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张学文经验良方赏析

出版时间:2013-3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作者:卢祥之 编  

前言

中国医学“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医的整体观念、脏腑经络、辨证论治等核心理论,无不浸透着朴素的哲理,不仅具有医学和自然科学属性,而且具有文化、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属性。中医学是我国最具原创性的重要科技优势领域,人们可以从中医的“博大精深”中深切感受到东方文化丰富的内涵。中国医学的诞生距今至少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从开始的经验阶段到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等古代医学专著成书,其生命科学的理念与行医理论逐步走向成熟。张仲景的医学理论是中医发展的里程碑,它全面总结和继承了前人的临床实践经验,经历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本过程,形成了主导思想、基础理论、辨证论治等一系列中医的生命科学体系。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授予当代久负盛名的30名著名中医师“国医大师”荣誉称号,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尚属首次,是我国中医药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纵观中国医学历史的发展,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医的探索和发展以及著名中医的成才之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重视前人的经验与方药,重视医道的师承和发扬。古代《伤寒论》中,曾记录用汗、下、清、利、破等方法及药物组方来治疗外源性疾病,张仲景的百余首经验效方也显示着对内源性疾病起死回生的神奇疗效,许多效方对生命运动过程中人类的生存本能系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辨证调节,至今“道经千载更光辉”,被称为“经方”。还有记载,张仲景少年时“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金元四大医家李东垣幼年就喜爱医学,曾捐千金跟随张元素学医;刘完素自幼聪慧,曾拜陈师夷为师,学成后独立行医,声誉渐隆;朱震亨年轻时深入研习《素问》,5年后外出浙江,走吴中,抵南徐,达建业,以访求名师,在44岁时仍拜随罗知悌学医;叶天士12岁开始从父学医,14岁父亲亡故后又拜师学医,10年之内拜了17位老师;张景岳幼时从父学医,13岁时从师京畿名医金英学习,潜心于医道,医技大进,被人们奉为仲景、东垣再生……这些大师的足迹为我们中医后辈的成才指明了方向。看如今,近代和当代的许多名老中医都是将中医理论和前人经验与自己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典范,相继留下或积累了许多宝贵的验方效方,他们沿着大师的足迹在继续攀登。施今墨13岁时从其舅父李可亭学医;蒲辅周11岁上小学时由其祖父讲授医书,15岁起白天随祖父临床侍诊,入晚苦读到深夜;岳美中年轻时自学不倦,师从陆渊雷,稍后即加入陆氏函授部深入学习,尽管生计艰难,但他对所学课业一丝不苟,每每寄至上海请师赐教;任应秋幼年读十三经皆成诵,少年拜师廖季平、刘有余学医;董建华17岁时拜驰名沪江严二陵为师……几乎所有后来的中医大家们都是在多年的随师应诊中,虚心学习师辈的辨证用方,细心观察揣摩,勤思勤问,日积月累,中年以后方成大器。这些经历给了我们许多重要的启迪。著名中医教育家程门雪先生曾说“博涉知病”,其意是说名医名家一理一法的提出,一方一药的运用,无不蕴涵着他们几十年的摸索、实践。学习他们的辨证思路、制方途径、方法方药,肯定是入室登堂的捷径。国医大师们的临证经验具有鲜明的中医属性,他们在长期临床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经验方药,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间蕴涵着丰富的中医理论的实践元素,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为了能让这些中医精华得以发扬,我们组织人选,几年来用心遴选了部分现代著名中医学家们的经验方药,条分缕析,剥茧抽丝,举案列例,梳理成书,以馈广大读者的学习与继承。丛书的参编者是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基础研究所和北京、山东、河南、山西等地中医药大学的学者和临床医学工作者。经过数十位参编者近3年的精心撰选,现在《国医大师经验良方赏析丛书》已端倪初现。在丛书付梓之际,我们非常感谢所选摘内容的原著者、原整理者、原出版者。因为每本书中,我们所选摘的国医大师们著述中的医案、医疗记录和部分原始资料都是他们劳动的成果,其文字权益属于原著者、原整理者、原出版者。在丛书编选、编撰的过程中,对所选内容我们有的已与原著者、原整理者、原出版者进行了联系授权,但确也有部分内容,由于年代久远或信息不畅尚未取得授权,在此我们特别加以说明。待丛书出版后,一俟原著者、原整理者、原出版者提出并联系我们,保证权益共享。本书中的方剂药量,临床参考时宜根据年龄、证情而灵活变通,不宜过分拘泥。另外,对国医大师们的用方归纳若有不妥不当之处,希望得到诸学长、同仁的指正。

内容概要

《国医大师张学文经验良方赏析》内容简介: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权威机构授予当代30名著名中医师“国医大师”光荣称号。《国医大师经验良方赏析丛书》编入的邓铁涛、路志正、何任、周仲瑛等几十位中医临床大家,都是享有盛誉的国医大师。本书是该丛书中的一本,汇集了国医大师张学文先生73种常用的临床经验良方,由中医科学院等多单位高年资的学者专家列出功用、适应证,还从解读和赏析的角度精选了张学文先生的部分临证心得并做了阐发和提示,力求能够体现其临床用方特点及辨证思路。本书是对珍贵中医资料整理、研究的结晶,对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供中医师、中医从业人员、中医院校学生和广大中医爱好者研究、选用。

书籍目录

荆防败毒散化裁 清解七味汤 出血热解毒汤 肺结核培土清郁方 养心宽胸更年方 化裁小柴胡汤 麻黄附子细辛葳蕤汤 甘温除热方 血瘀恶寒温通方 瘀痰夜惊剔络方 肝郁癫狂方 肺肝郁热鼻衄方 支气管扩张咯血方 溃疡性结肠炎便血方 血尿滋阴降火方 绿豆甘草解毒汤 气厥痰动方 癔症震颤方 清脑通络汤 点头不止方 补阳还五汤化裁 抑肝平木降压方 百合固金散瘀汤 肺不张方 慢性支气管炎方 头冷痛方 脑动脉供血不足方 瓜蒌薤白养心方 慢性心肌病方 心瓣膜病方 滋肝宽胸平眩汤 山丹糖浆 乙肝排毒汤 疏肝健脾化瘀方 臌胀益气化瘀行水方 疏肝化瘀和胃方 参苓白术散化裁 金匮肾气四物汤 腰肌劳损方 补中益气汤 益气生血克障汤 清热通络去痹方 独活寄生丹参汤 白细胞增多症方 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方 夜游症方 疏肝奔豚汤 黄汗不止方 轰热证方 梅尼埃综合征方 龙胆大黄降压汤 心脑共治冠心方 理气活血通经方 经行呕吐效方 桃红四物枳香汤 益肾固冲止崩汤 新生儿破伤风方 小儿阳强不倒方 小儿脑积水方 四参安心汤 益胃汤化裁 芪蛭丸 十味过水饮 小儿疳积散 脑清通汤 清脑通络汤 益肾化瘀利水汤 散结软坚汤 通脉舒络汤 通窍活血利水汤 眩晕宁汤 强胃汤 宽胸通痹汤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2.阳虚感冒 症见平素自汗怕冷,易感冒(天寒尤甚)。患者恶风寒,不发热或低热,头身疼痛,甚则骨节酸楚,或头晕目胀,无汗或自汗,面色白,喷嚏流涕,咳嗽痰稀而白。舌淡胖,苔薄,脉沉细弱。治宜扶阳解表,散寒疏邪。可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玉屏风散化裁。基本方:麻黄10g,制附子12g,细辛5g,黄芪20g,白术10g,防风10g,川芎10g,桔梗10g,葛根10g,羌活10g,甘草3g。头身困痛加葛根、独活;咳嗽痰多加苦杏仁、白芥子;恶寒甚重用附子,酌加肉桂。 3.血虚感冒 多见于素体血虚和产后、失血之人。症见身热,微恶风寒,面色无泽,头晕痛,无汗或汗少,唇甲色淡,心悸多梦,气怯声微,或有咳嗽,或口渴咽干。舌淡苔少,脉细弱。女性患者平素月经量少,色淡。治宜养血解表,疏风散寒,可用葱白七味饮、荆防四物汤化裁。基本方:荆芥10g,防风10g,当归15g,熟地黄10g,川芎12g,白芍15g,葛根12g,豆豉10g,甘草6g,葱白12g。热重者加金银花、连翘;咳嗽加苦杏仁;口渴加天花粉、芦根;心悸寐差加酸枣仁;血虚甚者加太子参;纳呆加麦芽、神曲。 4.阴虚感冒 多见于素体阴虚,或病后失养,或纵欲伤阴之人。症见身热微恶风寒,头痛头晕或头昏沉,汗少心烦,咳嗽,痰稠难咳,或痰中带血,咽干口渴,大便或干,或有手足心热,盗汗,舌光红或苔少,脉细或细数。治宜滋阴解表,疏风宣肺,可用加减葳蕤汤化裁。基本方:玉竹15g,桔梗10g,白薇10g,薄荷10g,豆豉10g,麦冬10g,玄参12g,葱白12g,大枣10g。心烦加竹叶、莲子心;口渴甚加天花粉;咽干咳嗽,咳痰不爽者加射干、牛蒡子;痰中带血加白茅根、生蒲黄;大便干燥加玄参、地黄;手足心热、盗汗加牡丹皮。 临床上,以上各型可合并出现,如气虚阳虚并见,血虚阴虚同现,气虚血虚兼杂,甚或三者并见等,应详识细辨。麻黄附子细辛汤,乃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高效方。歌日:“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苦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发热曷能康”?因太阳、少阴两感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故用麻黄发表散寒,附子温‘肾强心,细辛搜剔、温散深入少阴之寒邪。药仅3味,配伍精当,功专效宏,临床运用机会颇多,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等多种病证。

编辑推荐

《国医大师张学文经验良方赏析》可供中医师、中医从业人员、中医院校学生和广大中医爱好者研究、选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国医大师张学文经验良方赏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