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人民军医 作者:程爵棠//程功文 页数:375
内容概要
《刺血疗法治百病(第4版)》在第3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分上下两篇。上篇介绍刺血疗法的基本知识,包括刺血疗法的历史、作用机制与功用、治疗范围、经络与穴位、针具、针法、操作方法等。下篇介绍了内科、儿科、妇科、伤外科、皮肤科、眼科和耳鼻咽喉科等200余种常见病的治疗经验。《刺血疗法治百病(第4版)》是作者长期临床实践和四代家传、师授经验的总结,并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内容丰富,实用性强。
作者简介
程爵棠,男,1936年生,江西景德镇人,大专文化.退休老中医。曾任主治中医师,兼任世界教科文组织专家成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世界医药研究中心传统医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随祖父习医。从医40余年,擅长用“简、便、廉、验”的民间传统疗法诊治疾病。著有《中国药酒配方大全》《拔罐疗法治百病》《梅花针疗法治百病》《刺血疗法治百病》《点穴疗法治百病》《刮痧疗法治百病》《民间秘方治百病》《足底疗法治百病》《按摩疗法治百病》《耳针疗法治百病》《手部疗法治百病》《足针疗法治百病》《艾灸疗法治百病》《熏洗疗法治百病》《单方验方治百病》《穴位贴敷治百病》和《名老中医秘方精选》等中医著作20部:发表论文50余篇。业绩被收入《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中国名医列传》(当代卷)和《中国当代医药界名人录》等书中。
书籍目录
上篇 概 论一、刺血疗法的历史与发展二、刺血疗法的作用机制和功用 (一)作用机制 (二)功用三、刺血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适应证 (二)禁忌证四、经络与常用穴位 (一)经络 (二)腧穴部位与主治 (三)特殊穴位与主治 (四)定位取穴法 (五)取穴原则五、常用穴位的作用与主治 (一)手太阴肺经穴 (二)手阳明大肠经穴 (三)足阳明胃经穴 (四)足太阴脾经穴 (五)手少阴心经穴 (六)手太阳小肠经穴 (七)足太阳膀胱经穴 (八)足少阴肾经穴 (九)手厥阴心包经穴 (十)手少阳三焦经穴 (十一)足少阳胆经穴 (十二)足厥阴肝经穴 (十三)任脉穴 (十四)督脉穴 (十五)经外奇穴六、针具与针法 (一)针具 (二)针法七、操作方法 (一)操作前的准备工作 (二)进针 (三)出针与配合治疗八、异常反应及其处理九、刺血疗法的优点与注意事项……下篇 疾病的刺血疗法
章节摘录
2.辨证取穴与异向取穴 (1)辨证取穴:是指按循经取穴,并依据每穴的主治范围进行辨证取穴的方法。 (2)异向取穴:是指按上下、左右和交叉取穴的方法。①上病取下,下病取上。如胃脘痛取足三里、内庭;牙痛取合谷;下肢瘫痪取肾俞、关元俞、秩边;手指无力取肩髑、曲池。②左病取右,右病取左,通常称为健侧取穴法。③交叉取穴:如右踝关节扭伤,可在左腕关节处取穴。此法对于四肢疼痛性疾病尤当适用。 3.对症取穴与病理反应点 (1)对症取穴:包括按穴位特性取穴,如“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或针水,水分挟脐上边取……”,采用的是穴位对全身性疾病的治疗作用,高热取大椎,心悸选内关,是对具体症状取穴;再如胆囊疾病取胆囊穴,落枕取悬钟,带下症取带脉,乳房疾病取乳根,头痛取太阳,感冒取大椎,牙痛取颊车,腹痛取神阙(肚脐)为经验取穴;此外,还可根据病情,选择特殊治疗作用的穴位(特定穴)。 (2)病理反应点:不仅对疾病的治疗有意义,对疾病的诊断也有很大临床意义。病理反应点,可按经脉循行规律的分布区域在疾病的相对应的部位体表皮部来寻找出病理反应性疹点或压痛点;脏腑病变多在相对应的背腰部出现病理反应点。张国瑞教授根据气街理论提出的“背腰三部区”可资临床寻找病理反应点时借鉴。“背腰三部区”的划分与适应病证如下: 肩背区:约第7颈椎以下至第7胸椎棘突下的肩背部区域。多用于治疗心、肺病及有关组织、器官的疾病、胸背部病证、头面部病证、上肢疼痛、麻木及运动功能障碍等。 腰背区:约第7胸椎棘突下至第1腰椎棘突下的背腰部区域。多用于治疗肝、胆、脾、胃、大肠、小肠、三焦病及有关组织、器官的病证和上腹部、背腰部病证。 腰骶区:约第l腰椎棘突下至长强穴的腰骶部区域。多用于治疗肝、肾、膀胱、大肠、小肠病及有关组织、器官的病证,并可用于强身壮体保健。 临床中可以根据以上所述分区及主治病证范围,结合背腰部检查之阳性所得(如反应性疹点、压痛点等)而选定治疗部位。一般按先上后下,先中间后两侧,先左后右的顺序,仔细观察背腰部皮肤有无光泽改变,皮肤潮红与否,有无皮损、脱屑、瘀点、凸起与凹陷等。再按中线(督脉)→脊旁0.5寸(华佗夹脊穴)→脊旁1.5寸(腧穴)→脊旁3寸→脊旁4寸顺序切诊。双手同时对称地检查左右两侧,用循摸、触压等方法,以发现有无压痛、结节,感知肌肉紧张度、皮肤温度和湿度的改变,以及有无酸、麻、胀等敏感反应。若发现阳性反应点,即可作为施术部位之一。诊察时,背腧处为望诊、切诊的重点,若一侧发现阳性反应点,应与对侧比较;若两侧同时出现反应点,则更有意义。 4.坚持中西医理论相结合 在中医配穴原则的同时,应结合西医理论进行选择拔罐部位。如按神经分布取穴治疗坐骨神经痛,可沿坐骨神经走向拔罐;上肢疾患在颈椎及上胸椎两旁拔罐;下肢疾患在腰椎两旁拔罐;治疗躯体神经分布的腧穴以调节内脏功能等。或沿淋巴走向拔罐,或按分泌腺作用,在相应部位拔罐等。在临床中,笔者曾亦按上述理论及规律进行拔罐治疗某些疾病,确有效验。可见,中西并存,互相参用.是提高临床疗效、拓宽治疗思路的一条可行途径。刺血疗法亦不例外,亦当借鉴西医理论,互为参用。 五、常用穴位的作用与主治 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通过于体表、肌肉、筋骨之外应的地方。通过刺血疗法施治于穴位,可以激发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经脉畅通,营复阴阳”,达到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调整脏腑、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治愈疾病、维持健康的目的。但随其施术方法、穴法不同,会有不同的效果。因此,取准穴位尤为重要。 ……
编辑推荐
刺血疗法是我国两千余年来民间防病治病的经验总结,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程爵棠等编著的《刺血疗法治百病(第4版)》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是介绍刺血疗法的历史、作用机制与功用、治疗范围、经络与常用穴位、针具、针法、操作方法、优点与注意事项等。下篇重点介绍内科、儿科、妇科、伤外科、皮肤科、眼科和耳鼻喉科等140多种常见疾病(共收577个取穴方)的临床治疗经验。每一病分为概述、病因、病状、疗法等;每一疗法介绍若干个取穴方(应刺部位)。每一取穴方包括治法、主治、效果、附记等内容。附记中主要是资料来源和疗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