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一点美学常识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蓝天出版社  作者:杨华  页数:227  字数:111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不可或缺的常识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来临,我们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似乎无所适从,每一个人都被告诫要成为专业人士,而与专业的文化个性对应的是局部、分裂、边缘甚至是晦涩。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开头就说:“这是最好的日子,也是最坏的日子;这是智慧的世代,也是愚蠢的世代;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绝望的冬天。我们面前好像样样都有,但又像一无所有;我们似乎立刻便要上天堂,但也可能很快便入地狱。”    这段文字也可用来描述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处境。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知识与经济一体化的时代逻辑。    100多年前,黑格尔就指出,文学和艺术在未来技术社会发展的命运是悲观的。他认为未来的人们在技术发展后似乎不再需要“美的艺术”,而需要能满足感官享乐、心理刺激的商品化的消费艺术。    这一论断与现实是如此令人惊异地相合。    当今颇负盛名的法国哲学家利奥塔,也以他如诗般美妙而又隐晦的笔调描述了信息时代人文知识分子的“死亡”。    但专业对博识的谋杀则始于知识与经济的联姻。20世纪后期的“文化产业”的兴起,同时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切知识都可以通过信息化获得文化的表达方式。知识第一次成为了被经营的对象,被管理的对象,乃至是利润的来源。于是很多的知识分子在产业的驱动下参与了知识分工的工作,那种“真正能打通文史哲、学贯古今的‘大家’越来越少”。在当下,如果一个物理学家去读文学作品,一个诗人去读科普,甚而去尝试表达与创作,就会被人们认为不务正业。    于是,我们的文化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局限在自己的学科里。很多文科知识的常识变成了不同学科人忌讳的领域,甚至开口即犯错。    国学大家马一浮先生在总结古代学术时曾主张“六艺该摄一切学术”,认为“诗、书、礼、御、射、数”是我们古人作为知识分子应当掌握的东西。这揭示了我们古人对博学与实践的倚重。西方哲人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文学与思想,其实是对于世界的同一种构造的不同面相。”说此话的人一定对文学与哲学都有着很高的造诣。    《每天学一点常识书系》策划出版是立意于让更多的人打破学科壁垒,推广学科常识。我个人认为掌握与弄通基本学科的常识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常识能提升人的文化素养,改善一个人的文化形象。人文学科本来就没有很严格的区分,而掌握更多的学科常识对于我们成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很有意义。这虽然未必是我们对知识分工所带来的局限作抗争,但不同的学科常识使我们更能成为一个丰富而有趣的人。这不免使我们想起培根先生那段著名的论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改善一样。这些话语所蕴涵的深刻含义,令人咀嚼不尽。    其次,常识蕴涵着真正的智慧。我们知道,常识是最基础,最普通,进而也是最易被人接受的知识。它实际上蕴涵着这个学科的智慧与精髓,但因为是“常识”也最容易被人忽略与忘记,由此也可以看到,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容易犯常识性错误。常识就像大厦的地基,没有地基的牢靠终究建成的是空中楼阁。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太多的常识的回归,无论是学术的还是工作与生活的。单向度的经济追求使我们迷失了作为一个人或一个学科的常态,而恰恰常识所隐含的智慧会给我们以现实的校正。    最后,常识要用常识的方式来叙述。这是一个轻松阅读的时代,出版者作为知识的经营者必须照顾到大众渴望轻松、愉悦的胃口。《每天学一点常识书系》包括学术普及类与大众生活类两个门类,学术普及类诸如《每天学一点历史常识》、《每天学一点文学常识》、《每天学一点哲学常识》、《每天学一点美学常识》、《每天学一点管理常识》等,大众生活类包括《每天学一点法律常识》、《每天学一点心理常识》、《每天学一点科学常识》等。这些常识的讲述以知识结合故事为主,重点在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将学科常识经过梳理、选择、确立后分不同角度撰写。每小节的常识点1500字左右,使我们在轻松阅读中获得最精良的文化滋养。    基于此,我愿意写下以上的文字忝列为序。    明月    2011

内容概要

  当我们翻开书,去努力寻找时,才恍然发现,那些常识性的知识,是我们学习、工作、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常识是最基础的、最朴素的,但同时也是最丰富、最深刻的。
  《每天学一点常识》书系立意于打破学科壁垒,推广学科常识。
  本书《每天学一点美学常识》就是《每天学一点常识》书系之一。它通过知识+故事的形式,让你轻松悦读,并掌握美学常识。

书籍目录

美的追寻
 今天你审美了吗
 美是一只肥美的羊
 伟大的“画蛇添足”
 美学王国的哥德巴赫猜想(上)
 美学王国的哥德巴赫猜想(下)
 黄金分割与毕达哥拉斯学派
 美在“一点”
 葡萄藤的触丝与线条美
 从对联出发看对称美
 “疏影横斜”与简约之美
 阿拉木汗为什么美
 “意境”离我们有多远
 意象从哪来
 意象与意境是一回事吗
 解语花与象征
 科学与美
 断臂的维纳斯为什么美
 丑得如此美丽(上)
 丑得如此美丽(中)
 丑得如此美丽(下)
 死亡美学
 是歌德创造了浮土德吗
 批评“罗曼蒂克”
美的形态
 万水千山总关情
 从“花花世界”看花与佛教
 不见不散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
 咫尺云烟都是画
 从四合院看天人合一
 爱江山更爱美人
 美神原来是爱神
 人体美与艺术
 中国古代有人体艺术吗
 为何美人爱英雄
 回眸一笑百媚生
 “文质彬彬”
 “扼住命运的咽喉”
 天使在歌唱
 三个事实让你觉悟人生
 质朴亲情人生厚味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甘醇如酒
 从旗袍看东方美
 流行的就是时尚的吗
 时尚
 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
 摩登时代
 无聊中的焦虑
 努力向上挣扎
 “大江东去”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美
 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王为什么美
 《伪君子》与喜剧审美
 复仇的窦娥
 长胡子的蒙娜丽莎
美的感受
 从“对牛弹琴”看审美感知力
 月朦胧鸟朦胧
 一见钟情的美丽
 什么是美学上的“林泉之心”
 我怎样来靠近你
 我爱竹石竹石亦爱我也
 焦大会爱上林妹妹吗
 何处觅知音
 从好莱坞大片看审美疲劳
 若要俏一身孝
 闻香识人
 让梦告诉你
 神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隐形的翅膀
 灵犀一点看通感
 不能游戏就审美吧
 你有一双“内在的眼睛”吗
 我不知道你是否存在
 神秘的灵感
 童心一片做“真人”
 生可以死死可以生
美的精灵
 “胸有成竹”从何而来
 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
 “画龙点睛”之妙
 遭到驱逐的画家
 “飞天”神韵
 蒙娜丽莎微笑之谜
 那一丛灿烂的向日葵
 一声沉重的“父亲”
 黑与白的勾魂摄魄
 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浮士德与海伦的婚姻
 唯“品”才能知“味”
 中国文学的诗化之美
 春江花月夜
 阳关三叠的离愁别绪
 乐从何来
 音乐能够煽情的秘密
 音乐也有颜色吗
 战俘营里诞生的音乐
 生旦净末丑中的粉墨人生
 声与影中的穿梭
 从《正午》到《美国美人》
 《迷墙》魅影
 舞之媚
 凝固的音乐
 迷失在婉约的书香中
 一滴永恒的泪珠
 城市的眼睛——雕塑美
 拉奥孔的叹息
 初妆嫣然——青花瓷
 十指春风 “绣”色可餐——苏绣
 作为艺术家的庄子
 人人都是艺术家
 艺术会终结吗
 推荐必读书目
 推荐文献

章节摘录

今天你审美了吗    怎样才是一个审美的人?我们离审美有多远?你是一个审美的人吗?一大串的问题其实只有一个中心,那就是什么才是审美。举个例子:    我们在家里坐着,窗外突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你到底出不出去呢?如果说:算了,还是在屋里待着吧,出去把衣服鞋子弄湿了很难受,这就与审美无关。如果你说:真好啊,雨中的一切都这么的清新迷人,感受一下雨中漫步是多么的惬意,这就是在审美了。只有在物质利益追逐之余,还能有一种精神生活,还能从事一些愉悦自我的精神活动,才是一个真正超越了动物界的人,才能达到人类生活的较高层次。    生活中,美的事物就是好看、顺眼的东西,因此美学也就是一门研究好看的东西的学问。但是科学研究不满足于日常生活经验,而是对人们日常生活习以为常、自以为已很熟悉的东西进行仔细的、特别是加以反省的审视行为。人类一切精确、深入、系统的知识都来源于这种对日常生活经验的反省。比如说,美学家就会问:你刚才所说的那个好看、顺眼、美丽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到底有哪些东西可以归为好看、美丽呢?人的审美活动难道仅仅是好看、漂亮吗?这样一问,人们本来很自信、很熟悉的东西好像一下子就变得陌生了。    美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学科,不能满足于日常生活经验,也不能仅满足于好看与漂亮,而是以此为出发点,不断对审美现象进行反思。那么在美学的学科领域中“审美活动”是什么意思呢?“审美”的“审”是“审视”、“察看”的意思,通俗地讲,审美就是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欣赏,现实生活中一切与欣赏美、创造美有关的活动都是美学研究的范围。但是我们怎么来判断某种行为是不是审美活动呢?审美就是这样一种为了人的精神幸福而存在的活动,如果在世事奔忙之余还能欣赏灿烂的星空,还能为自然的造化而感动、为一个虚构的故事而落泪、为一个自己制作的粗糙的小工艺而欣喜,那么你已经是一个活得比别人更广阔、更丰富、更高雅的人了。    这就是审美,美学上把这种审美活动的情形和心理态度叫做“审美的无功利性”,美学史上康德第一次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他说:这是一种不凭借任何利害计较,只追求精神性快感的活动,是非物质功利的,也就是说人们欣赏蓝天白云并不是要得到什么好处,再美的音乐绘画也不能当饭吃,它只是在精神上带给人愉悦的享受。“审美”就是非物质功利的或者超物质功利的,这是对人类审美活动的首要理解。    美是一只肥美的羊    关于“美”字产生的解释有以下两种:一种是说羊大为美,肥美的羊即是美。古代对文字形态演变研究的专著《说文解字》中写道:“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中给膳。美与善同意。”所谓的美善同意,是说美的事物是离不开实用价值的。人们对服务于自身的事物首先是要求它有实用价值,然后才是审美价值。羊作为人类较早驯养的动物是原始人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善的对象,也就是对自己有好处。羊肉又是不可多得的美味,而且羊的性格温驯,惹人喜爱,雪白卷曲的羊毛,对称有力的角都极有装饰趣味,到现在仍然有不少人把羊的头部骨骼作为室内装饰,展示一种原始通灵的审美境界。简单说,就是一只羊只要是肥大的,就是美的。另一种解释认为“美”字不是羊大的意思,而是表现人的形象。“美”字的下半部是人的代表,上半部表现的是人头上的装饰物,可能是兽角或是羽毛饰品,也就是说,“美”字所体现的是一个人头插羽毛等装饰品手舞足蹈的形象,体现了美和人体,美和装饰,美和艺术的关系,人们用羽毛或者兽角来装饰自己就是美的。不管是怎样的一种说法,或是表现羊,或是表现人,都是一种感性的形象的展示。    我们也许还会好奇,原始人当时看到一朵花的美和我们现在看到一朵花的美感觉是一样的吗?在远古时代人类有没有明确的审美意识是不好断然论之的,因为当时更多的对美的追求还脱离不开巫术的影响。人们用羽毛兽角装饰自己并不是为了美丽动人,而是为了恐吓野兽,防止敌人入侵。在人类还在受到生存威胁的时候,应该是顾不得审美的,要风度不要温度的时髦选择在当时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是行不通的。精美的原始壁画中野牛的形象在我们看来是美的艺术珍品,甚至令现代艺术家都自叹不如。但是在当时却更多的是为巫术祈祷服务的,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每头牛的心脏部位都有一支箭穿过,在人类的幼年时代,也许人们认为通过这样的画就会有神秘力量帮助他们多多捕获猎物吧。    总之,美从肥美的羊或者人类对自身的装饰美化开始,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判断当时的人类就有了审美意识,现在对我们来说是美的原始艺术,在当时并不是人们主动追求美和艺术而为之的,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原始艺术,但是不能称之为原始人的艺术。关于美的起源,更多的来自巫术以及对大自然神秘力量的崇拜,这只是具有了美的萌芽,经过历史长河的打磨,这些最初萌发的原始的巫术形象才融入了美的内涵。    P2-5

编辑推荐

杨华编写的《每天学一点美学常识》以知识结合故事为主,重点在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将美学常识经过梳理、选择、确立后撰写。每小节的常识点1500字左右,使我们在轻松阅读中获得最精良的文化滋养。    丑也能如此美丽,死亡也有美学,你信与不信,它都在这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每天学一点美学常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