惩酷吏,深得民心。《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看来孔子治中都确实政绩斐然,否则不会成为四方学习的榜样。仅一年的任职时间,孔子的行政才能就得到了证实,第二年便升任鲁国的小司空。“司空”在周代铜器铭文中写作“司工”,是掌管土木建筑的官职。小司空即司空的副职。孔子任小司空一职时间不长,很快又被提升为鲁国的大司寇。大司寇是掌管国家司法、刑狱和社会治安的最高长官,爵位为大夫。    孔子由布衣出身的学者而擢升为大夫,进入了鲁国政权的核心,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孔子满怀喜悦,信心十足,决计施展自己的才华,为改变鲁国的现状,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大干一番。本着“敬事而信”的原则来从政,该从哪里着手呢?    孔子认为,从自己的职责而言,是掌管国家司法、刑狱和社会治安的,所以就应该抓一些大案要案,以对权奸私党们起到威慑作用,对社会起到稳定作用;从鲁国当时的现实情况来看,应该抓住对鲁国政权影响最大、对国君政令威胁最大的事。经过一番斟酌,他决定在征得国君同意后,采取果断措施以展示“敬事而信”的威力。    孔子任职期间,鲁国经常发生陪臣、邑宰的武装叛乱,这不仅造成公室衰微,君权旁落,危害更大的是,殃及百姓不得安宁,极大地破坏了鲁国的国计民生。孔子认为:“陪臣执国命、邑长数叛者,坐邑有城池之固,家有甲兵之藏故也。”于是他向鲁定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堕三都”。所谓“三都”就是指当时鲁国三位权臣的封地即季孙氏的采邑费、叔孙氏的采邑邱和孟孙氏的采邑成。这三大家族为加强自己的实力,在采邑内大兴土木、高筑城郭,形成了三个势力强大的“土围子”,即“三都”。这样做的结果,为具体管理城邑的官员即采邑长兴风作浪创造了方便条件,邑宰长们动辄以采邑据点对抗朝廷,在采邑内鱼肉百姓,将一个个采邑变成一个个“独立王国”,有时连采邑的属主都左右不了他们。孔子主张“堕三都”,就是彻底摧毁三都高大而坚固的城郭,消灭邑宰们借以兴风作浪的老巢。这一倡议得到了鲁定公的同意,也得到了季孙氏和叔孙氏这两家的支持。孔子的这一主张表面上看是为了“三桓”着想,实际上是为了强公室、杜私门,也就是为了削弱“三桓”的实力,改变“大都耦国”的局面,恢复公室早已丧失的权力。也可以看做是本着“敬事而信”的原则,想从根本上带来国泰民安的局面,还百姓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但在准备撤除季孙氏的费邑都城时,却遇到了费邑都城采邑们的抵制。他们不但以武力反抗朝廷撤除采邑的决定,甚至动用自己的武装力量,直接进攻国都,公然反叛朝廷。孔子与鲁定公一起迅速调集军队,反击、打败了进攻国都的费邑的反叛力量,随即又堕毁了费城。最后只剩下孟孙氏的成邑没有撤除了。这位孟孙氏,一开始就不赞成堕三都,如今竟公然反叛,他以“若是把成城毁了,齐国从北面攻鲁,鲁国就没有屏障”为由,就是不肯堕都,并一面唆使、怂恿邑采们以武力反抗堕都,一面从别的地方借调兵力组织增援。年底,朝廷率兵围攻成邑。但由于内有采邑率众负隅顽抗,外有孟孙氏纠集的援兵,几次攻打都未能奏效。后来鲁定公本人思想动摇,孟孙氏又纠集一帮权臣在政治上威胁定公的君位,这样朝廷武力不支不得不放弃。    尽管堕三都没有取得彻底的胜利,但孔子在执政期间敬事而信、节用爱人的政治理想和治国谋略在这次行动中得到了充分实践,受到了民众的欢迎。孔子敬事而信、节用爱人的政绩也在史册上留下了浓浓的一笔。    被誉为汉代“循吏之首”的黄霸,他的政治生涯,其所以为时人所重,为后世所敬,也正是由于他恪守“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的原则,不仅自己政绩斐然,而且为国家富裕、民众安康作出了贡献。    黄霸,字次么,淮阳阳夏县(今河南太康)人,汉宣帝时任河南太守丞。    汉宣帝继位前曾在民间有一段坎坷的生活,了解百姓苦于官吏的迫害和民间的疾苦,因此登上帝位后,希望“吏称其职,民安其业”。为了缓和武帝推行严刑峻法所造成的社会矛盾,宣帝曾多次下“恩泽”诏书,以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但是有些官吏为了自身的特权和私利,却在贯彻执行诏旨的过程中大打折扣。身为地方官的黄霸则不同,他选择能干的人员,派到各地去向人民宣传皇帝的恩泽诏令,使人们都知道皇帝要推行治民的宽和政策,减轻徭役和赋税,重视农业生产。为了推行“圣旨”,黄霸在地方上具体规定:驿馆和乡官等,都要饲养鸡、猪,用以救济没有生活能力的鳏、寡贫穷者。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后,他又着手推行教化,并健全地方管理的乡官:设置父老(掌教化)、师帅(管治安)、伍长(管民户)等,鼓励人们向善除恶,努力耕桑,节俭持家。    黄霸在治民中不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全力推行,而且还选派年长而能奉公行事的官员到各地明察暗访。被派下去的人员为了能够做到了解民情以及各项政策规定执行的真实情况,不住驿馆,怕走漏风声为地方官所知,坚持在路旁休息用餐,吃饭时甚至招来乌鸦与之争食攫肉。下去查访的人员能够了解到真实情况,回来又如实汇报情况,使得黄霸能够充分掌握下情,对所辖各处出现的问题,均能及时处理。如有的地方的鳏寡孤独者死后无法安葬,乡官上报后,黄霸马上处理,并能指出何处有大木可做棺材用,何处有猪可以作祭祀用。当办事人员去察看时,果如黄霸所言。人们都说黄霸“料事如神”,其实这正是他平日通过明察暗访积累了大量丰富材料的缘故。    因为他克己爱民、勤俭治政,所以在他所管治的地方,奸人恶棍无落脚为患之处,纷纷逃到他郡。境内盗贼日益减少,户口每年都有所增加,经济日益发展,社会秩序井然,治绩为“天下第一”,不仅当年汉宣帝亲自降诏褒奖他,而且《汉书》有关篇章称赞他说:“自汉兴,言治民吏,以霸为首。”    黄霸为什么能被史籍称道,得皇上褒奖?当然在于其政绩卓然,而“敬事而信、节用爱民、使民以时”,则是他取得良好政绩的基本根由和保证。    P8-10

编辑推荐

贵族的这个观念到春秋末期依旧未变。孔子从考察历史中,发现了“仁”,提出了“仁”,要贵族阶级改变旧观念,以仁的观念把奴隶当人看待。这在人格上就是要求人与人平等、就人类进入阶级社会来说,则是第一次提出这种要求,是极有进步意义的,是其对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文明进步的可贵贡献。    周正舒、汪彦编著的《孔子谋略:天下归仁》撷取孔子那些超越常人的见解、机敏应对的韬略,解颐醒世的良言,并运用今日之科学理论为指导加以剖析、扬弃,尽量对其观点、主张赋予新的内容,作出新的解释,加以发展并附之以古今中外的实例。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谋略纵横系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因为这本书,是姐夫让我帮买的,我没有看过,但姐夫就喜欢看这些书,说不错。书的材质不错,应该内容也不错吧。
  •   孩子看了很喜欢 受益匪浅,非常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