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作者:李显忠 页数:200
内容概要
《白云阁藏本(木刻版)·仲景外邪致病讲析:老中医串讲伤寒实录5》是对白云阁藏本·木刻版《伤寒杂病论》中的“病因”进行精解,主要从风、寒、暑、湿、燥等外邪致病及杂病进行系统诠释。作者结合其多年临床经验,充分汲取古今有关“伤寒”诸多名著精华,讲解时理论联系临床,做到学伤寒,用伤寒,讲伤寒。《白云阁藏本(木刻版)·仲景外邪致病讲析:老中医串讲伤寒实录5》语言通俗易懂,适合中医院校师生及中医爱好者、初学者阅读参考。
书籍目录
伤寒例杂病例温病脉证并治伤暑病脉证并治热病脉证并治湿病脉证并治伤燥脉证并治伤风脉证并治寒病脉证并治
章节摘录
【释析】《难经·十六难》曰:“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善恐欠;其内证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假使诊得肾脉,患者外证的表现:面色黑,恐惧,打呵欠;患者内证的表现:脐部下方有动气,用手触按有坚硬感或疼痛;其他症状,还有气上逆,小腹部坚硬而痛,溏泄并且下坠,小腿寒冷而按之如冰等。《难经·五十六难》曰:“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瘘,少气。”即肾脏积病名称为贲豚,症状为肿块发生在小腹部,上端达到心部的下方,像猪受惊后奔突的状态,上下没有定时。继发病证为日久不愈,病人气喘上逆,骨骼萎弱,气短等。综上释述,肾脏所主之病证,所言内外证,非谓病证之表里,即谓诊疾之内外也,是以肾脏之面色、情志等不同反映来分别说明肾脏病变。所谓外证指病情表现于外,医生通过望、闻二诊所得,如肾病之面黑,善恐欠;所谓内证,其病变的证候必须通过医生按腹、诊脉以及问诊所得,如小腹急痛,脐下有动气等。仲景根据《难经·十六难》“假令得肾脏”的外证、内证及“肾之积”,补充误汗后出现的不良症状为:“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可发,心中大烦,骨节疼痛,目眩,恶寒,食则吐,谷气不得前。”《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称“所谓动气,知其藏也”,说明经脉搏动,赖气以鼓动,动气即气鼓动经脉之意,由经脉之气的搏动,可以测知其脏气的存亡;“在下”者,经脉循行之部位,即气筑筑然动于脐部之下方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使肌表之邪从汗而解,但本条不属于表证,不可发汗。因为肾主水,肾脏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故《素问·逆调论篇》指出“肾者水脏,主津液”,肾的这一功能,主要是靠肾的气化作用来实现的。人体的水液代谢,一是将饮食物中化生的水精一津液动行于诸脏,输送到全身,以补充血液容量和滋养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二是将脏腑组织代谢后的水液及其代谢产物变为汗液和尿液排出体外,以维持着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现代医学认识,肾脏是机体内最主要的排泄器官,对调节和维持人体内环境中体液的量和成分有重要作用。通过泌尿,不仅能排泄体内大部分的代谢终末产物,又可排出过多的水分和电解质等,从而控制了体液总量、渗透压、血浆成分以及酸碱平衡等,以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误发其汗则伤肾,肾气伤则水不足,水不足则“无汗可发”;肾水虚不能制约心火,则心中大烦;肾阴为人身阴液之根本,具有滋养濡润各脏腑组织、充养脑髓骨骼并制约阳亢之功,肾阴亏虚,脑髓官窍骨骼失养,则骨节疼痛,目眩;汗出,则亡阳,故恶寒也;“食则吐,谷气不得前”者,肾水干也。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