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知要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作者:万友生  页数:164  

内容概要

本书内容分“理论探讨”和“临床验证”两部分。“理论探讨”包括伤寒的病因病机、伤寒三阳三阴的实质、伤寒三阳三阴辨证论治与八纲八法、伤寒传经与直中,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证治的研究心得;“临床验证”包括感冒、咳喘胸痛、心悸闷痛、失眠、腹痛泄泻、嗳气痞满、胁痛、眩晕头痛、麻痹振颤、黄疸、痢疾、水肿、腰痛的治验体会。本书可供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的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万友生,1917年出生于江西新建。早年就读于南昌神州国医专修院。近贤沪上名医陆渊雷私淑弟子。从事中医内科专业近五十年。建国后。先后执教于江西省中医进修学校、江西中医专科学校和江西中医学院。历任《江西中医药》月刊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精通伤寒、温病学说。著有《伤寒讲义》、《温病讲义》、《松庐医案》、《伤寒知要》、《万友生医案》等著作。

书籍目录

理论探讨伤寒总论  一、伤寒的病因病机  二、伤寒三阳三阴的实质  三、伤寒三阳三阴辨证论治与八纲八法  四、伤寒传经与直中伤寒各论  一、太阳病证治  二、阳明病证治  三、少阳病证治  四、太阴病证治  五、少阴病证治  六、厥阴病证治临床验证  一、感冒  二、咳喘胸痛  三、心悸闷痛  四、失眠  五、腹痛泄泻  六、嗳气痞满  七、胁痛  八、眩晕头痛  九、麻痹振颤  十、黄疸  十一、痢疾  十二、水肿  十三、腰痛

章节摘录

如阳盛或阴虚的则生内热(包括风、火、燥象,即一般所谓阳脏、热体之人),而易现或实或虚的热证;阴盛或阳虚的则生内寒(包括寒、湿象,即一般所谓阴脏、寒体之人),而易现或实或虚的寒证;若此一脏腑阳盛或阴虚生热,而彼一脏腑阴盛或阳虚生寒,则易现或实或虚的寒热错杂证。因此,异常体质的内在因素,也未尝不可纳入内六淫的范畴。虽然内六淫多形成于后天,体质多形成于先天(可在后天条件下改变),但由于二者常常互相影响而密切相关,因而它们是既可分而又难分的。由于内六淫与体质因素或多或少地存在于人体内,因而常给外六淫与疫疠为病造成复杂的局面。这就是《伤寒论》虽以论述外感病为主,但其中又存在有内伤病的原因所在。又六淫虽有内外之分,但其病理特性(如风性动摇,热性丰隆,湿性濡缓,燥性干涩,寒性收引等)则一。因此,内外六淫所致的疾病,都是按照寒热虚实辨证和温清补泻论治的,它们在选方择药上虽有不同之处,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相通的。(三)伏邪无论外六淫疫疠因素或内六淫体质因素,当其潜伏在人体内而尚未达到发病程度时,就都可以称之为伏邪(或伏气)。因此,伏邪有内外因之分。1.外因伏邪指外六淫疫疠因素潜伏于人体内者而言。如刘吉人《伏邪新书》说:“感六淫而即发病者,轻者谓之伤,重者谓之中,感六淫而不即发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日伏邪。已发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日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复发者,亦谓之日伏邪;有已发治愈,而未能尽除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日伏邪。夫伏邪有伏燥,有伏风,有伏湿,有伏暑,有伏热。”今天看来,属于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外六淫虽不可能侵入人体内成为伏邪,但属于病原生物的疫疠之邪则是可以潜伏人体内成为伏邪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伤寒知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书中内容是经验之谈,临床有益。书封面也是让人蛋痛。
  •   陆渊雷私淑弟子、江西万友生的著作,分“理论探讨”和“临床验证”两部分。
  •   有理论还有临床
  •   有收获,但比想象的有差距。比不了刘、陈的书。
  •     万友生,男,别号松涛。江西省新建县西山乡人,生于1917年农历9月21日。幼从饱学儒士习文十载,爱好书、画、诗、棋。长而奉父命继承祖业(曾祖父乃商而医者,祖父仅承其商业,常以未能继其医业为憾)学医,就读于江西国医专修院,从此踏入医门。万老寒温统一热病理论学术思想的形成,经过以下三个阶段:对伤寒学说的研究及其《伤寒知要》的完成;对温病学说的研究及其《寒温统一论》的完成;对寒温内外统一的热病学说的研究及其《热病学》的完成。前后历经60余年,经历了一个深入浅出、由博返约的漫长过程。先生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与教学实践中发现,伤寒学与温病学显系一脉同流,早在1957年就发表了《寒温纵横论》,孕育了寒温统一的热病学术思想胚芽。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先生从伤寒与温病的病因病机及其内在联系的探讨中,发现二者在各自发病的外因(外五淫毒、外五疫毒)、内因(内五淫邪、内五体质)及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等方面均有密切的内在联系。1976年,先生应邀赴京为首届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讲学,讲题就是“讨论八纲、六经、三焦、卫气营血和脏腑经络辨证论治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不可分割性”。随之发表了《关于伤寒六经与温病三焦、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的统一问题》和《八纲统一寒温证治,建立热病学科体系》两文,引起了国内中医界高度关注。80年代,先生先后发表了《关于伤寒与温病合编为热病学的商榷》、《寒温病因病机论》、《寒温统一的理论与临床》、《漫话寒温统一》等一系列文章,得到了国内同道的认可。1982年《伤寒知要》正式出版,反映了先生对伤寒学说的研究历程和风格特点。现在能再版真是幸事一件。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