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中国法制 作者:瞿琨 页数:356 字数:198000
前言
上海大学法学院发展到今天差不多已经三十年了。子日:三十而立。经过近三十年筚路蓝缕的开拓和高歌猛进的奋斗,一所引人注目的新型法学院已崭露头角。一个学校、一个学院要在强手如林的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有自己的文化传承和文化积淀,必须有良好的学术氛围,必须有鲜活的学术思想。而学术氛围的打造、学术思想的凝练则必须靠具有一定学术水准的专著、论文、学术讲座等学术平台加以记载、传播和张扬。为了活跃思想、提升学术档次,上大法学院在学校支持下相继打造了“上大法学大讲堂”、《上大法学文库》和《上大法学评论》三个学术阵地。 “上大法学大讲堂”主要是邀请国内外名流、学术精英到上海大学杏坛晒技、传经布道。他们当中,既有我国法学界的领军人物,如江平先生,也有国外的学术名流,如日本著名商法专家早稻田大学教授大壕英明先生、澳大利亚拉卓比大学法学院院长戈登·沃克先生;既有德高望重的学术名宿和学术泰斗,如马克昌先生、李龙先生,也有蜚声学术界的中青年法学家,如朱苏力先生、尹田先生。他们深邃的学术思想、超人的学术勇气和犀利的语言,使广大受众获益良多,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上大法学院的学术水准和学术品位。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关于社区调解法律制度的一系列研究的总结。作者对于调解法律制度的研究兴趣不仅因为她承载了中国的传统与特色,更在于现代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矛盾与纠纷虽然是大量涌现,却绝大多数属于平等地位的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作者相信,这类纠纷的最佳解决方式应当是快捷便利而又不伤彼此和气的调解方式。在当下社会转型时期的纠纷自有其形式与特点,杜区调解法律制度在化解社区纠纷方面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社区调解促进了社区的秩序稳定,成为人们实现社会正义的“第一道防线”。 兴趣是进行学术探索与研究的重要动力,学术研究作为人类的一项高级创作活动,其过程却是非常艰苦,凡是有过这种经历的人对此都会有同感;同时,每个阶段一旦完成了一个项目,也会体会到巨大的喜悦。
作者简介
瞿琨,女,法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现为上海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上海大学法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法社会学(部门法社会学)及仲裁法学。曾赴韩国延世大学法科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法学部以及台湾大学法律学院等地进行学术交流。
书籍目录
引子导论 一、问题意识与研究价值 二、研究对象的体系定位 三、与研究对象有关的概念厘清 四、理论工具与研究假设 五、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第一章 怎样变迁:调解制度的传统与当代 一、传统调解制度的类型与评析 二、近代调解制度的立法标志与实践 三、人民调解制度的开端与曲折发展 四、社区调解制度的场景与分析 五、社区纠纷与社区调解制度 六、社区调解机构的种类与特点第二章 如何运作:社区调解的个案研究 一、三个典型的社区调解案例 二、社区调解的运作过程 三、社区调解的特点分析 四、他人认识中的社区调解 五、一个初步观察:社区调解制度的正当性第三章 谁在调解:社区调解人的场域、惯习及其本身研究 一、传统调人的演变 二、当代社区调解人的分类研究 三、社区调解人的调解场域、调解惯习与解析 四、社区调解人作为个案的研究第四章 调解为什么成功:社区调解信任机制探索 一、信任的学理分析及其应用 二、社区调解信任机制的运作特点 三、调解场域与信任机制 四、社区调解信任资本初探第五章 讨论与总结 一、社区调解制度何以必要 二、社区调解制度何以可能 三、制度给予社区调解什么资本 四、社区调解制度如何才能有生命力参考文献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怎样变迁:调解制度的传统与当代 一、传统调解制度的类型与评析 (一)传统调解制度的类型 调解制度在我国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初民社会。对于传统调解制度的研究要深入到历史语境里去考察,才能准确地把握它的特点。首先将本文所指“传统调解制度”的时间段界定为初民社会到清末之间的历史区域。传统调解制度的历史语境即它存在的社会基础是:以人身依附为条件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父家长为中心的宗法家族制度,以皇帝的独尊为特征的专制皇权主义以及以“和合文化”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文化思想,其目的是为了达到“和谐”与“无讼”,以建立一个不需要法律或者虽有法律而搁置不用的社会。 在初民社会发生的纠纷,通常是采用民间调解的方式解决的。民间调解主要是以血缘为基础进行的,血缘组织在解决纠纷中起着重要作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