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作者:万友生 页数:164
内容概要
本书内容分“理论探讨”和“临床验证”两部分。“理论探讨”包括伤寒的病因病机、伤寒三阳三阴的实质、伤寒三阳三阴辨证论治与八纲八法、伤寒传经与直中,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证治的研究心得;“临床验证”包括感冒、咳喘胸痛、心悸闷痛、失眠、腹痛泄泻、嗳气痞满、胁痛、眩晕头痛、麻痹振颤、黄疸、痢疾、水肿、腰痛的治验体会。本书可供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的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万友生,1917年出生于江西新建。早年就读于南昌神州国医专修院。近贤沪上名医陆渊雷私淑弟子。从事中医内科专业近五十年。建国后。先后执教于江西省中医进修学校、江西中医专科学校和江西中医学院。历任《江西中医药》月刊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精通伤寒、温病学说。著有《伤寒讲义》、《温病讲义》、《松庐医案》、《伤寒知要》、《万友生医案》等著作。
书籍目录
理论探讨伤寒总论 一、伤寒的病因病机 二、伤寒三阳三阴的实质 三、伤寒三阳三阴辨证论治与八纲八法 四、伤寒传经与直中伤寒各论 一、太阳病证治 二、阳明病证治 三、少阳病证治 四、太阴病证治 五、少阴病证治 六、厥阴病证治临床验证 一、感冒 二、咳喘胸痛 三、心悸闷痛 四、失眠 五、腹痛泄泻 六、嗳气痞满 七、胁痛 八、眩晕头痛 九、麻痹振颤 十、黄疸 十一、痢疾 十二、水肿 十三、腰痛
章节摘录
如阳盛或阴虚的则生内热(包括风、火、燥象,即一般所谓阳脏、热体之人),而易现或实或虚的热证;阴盛或阳虚的则生内寒(包括寒、湿象,即一般所谓阴脏、寒体之人),而易现或实或虚的寒证;若此一脏腑阳盛或阴虚生热,而彼一脏腑阴盛或阳虚生寒,则易现或实或虚的寒热错杂证。因此,异常体质的内在因素,也未尝不可纳入内六淫的范畴。虽然内六淫多形成于后天,体质多形成于先天(可在后天条件下改变),但由于二者常常互相影响而密切相关,因而它们是既可分而又难分的。由于内六淫与体质因素或多或少地存在于人体内,因而常给外六淫与疫疠为病造成复杂的局面。这就是《伤寒论》虽以论述外感病为主,但其中又存在有内伤病的原因所在。又六淫虽有内外之分,但其病理特性(如风性动摇,热性丰隆,湿性濡缓,燥性干涩,寒性收引等)则一。因此,内外六淫所致的疾病,都是按照寒热虚实辨证和温清补泻论治的,它们在选方择药上虽有不同之处,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相通的。(三)伏邪无论外六淫疫疠因素或内六淫体质因素,当其潜伏在人体内而尚未达到发病程度时,就都可以称之为伏邪(或伏气)。因此,伏邪有内外因之分。1.外因伏邪指外六淫疫疠因素潜伏于人体内者而言。如刘吉人《伏邪新书》说:“感六淫而即发病者,轻者谓之伤,重者谓之中,感六淫而不即发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日伏邪。已发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日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复发者,亦谓之日伏邪;有已发治愈,而未能尽除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日伏邪。夫伏邪有伏燥,有伏风,有伏湿,有伏暑,有伏热。”今天看来,属于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外六淫虽不可能侵入人体内成为伏邪,但属于病原生物的疫疠之邪则是可以潜伏人体内成为伏邪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