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4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作者:刘珊之
前言
先父刘季文1907年出生于湖南浏阳中医世家,自幼即随先祖父刘世祯(字昆湘)感悟和学习中医。先祖父从医50余年,宗岐、黄、扁、张四圣之术,精于内、妇、儿各科,在浏阳有“六神仙”之美誉(兄弟排行第六)。由于医术精良,屡起沉疴,在中医界享有盛名。曾任湖南国医馆馆长,1943年谢世。遗有《伤寒杂病论义疏》《医理探源》等50多万字的著述。先父自幼对中医耳濡目染,敏而求之。在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朝阳大学学习,学成回长沙后随父学医,在潜心研究中医学的同时,挂牌行医,旋后任职于湖南国立中医院。1950年,湖南国立中医院改名湖南国医院,先父出任副院长主管业务并兼任内科主任。先父在中医理论上卓有建树,尤其是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之研究创建殊多;在临床方面特别善用经方,常效如桴鼓。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立法宗古人之意又能随症灵活变通。不少顽疾重症经他精心治疗,往往应手而愈。作为一个声望卓越的名老中医,他更是致力于中医的传播,扶植后学。先父晚年,在湖南省卫生厅的倡导和支持下,与省内名老中医主办了中医培训班,自己主讲《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课程,边讲授边带学生实践治病,所有学员都成了医疗战线的业务骨干。先父从医60余年,直到1992年10月病逝,在85年的人生历程中,中医可以说是其毕生的寄托。父亲去世之后,为了弘扬先父之学术,根据先父的遗愿,我含哀整理了其历年病案记录及心得笔记,以类相成,编成《刘季文医论医案集》一书,于1993年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以后,深受读者喜爱,十几年来,屡有读者来函、来电索书,可惜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今人民军医出版社再版此书,玉成了广大读者的心愿,我深感欣慰并谨表感谢。本书此次再版,经与编辑探讨,更名为《刘季文临证精华》。这更能体现该书的特色。先父从医数十年,其医论、医案远非一本小册子所能容纳的,编入此书的,都是父亲临证中最为宝贵的经验,谓之“精华”,不妄不虚。为了满足当下读者的需求,本书再版除了进行必要的修订,还增补了先父晚年的若干医案,对读者更有裨益。为帮助读者进一步领会先父辨证处方用药特点,笔者撰写了《刘季文医案处方用药特色》一文,以供参考。应编辑的要求,特将先祖父刘世祯遗著《医理探源》卷九《述危症治愈医案》附录于后,以飨读者。中医科学浩瀚无际,任何人的经验都是有限的,先父也不例外。我虽继承先父衣钵,不懈地探求中医的真谛,但限于水平,或有舛误,敬祈行家读者不吝指正。
内容概要
《刘季文临证精华》通过医论、医案、处方用药特色三个部分,详细阐述了湖南浏阳中医名家刘季文数十年行医之精要。特别是《刘季文临证精华》所收录的验案,均为刘季文行医施治中的典型病例及其对每个病例辨证施治的详细论述,颇有临床参考价值。内容丰富,语言精练,论理透彻,理法兼备,适合于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师生及中医研究者、爱好者阅读。
作者简介
刘季文(1907年~1992年),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第五届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省名老中医。曾任湖省国医院副院长兼内科主任。从医六十余年,经验丰富。《刘季文临证精华》为其多年病案记录及心得笔记,由其女儿刘珊之整理成书。刘珊之,女,1945年生,副主任中医师。出身中医世家,自幼随父湖南省名老中医刘李文学习中医,并师从湖南名医唐海容(原湖南医学院中医主任),毕业于湖南中医学院。从事中医内科临床40余年。曾任湖南省汩罗纺织厂医院副院长、住院部主任等职。1992年调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专为统战系统知名爱国民主人士治病。在治疗老年病,心脑血管疾病、肝胆疾病、肿瘤及内科疑难杂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先后在《中医杂志》《大众卫生报》《三湘医粹》《奇效验案》等国内知名书刊杂志上发表中医学术论文近20篇。多次出席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论文。整理其父亲的临床经验,于1993年编写了《刘季文医论医案集》一书(《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
书籍目录
刘季文医案处方用药特色 医论 略论平脉辨证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临床运用 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痹病的体会 慢性肾炎辨证施治规律的探讨 肾盂肾炎的治疗 急性黄疸型肝炎治验 浅谈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肝炎 桂枝龙骨牡蛎汤异病同治举隅 医案 风温(1例) 暑温(1例) 湿温(1例) 咳嗽(2例) 咳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例) 心悸(期前收缩)(4例) 虚劳(白细胞减少症)(1例) 眩晕(4例) 头痛(5例) 腹痛(急性胰腺炎)(1例) 胃脘痛(2例) 胆胀(3例) 腰痛(2例) 泄泻(4例) 吐泻(细菌性食物中毒)(1例) 中风(3例) 脏躁(1例) 癫狂(4例) 痉病(1例) 气厥(1例) 蛔厥(胆道蛔虫病)(1例) 淋证(慢性前列腺炎)(2例) 石淋(泌尿系结石)(2例) 耳鸣耳聋(4例) 臌胀(肝硬化腹水)(1例) 瘕瘕(2例) 小儿癖疾(1例) 乳癖(3例) 肉瘿(甲状腺瘤)(1例) 舌疳(1例) 药疹(剥脱性皮炎)(1例) 粉刺聚疖(囊肿性痤疮)(1例) 蛇丹(带状疱疹)(1例) 疣赘(扁平疣)(1例) 隐疹(荨麻疹)(1例) 附录A刘世祯《医理探源》卷九——述危证治愈医案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是人体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气虚,升序失常,则诸疾由生。先父临证处方用药,处处注重脾胃,尤对慢性疾病、赢弱之质及气血俱虚之证,常师承张仲景“建中”之法,从调理脾胃功能人手。如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用黄芪建中汤加味(黄芪、桂枝、白芍、当归、党参、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意在建立中宫之气以激发生化之源。对于复杂的病证,往往于当用方内选加人参、白术、黄芪、茯苓、枳壳、砂仁等健脾和胃、资生谷气之品,使患者食欲增加,精神好转,疗效明显提高。对一些需用峻药攻邪的重症,中病即止,勿使过剂,免伤中气。对老年病,特别慎用滋腻呆胃之品。在疾病恢复期,进补亦先予开胃,使中气健旺,元气恢复,以巩固疗效。对于他脏之疾,但凡涉及脾胃,亦主张先治其胃。曾治一慢性肾炎患者,初诊时患者面色晦滞,眼睑虚浮,下肢肿胀,畏冷形寒,精神不振,不思饮食。化验小便蛋白(+卜卜)。诊其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前医选进温肾利水之品,病情无明显好转。先父详审其证,属脾肾阳虚,中宫生化无权,乃拟黄芪建中汤合四君子汤加味(黄芪、桂枝、白芍、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车前子、饴糖、生姜、大枣)着重调理中宫,连服10剂,患者饮食倍增,精神转佳,浮肿消退。继以肾气汤合四君子汤加减调治3个月余,病遂痊愈。化验小便,蛋白消失。 三、寒热并调,补泻兼施 寒热并调、补泻兼施之法多用于寒热错杂之证,亦适用于久病正气虚衰而邪热稽留的病证。《伤寒论》中乌梅丸、半夏泻心汤均是寒热并调的典型方。先父以乌梅丸(乌梅、细辛、干姜、当归、附子、花椒、桂枝、黄柏、黄连、人参)随证加减治疗蛔厥、胆道蛔虫病,每收立竿见影之效。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炙甘草、大枣)是针对脾胃气虚、升降失常、寒热夹杂之证而设,用以治胃及食管反流病,屡验不爽。尿毒症临床多表现为肾元虚衰、阴阳两亏、湿阻蕴热等寒热错杂、虚实并见的证候,治疗常在益气温肾的基础上酌加清热利湿、解毒泄浊、活血化瘀之品(见《慢性肾炎辨证施治规律的探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予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白芍、麻黄、知母、防风、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加黄柏、苍术、乳香、没药、蜈蚣、地龙、当归。治疗顽固性痛风以益肾蠲痹、温经通络与活血化瘀、清热利湿药同用(附子、桂枝、赤芍、知母、黄柏、茯苓、泽泻、牡丹皮、淮山药、山茱萸、木瓜、当归、乳香、没药、生地黄)。
编辑推荐
《刘季文临证精华》适合于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师生及中医研究者、爱好者阅读。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